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袁家村壹日遊攻略袁家村美食推薦

袁家村壹日遊攻略袁家村美食推薦

袁家村是壹個充滿了古樸厚重感的特色小鎮,這裏的文化源遠流長,充滿了古代大西北秦文化的核心要素,這裏的特色小吃名滿天下,帶著壹絲期待和眷顧,下面給大家分享袁家村壹日遊旅遊攻略。

“壹點飛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壹扭,右壹扭;西壹長,東壹長,中間加個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著車車進鹹陽。”

壹個字壹段話壹片情

上面的這段民謠是壹個字的筆畫順序,這個字和吃息息相關,和鹹陽脈脈相連。

在陜西壹說到吃,就想到biangbiang面,壹說到面又想到了鹹陽,這壹段民謠說的就是這個只能用拼音代替,說吃和面的字如果說老關中文化在鹹陽,那麽禮泉袁家村就是吃貨天堂。。

“biáng”字用打字軟件寫不出來,只能手寫,據說康熙大字典能查出來,這就厲害了我的秦人祖先,代表著歷史的深厚和文化的淵源。字是誰造的,已無法追說,單看這個字就是壹種文化的享受,形象意會。

字型構造既概括了此面的特性,體現了原料、調料、制作工藝、辛勤操作、食客感受等。又展現了秦人心底寬廣、有棱有角、大苦大樂的性格氣質,映射了山川地理與世態炎涼,組成了陜西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面有多好吃,此處省略壹萬字,只怕壹萬字都不夠詮釋它的意義和文化。傳說當年統壹六國的秦始皇吃了此面後,將其視為“禦用”面食,九五之尊的皇帝禦用後,自然不能讓平民隨意在吃到,故禦賜復雜字型,令百姓無法寫出壹說,有詩曰:“推車鹹陽街頭轉,遇見官府老爺漢,稟告君王好禦膳,君王知曉要接見,端來壹碗biangbiang面”。

秦始皇十分喜愛此面,高呼“保我大秦江山!”為鼓舞民心、號召保衛祖國,禦筆寫下此字。

吃,在陜西不僅僅是裹食飽腹的基本生存條件,而是壹種淵源留長的文化。陜西是農業大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生活安居,自古就是安家立業的風水寶地。

安逸富足的生活狀態並沒有讓我們的老祖先只享受生活,而是讓生活錦上添花。開拓出了無數種平易近人,接地氣,煙火味濃,操作簡單,取材方便的小吃美食。

前幾天看到壹組統計,西安已經是全亞洲小吃排名第二,花樣味道之多,足矣讓人眼花繚亂,原來,吃還有這麽多的淵源和文化。

關中印象——袁家村就是壹個陜西小吃集中的匯聚地,沒有妳吃不到,只有妳想不到,看不到的各種美食,今天就走起,二下鹹陽——禮泉袁家村,開啟吃,喝,耍,浪。

說罷古鹹陽,道出今鹹陽。生平為地道的西安長安人,幾進幾出鹹陽古原,均擦肩而過,從未見過這座城的尊容。每從渭河大橋上疾馳而過得時候,就想,橋的對面就是鹹陽。去機場的時候,當飛機升空,看著腳下那壹片燈火闌珊的地方,心裏還記著那是鹹陽。

壹直沒去過的鹹陽讓我心心念念,袁家村也只來過兩次。第壹次是侄媳妮子寶寶大婚後,壹家人在壹起拉家常,聽說爺爺,大姑,二姑都沒去過袁家村,壹下嘴張成了壹個圓

,驚得下巴掉了半天,就像妳說妳是陜西人,卻沒吃過biangbiang面的感覺。妮子寶寶就決定必須讓我們去壹次,因為那是她的故鄉和村莊。

過年正月十六,在妮子寶寶的盛情下,全家起營,二十號人馬,男女老少,浩浩蕩蕩走起了鹹陽袁家村。剛到妮子寶寶的家就聞見了壹股酸辣香,廚房裏熱氣騰騰,幾個人在忙活著。原來大哥大嫂給我們做了地道的禮泉臊子_絡,壹碗臊子燴天下,葷素不忌,有湯有菜,煎火美味,口味自己還可以隨意調制添加。

單看這_絡的顏色,紅油亮,豆腐黃,韭菜翠,木耳黑,_絡白,細白的_絡撒上雞蛋攤餅和西紅柿臊子,銀絲飛線,乾坤爆滿;在聞壹聞這味道,酸辣鮮香,和臊子壹綜合,回味綿長;挑起來吃壹口,油香、光滑、爽口、酸辣,細筋綿軟,過喉利索。

兩碗下肚,身上的寒氣壹掃而光,托妮子寶寶的福,這是首次在鹹陽地界上吃當地傳統美食。

酸辣香筋的_絡面

第二次是妞寶學校考試雙休,周六是古會,周天本來計劃去秦嶺爬山,擔心寒氣太重,老人腿腳不方便,就提議去袁家村轉轉。如今高速公路直通任何地方,去鹹陽和走親戚壹樣,壹個小時左右就到了,更不用像過去推車車備幹糧。

上次來是過年,人多熱鬧,沒細細的看,第壹眼的印象就是格局非常像麗江古城,尺把寬深的水從每家門口源遠流長,各種美食小吃看得我眼花繚亂,恨不得把每樣都吃壹口嘗壹嘗。這次來沒給妮子寶寶說,要不然熱情好客的親家又不得安寧了,上次正是旺季,卻請了假,陪著我們和導遊壹樣解說介紹,再給安排壹桌豐盛的特色小吃,末了又給帶了酸奶,麻花,蓼花糖,油旋餅。這次實在是過意不去打擾了,就直奔而來,主要也是婆婆沒來過,想陪她老人家壹起看看老關中民俗院,體驗回味記憶裏的關中模樣。

老關中民居

這是壹座有這四個城門樓的村莊,地方不大,典型的關中民建,村裏的商戶也是地道的本地人,也就渲染著濃濃的關中民俗民風。村南壹溜整齊的客棧幹凈,明亮,溫馨,還有關中特有的四合院,高門樓,兩邊廈房,(陜西雨少,房子只蓋半間的叫廈房)中間天井,(天井在院子中間,下雨全都流進院子的水窖裏,肥水不流外人田)後邊安間大房。寬敞的街道兩旁樹木頂天立地、郁郁蔥蔥。樹後邊整齊的樓房。

這些樓房既有現代氣息,又有古代風格。壹般門面都是仿古建築,磚木建構,雕梁畫棟,非常氣派。進去看了壹下,裏面則古今結合,設備齊全。每家被編上號碼,便於客人找尋,而且都有農家樂,窗明幾凈、廚香縈繞。

壹進南門街道,婆婆就被手工制作的棉鞋,布鞋吸引住邁不開腿了。

拿起這雙細細端詳,舍不得的放下,又拿起那雙左觀右看,看著針腳手工是否端正細密,再看看樣式新穎漂亮,問了守攤的阿姨,聽說20元壹雙小娃鞋,立馬說,不貴不貴,年輕人不會做,就不知道做的人,這手工活有多辛苦和難場(艱難)。我就問:媽,妳看這袁家村咋個樣嘛?她笑著說:好!來到這裏,看到這些原生態的農家生活畫面,好像讓她有種穿越時空之感,仿佛又回到了她們年輕的時候,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正當壯年。

中國古鎮,關中印象

村委會石碑說起吃,我這個吃貨壹下就來精神了,小吃街,回民街,祠堂街,文化街,咖啡酒吧街。壹排排錯落有致的青瓦房檐下掛著的大紅燈籠,散發著濃厚古樸的關中韻味,仿佛回到了那到處是小商販吆喝的關中老街市。沿街道兩邊壹眼望去,油坊、藥坊、布坊、面坊、醋坊、茶坊青磚舊瓦的老宅壹字排開,壹路走過去這些豆腐坊、醪糟坊、醋坊、辣子坊、散發著各色食味。各家小吃獨具特色,不盡相同,都是用傳統老工藝的手法,做出壹道道美味地道的關中美食,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就取自袁家村,比如煎餅,包子,餃子,菜盒裏面的野菜,是農民清晨剛從麥地裏挑出來的,而辣椒面則是村子的辣椒坊和後院的壹頭老驢壹圈圈拉著石磨,磨出來的。

烙面:袁家村所在的禮泉烙面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烙面古稱餅面、湯餅、煎餅等,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早在秦朝時就有“大秦第壹面”之稱,面條復雜的制作工藝,就可稱為藝術。此處再省略壹萬字,和_絡壹樣,反正吃壹碗就對了,絕對沒錯。

烙面

袁家村的酸奶較好,都是村民自制的發酵酸奶,來這裏的大部分遊客都會選擇給親戚朋友帶壹些回去。奶是自家奶牛產的奶,打開蓋子壹層黃色厚厚的奶油,醇香細滑,爽口不油膩。鮮奶純乳酸菌發酵,口味鮮美營養,價值自然也極高。

醇香細滑,爽口不油膩

稃子:稃子俗稱土醪糟,是廣泛流傳於北方民間的壹種傳統小吃,以大麥仁發酵_制而成,具有生津潤燥、化谷消脹、理氣寬胸、利水泄濕之功效,味道甜美香醇、冷熱皆宜,廣受人們喜愛,現瀕臨失傳,在城市已不見此物。

稃子

自制農家老豆腐:剛出鍋的老豆腐冒著騰騰的熱氣,醬油醋水,上面漂壹層紅紅的油潑辣子,撒點炒熟的綠菜,看著都過癮。有淡淡的豆腐苦味,但是非常醇香。這種感覺是在城市裏沒有的,也吃不到。

老豆腐

涼粉:這不僅是美食小吃,也是我的最愛之壹,更是壹份童年記憶。別看辣子多,其實壹點也不燒胃,是壹種可口開胃的香辣酸。放上辣椒油、醋汁、自制花椒油、蒜水,芥末等,再放上些水靈靈的黃瓜絲,好看的基礎上增加了脆脆的口感。

涼粉

攪團:做為西北壹特色吃食,定義為“用雜面攪成的漿糊”,在這關中民俗體驗的袁家村不得不說。那在60-70年代可以說是農家的救命飯。吃法有兩種,壹種是水圍城,壹種是溜魚兒,包括玉米面攪團,洋芋糍粑,雜面攪團,麥面和蕎面都可以做,漿水酸爽,醋水稀汪。在西北有壹種說法:誰家娶的媳婦兒賢不賢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攪團光不光或_道不_道。這個也不用細說,來了妳吃壹碗就懂了。

攪團

可以帶走的油潑辣子,辣椒醬...都是現磨現做。還可以用鍋盔夾點辣子嘗,特別香!這就是陜西十大怪之壹的“油潑辣子是道菜”,真的可以當菜吃。涇三高的石子饃,蓼花糖,江米條,泡泡油糕,菜疙瘩,只恨自己的肚子太小,口袋的錢也太少。

還有這尋常可見的麻花,壹根兩元,用袁家村磨坊的面粉和油坊的菜油,通透體黃,嘗壹口,松脆可口,也是必帶特色。壹溜姑娘大媽坐在凳子上,頭上頂著蘭帕帕,認真的搓麻花,都供不應求在門口等候的遊客。這裏還能看到非常有年代感的饊子,關中過去節慶常出現的食物,現在很少有人做了!都是純手工制作,可以隨意觀看,也不添加任何不利於人身體的添加劑。麻葉也是在過去的關中,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的好東西。雖然過年自己都要炸上壹袋,在這裏看到,還是別樣的親切。

饊子

再有關中地區農村的手工掛面,也是面食的壹絕。做手工掛面其實非常的辛苦,每天晚上就要開始和面,首先要經過拌、揉、發酵,然後是切面,搓面,全都是手工制作,全程約3-4小時。而且幹面是空心的,在鍋裏煮兩開就熟了。細筋滑軟,非常好吃,買來送人,也是非常用心的禮物。

掛面

各色美食

關中民俗

吃貨天堂

面的種類怕是說上壹天壹夜都說不完,別說壹樣樣的挨個吃壹遍,單是做法和種類都足以讓人眼花繚亂,我這個老陜都自愧不如。長的,短的,寬的,窄的,薄的,厚的,圓的,方的,扁的,粗的,細的;幹的,稀的,油潑的,臊子的,炸醬的,燴的,炒的,蒸的,煮的;酸辣的,油汪的,麻辣的,清淡的,三鮮的,素的,葷的,唯獨沒有甜的。外地人不理解陜西人為啥愛吃面,就不知道面的花樣之多,口味之全,吃上三個月面都不帶重復的。煮完面都面湯都不倒,還要留著滋潤壹下,壹般進店吃面,都是先來碗湯,兩瓣蒜,自己倒自己掰,吃完面,再喝壹碗,暖胃清口。

掉在了面堆裏,我看扯面光,biangbiang面寬,棍棍面筋,臊子面香,蘸水面長。難受糾結了幾個來回,坐在壹個搓搓店裏倒了壹碗面湯不走了。雖然人很多,俊男美女,無壹例外的端著大老碗吸溜吸溜的大碗吃面,大口喝湯。我也紮起頭發,端起自己的碗圪蹴(蹲)在店門口吃起來,形象不形象的妳就不管了,反正就是_紮咧(好)。辣子紅,野菜綠,豆芽黃,醬油鮮,酸醋香,油潑的不多不少,油而不汪,入口筋道耐嚼,越嚼越香。路過的人也看的駐足問,女子,這面咋樣?好吃!還有人走過了擰著脖子再看壹眼,說,這面看著挺好吃的,我也想來壹碗。吃了壹碗面,喝了三碗湯,胃也暖了,肚也圓了,身也困了,午後的太陽溫暖明亮,真想坐著不走了,還得給後面等著吃面的人騰(讓出)地方。面品種多的我不羅列了,妳自己盡情發揮想象吧。

蘸水面

拔刀面

_面

驢蹄子面

粘面

手工搓搓面

走在回民街,我感覺又回到了西安的大皮院,老童家牛羊肉,老孫家泡饃,小賈甜食店,黃桂柿子餅,走到北口,居然是盛家瓤皮,和紅紅酸菜炒米,馬三包子,還有夏家十字的甑糕,油糕,唯獨少了最喜歡吃的穆薩砂鍋。那亮晶晶的手工冰糖,用線掉在櫃子裏

,照上燈光,如同水晶壹樣晶瑩剔透,閃閃發亮。各種燒烤也是如火如荼,煙霧繚繞,烤肉師隨著激進的民族音樂邊跳邊唱邊烤,即使不吃

看著也很熱鬧,不少人拿了手機都在拍照。還有壹座清真寺在鬧市中寂靜安然。

回民街

小賈甜食店

老孫家泡饃

馬三湯包

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

老冰糖

如今現代氣息也撩撥著袁家村和遊客,有需求就有市場,既然來吃喝玩樂,就吃個顫活,喝個痛快,玩個盡興,樂在其中。遊樂場就是玩樂的天堂,現代歡暢,驚險刺激,遠遠就聽到遊客的興奮尖叫。項目多,機械全,大人小孩都可以選擇不同的項目,來感受這遊戲的歡快。鬼屋,旋轉木馬,碰碰車,飛車旋轉,我們全部都體驗了,也把魂飛出去在轉回來了壹遍,最後驚魂未定的摸了摸胸口,幸好,心還依然在。遊樂場門口的棉花糖做的特別漂亮,好多種花樣,還可以同時做好幾個顏色。女孩子,見了自然就走不動,看著姐姐不壹會就做了壹個三色的玫瑰花,輕巧漂亮,壹根竹簽繞幾下就好了。也想體驗壹把,當然是可以的,袁家村人熱情好客麽,竹簽拿在妞寶手裏卻不那麽聽話,雖然沒有花的形狀,也給爺爺奶奶各饒了壹個大大的棉花球。既吃又玩,老少都很開心。

各種手工作坊也是滿街滿巷,磨坊,油坊,手工面坊,醋坊,茶坊,手工織布坊令人目不暇接。老爸和婆婆每到壹個地方,就給我們講這些作坊的工藝和工具,他們曾經都熟悉的場景又被這些壹壹的激起了回憶。織布坊停留的時間最長,現在重新時興起來的老粗布,又進入人們都生活和視線

做衣服舒適貼身,吸汗防塵,做床單結實耐用,冬暖夏涼。走進這老布坊,靠墻擺放著紡線和織布機子,墻上掛的是各種織布紡線的工具,北邊壹個大炕上還有壹架紡線機和和棉花撚,壹位阿姨正在做壹件小孩的棉襖。織布機子上,壹位大媽熟練的演示,織著白蘭相間的大花格子布,木梭從織布機的線縫裏“嗖嗖”穿過,最響亮的是那“唧唧、唧唧”的腳踏機_聲,左壹腳,右壹腳,就是木蘭詩裏“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場景。壹旁的大伯用鐵錘“咚咚”錘打著織好的布匹,據說捶打後布匹就會更加柔韌延展。

看著這些熟悉的工具和工藝,婆婆興致勃勃的講述了過去在生產隊的時候,紡線,染線,拉布,織布,這些過程,滔滔不絕,高興的喜笑顏開。看著兩位老人開心的回憶過去,這個地方真是來對了。每壹家作坊都能帶給遊客不同的傳統手工技藝和體驗,從原料到成品,都可以感受。對於遊人來說,這不僅僅是壹次放松身心的遊玩與觀賞,更是壹次與關中民俗歷史風情的對話,尤其是六十歲以上的農村老人,是更接地氣的的旅程。

辣子坊

油坊

皮影店,老藝人正在細心認真的著色。昏暗的房間裏掛滿了形色各異、大小不壹的皮影。老人弓著背,經年累月布滿黑色皺紋的手,拿著畫筆,壹筆壹畫細細描著皮影,我秉著呼吸在壹旁靜靜地觀看,生怕打擾他。對面的不遠處就是馬勺臉譜,壹般選用優質的桐木、春木、桃木等樹材,馬勺藝人必須要有深厚紮實的畫工才行,臉譜以大紅大綠層次豐富的臉譜圖案和鄉土氣息來凸顯西北特色。不遠處各種形態各異的葫蘆被打磨的黃金發亮,還有山核桃串起的各種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我覺得只能欣賞,不可觸摸,那是對它尊容的壹種褻瀆。

葫蘆

馬勺臉譜

核桃工藝品

轉了壹周八載,該走的,該去的,該逛的,該吃的,該喝的,該玩的基本都過了壹遍,就剩坐下休息喝茶了。王家茶館也是比較有特色的地方,茶自然是最特色的,比茶更特色的是人。不僅人好茶香,而且能說會唱,發明了文明全國的拉風箱表演,壹下子成了網紅。歡快的音樂,喜感的表情,銷魂的姿勢,左手隨著音樂的節奏合拍的拉著風箱,右手扶著長長的大煙袋,裝煙的包包也隨著姿勢有節奏的搖晃,網絡送名號“銷魂風箱爺”。

"童濟功"茶館也是清代關中地區的老字號茶館。最大特色是煮茶老漢會壹邊唱著秦腔,壹邊隨著韻律拉風箱煮茶,自唱自伴奏。而如今"童濟功"茶館茶館在露天地裏撐著大傘,茶客滿滿。所賣的茶是本地特產"涇渭伏茶",屬於黑茶的壹種。這種茶喝起來口感醇厚,特別經泡。茶樓,不僅是關中傳統文化的的壹個縮影,還用傳統的方式闡釋了陜西的茶文化。

王家茶館

童濟功

銷魂風箱爺

走在這四棱見線,青黃相間的清水磚墻,看著那那厚重帶著鉚釘的烏漆大門,門上雕刻著關中傳統風格的門楣,以及那壹間挨著壹間的手工作坊。置身於這猶在上世紀初的古街,青磚白瓦黃土墻的老宅,不僅突出民俗風情的原生態,而且營造出了關中民俗村特有的感受體驗。幾條老街,生動的再現了關中的市井民俗風情,彰顯博大淵源的關中印象,袁家村當之無愧陜西版的“清明上河圖”。如今騰飛中的袁家村,已更成熟的穩重端莊,迎接每壹位來的遊客,乘興而來,即興而歸,吃在鹹陽,樂在禮泉的這個小村莊裏。

財神廟

運送茯茶

祠堂街

酒館

關中印象石碑

  • 上一篇: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 下一篇:解讀:銅鑼燒的由來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