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等等之分,各具不同的風格。它源自湘南民歌發展而成,從壹旦壹醜演唱發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余支。按其結構和音樂風格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四類,都有粗獷爽朗、地方色彩濃郁的特點。音樂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曲調活潑輕快,適於歌舞戲。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戲花鼓、燈戲的總稱。其中有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的長沙花鼓戲,流行於常德地區的常德花鼓戲,流行於湘北嶽陽、臨湘壹帶的嶽陽花鼓戲,流行於衡陽地區的衡陽花鼓戲,流行於邵陽地區的邵陽花鼓戲,流行於湘南祁陽、零陵、東安壹帶的花鼓燈和流行於湘南的道縣、寧遠、藍山、新田等縣與調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戲。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臺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建國後,各地分別成立專業劇團,進入城市劇場。據1981年統計,湖南省有花鼓戲劇團54個,並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戲劇院。1957年,湖南省戲曲學校成立,設有花鼓戲專科。 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壹旦壹醜的花鼓戲初級形式。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是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較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花鼓戲的音樂曲調約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4類: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樸實、明快、活潑,行當以小醜、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 花鼓戲傳統劇目總計約400多個。1949年後,不但整理了如《劉海砍樵》、《打鳥》等傳統戲,而且創作了《雙送糧》、《姑嫂忙》、《三裏灣》等不少現代戲。《打銅鑼》、《補鍋》、《送貨路上》、《野鴨洲》等已攝制成影片。 花鼓戲的著名演員有:何冬保、廖春山、王佑生、張樹生、楊伯成、張廷玉、等。
采納哦
上一篇:腋下出汗多怎麽辦下一篇:寶玉給黛玉講“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其實是在表白,妳看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