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房是哈尼族民族的住房。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它的墻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板將土舂實壹段段上移壘成墻,最後屋頂用多重茅草遮蓋成四斜面。內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相當於正房前廳)和耳房組成。
分二、三層的蘑菇房在建築設計上別有風韻:前廊與正房前墻相接,耳房與正房壹(兩)側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臺,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正房二層全部用泥土封實,然後在三四米高處再鋪蓋茅草頂。二(三)層至屋頂的空間稱“封火樓”。封火樓通常以木板間隔,用以貯藏糧食、瓜豆,供適齡兒女談情說愛和住宿。
最底層用來關牲畜,堆放農具。中層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壹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來了,主人就圍坐在火塘邊,吸上壹陣長長的水煙筒,飲上壹杯熱騰騰的“糯米香茶”,喝上壹碗香噴噴的“悶鍋酒”。趁著酒興,主人敞開嗓子,展示哈尼人質樸、嘹亮的歌聲,祝願賓客吉祥如意、情深誼長。
哈尼族歷史
哈尼族與彜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羌族。古代的羌族原遊牧於青藏高原。公元前384至前362年間,秦朝迅速擴張,居住於青藏高原的古羌人遊牧群體受到攻擊,流散遷徙,出現若幹羌人演變的名號。“和夷”是古羌人南遷部族的壹個分支,當他們定居於大渡河畔之後,為適應當地平壩及“百谷自生”的地理環境和條件,開始了農耕生活。
哈尼族在於大渡河畔定居農耕之後,因戰爭等原因被迫離開農耕定居地而再度遷徙,進入雲南亞熱帶哀牢山中。根據史籍記載,公元前3世紀活動於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從公元4世紀到8世紀的初唐期間,部分哈尼族先民向西遷移到元江以西達瀾滄江地區。唐人文獻中,哈尼族的先民被稱為“和蠻”。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蘑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