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壹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上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壹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壹圓形天窗,以便 蒙古包-國畫譚翃晶作品[1]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遊牧部落,終年趕他們的山羊、綿羊、牦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壹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 編輯本段簡介 蒙古 蒙古包包(Mongolianyurts)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壹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壹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 蒙古包美食(17張),頂高10-15尺,圍墻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墻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壹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壹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壹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觀呈圓形,頂為圓錐形,圍墻為圓柱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運輸。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數蒙古人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牦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只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 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壹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制做簡便,便於搬運、耐禦風寒,適牧等特點,多用在蒙古語中“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壹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壹頂蒙古包只需要40峰駱駝或10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上一篇:草船借箭視頻下一篇:蟬象征著什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