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國內像樣的節日不多。除了過年時,數億人的大遷徙很有儀式感之外,最出名的便是五壹和國慶,因為是跟長假相關。
倒是那些洋節經常被人津津樂道,精明的商家也多有借此宣傳誇大節日氣氛。每年商場最紅火,街上人最多的節日,貌似除了聖誕節,就是情人節,再就是萬聖節,無壹例外都是洋節。
這些洋節宣傳的厲害,以至於不少傳統節日反而被人們遺忘。
幸好,近幾年把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也納入了法定日節假日,人們的關註點才高了起來。傳統節日需要靠放假來讓年輕人記住,傳承,想起來真有些諷刺。
這些節日尚有人知曉,可有些節日卻是真真的沒落,被人徹底遺忘了。比如,社日,寒食,現在幾乎沒人會提起。再比如上巳節,中元節,這些節日可能被人知曉是因為多次出現在影視劇中。
傳統文化要弘揚,要傳承,說到底還是需要傳播擴散出去,而編纂成書是傳播最傳統的途徑,也是最廣泛的途徑之壹。很慶幸我能看到這本《節日之書》,這本書是國內第壹本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讀本。
《節日之書》的作者余世存,他是詩人、學者還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誌願者。還是作家,著有《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時間之書》等。
這本書裏有 大量應景插圖,這些插圖色彩明快,形象生動,更與書中內容相呼應,有些還附有小詩,非常有意境,可當作內容的擴展、延伸。 這些插圖的作者是老樹,他不僅是畫家、也是壹名學者。
這本書的裝幀精美,是膠訂平裝,每頁都可以180°平鋪展開,插圖可以無縫賞閱,閱讀體驗非常棒。每頁都有留白部分,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思、所想都可隨時記錄,有感慨或情懷亦可隨時抒發。
為什麽要過節?相信很多人,包括我都跟《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壹樣,壹邊厭惡節日的熱鬧,壹邊也在人性的孤獨和不安中難抵節日的誘惑。大概也是這種對節日欲拒還迎的曖昧態度,才讓節日長成了心裏的壹個刺,拔了不舍得,不拔就被它時不時紮壹下。
《節日之書》以春節開始講起,用過年結尾,時間上過年正好又接著春節,排成了壹個完美的閉合圓。
農耕社會,春天代表重生和希望,也是播種的最佳時節,為祈求風調雨順,春季的傳統節日相對多壹些,最出名的莫過於春節,元宵,清明,另外還有春分,社日,寒食等。
《春節》對應的標題是:取悅天地的禮樂文明。春節作為壹年之始,代表萬象更新,對於人們的意義自然非凡。從古代開始便成了壹年最重要的節日,在春節裏講究闔家團聚,不論是在外求學,還是外出經商,春節都是要返鄉回家。在這個節日裏,沒有高低貴賤,沒有富貴窮苦,大家壹視同仁,都可以享受祝福,也能找到歸屬。
《元宵》在因為跟春節接近,又因為現代人開工,開學時間在元宵之前,故元宵節常常被人們忽視。其實傳統裏的元宵節是非常熱鬧的節日,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踩高蹺等傳統娛樂活動更是讓人應接不暇。四大名著中關於元宵節的描述都非常多,很多重要的事情都發生在元宵節。比如《水滸傳》中“宋江夜看小鰲山,花榮大鬧清風寨”;《三國演義》中“蔔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西遊記》中的天竺國的元宵節,《紅樓夢》中元春省親等。可見,元宵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節日。
《春分》《社日》《寒食》這三個節日現代人很少提及,我覺得跟科學進步和社會轉型有很大關系。春分追根溯源居然是個情人節。在古代,春分是祀高禖的日子,鼓勵男女在這壹天相親求愛。因春分跟上巳節相近,後期,上巳節已逐漸替代春分成為新的相親日。社會變遷,除少數西南少數民族有三月三拉歌外,其它地方上巳節基本沒落。社日是農耕社會靠天吃飯,信奉神明,需祭天,對應天時播種時的重要節日,如今這個節日因為土地改革已然廢棄。寒食起於人們對火的敬畏,後被清明兼並,沒落在了現代文明裏。
《清明》在現代是掃墓祭祖的重要節日。在古代,清明卻是踏青出遊、祓禊的好日子。古人此時趁春風拂面,春意盎然之際,踏馬遊春豈不快哉!唐代後,清明才兼並寒食成為祭祀日。清明的習俗很多,典型的有插柳,吃青團,掃墓等。除了插柳,其它沿用至今。
夏季在古代屬於極陽之時,需要陰陽調和來平衡。又因這個階段農作物,各種魚鳥蟲獸均處於速長期。為了避災求福,在夏季的節日裏多以求福避禍為主,比如端午,七夕,中元等。
端午節人們劃龍舟,為紀念屈原吃粽子。五月按天幹地支被推算成惡月,即兇險月。而在屈原之前已有介子推“抱樹而死”的典故,並作為端午節得來的最早緣由。無論是介子推的抱樹而死,還是屈原的投江而亡,人們紀念或祈求的初衷,都為了壹股熱血和正義的傳承。
七夕已被現代人尊稱為“中國情人節”。定義它為情人節,是因為牛郎織女的堅貞。聽起來感人,可細細揣摩,這堅貞背後也是因為人們寄托著希望。壹個窮小子被仙女眷顧得以兒女齊全,這個神話故事中的獲益方式,有人們多少私欲的寄托,又有多少人們渴望得到神靈的庇護和襄助的願景。
中元節又稱鬼節,是古代很重大的節日。這壹天人們會放河燈,燒紙錢來祭奠死去的親人。現在,民間還保有祭祀鬼神的習俗,燒紙錢等依然盛行。部分現代人依然尊崇這壹節日,這裏面有人性本身的弱性,也有對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
秋季是豐收的季節,故秋季的節日多以慶祝豐收,安慰勞累辛苦為主,如中秋,重陽。
中秋節是古代三大節日之壹,可見其重要性。中秋時節,瓜果飄香,各種谷物成熟,甚至連野味都格外肥美。這些都預示著,這壹節日,有時間,也有資源可以去慶祝。辛苦了大半年的人們,終於可以停下來歇壹歇,壹家人也可以和和美美的吃頓豐收飯。這番場景,想起來都十分美好。也正是因為人們對這份美好的渴望,這個節日才得以壹直傳承,這個節日也成了團圓的代名詞,成了思鄉的節點。
重陽又稱老人節,有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求福驅邪的習俗。而這個日子定在九月九,九作為極陽之數,也最為古人眼中最大的數,也和祝福老人長壽暗合。古人的智慧和節日設置的巧妙,由此可見壹斑。
進入冬季,萬物雕敝,人們進入了休養生息的生活狀態。冬季的節日以辭舊迎新為主,如臘八,年關即為辭舊歲,而過年則是迎新春。
臘八是臘月初八,這壹天人們會喝臘八粥,吃臘八蒜,人們也要開始打掃衛生,祭竈神,過小年,準備年貨。到了年關,人們便收收撿撿,清清算算,弄清楚壹年的收獲,理清楚壹年的支出。故舊年月裏,窮人們往往把過年稱作過關,這個關便是年關,還債成為他們過不了的關卡。但對於新春的期盼,又讓他們懷揣希望的熬過壹個又壹個年關。
這些節日中,有些已經被人們早早遺忘,有些被時代變革兼並,有些卻仍然被人熟知。這些節日的起源和背後的故事,卻往往鮮為人知。這其中有社會變革的影響,有政治原因,但都不能成為,人們對傳統文化生疏的借口。文化傳承不僅要傳下去,更重要是要承擔起傳統文化裏更深層的東西,我們名族特有的東西。這些節日裏蘊含的意義,不僅是我們民族的文明,更是世界的文明中不可多得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