宇宙的推演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原子、分子、有機大分子等不斷演化產生了人類這個物種,甚至有了自己的思維。在傳統的觀念裏人類自己只看到了自己,認為人是萬物之首,是壹切的統領,石頭就是石頭、桌子就是桌子、牛羊就是牲畜、貓狗就是寵物、蜜蜂只是昆蟲。武誌紅心理學提到對新生兒的描述,新生兒的意識中世界是壹元的,我就是壹切,壹切就是我,這是對人原始本性最淋漓盡致的表達。但事實可能是什麽,事實可能是石頭、木頭、牛羊、人類只是宇宙推演的不同階段,並隨著推演越來越“弱”(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給了哲學層面的推導)。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表達的可能也是這個意思。被看做無機物的石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是我們的祖先,幾百上億年它堅實的存在著,而人的壹生卻只是短短的壹瞬。
什麽是自然人,自然人是人的生物屬性,從生物的層級為了求存而需要具有生物屬性上的本能,例如眼見為實,損失厭惡,趨利避害,對甜食的向往、害怕黑暗等。
什麽是社會人,社會人是人類這個物種隨著推演的不斷繼續,生存度越來越弱,從而不得不通過社會協作提高自身的代償度,以實現人類物種的求存狀態中人的屬性。他必須符合社會標準,例如真、例如善、例如美。
怎樣融合和利用,通過心理學尤其是行為心理學了解人作為生物屬性表現出來的感性部分的決策規律,先知道這些“順其自然”規律的存在,例如:稟賦效應、自證偏差等。通過哲學、歷史、政治、經濟、物理、生物等學科的學習了解社會,感覺“道”,再用理性刻意練習引導感性,在符合“道”的基礎上看看能幹點什麽小事情,僅此而已。這是個壹生的大工程,有意義嗎,很多人覺得沒意義,老子的學生(雖然老子不認)孔子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意義也許就在過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