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民居主要有碉房、帳房兩大類。碉房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部分地區常見的藏族人民居住建築形式;帳房是那曲、阿裏等牧區群眾主要居住形式。帳房制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是牧區群眾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所采用的壹種特殊的建築形式。
相關介紹:
藏族民居的墻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壹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占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壹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
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壹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 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壹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藏族民居俗稱碉房,大多數為三層或更高的建築。底層為畜圈及雜用,二層為居室和臥室,三層為佛堂和曬臺。四周墻壁用毛石壘砌,開窗甚少,內部有樓梯以通上下,易守難攻,類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並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戶上沿砌出披檐。
居住在四川阿壩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裝修部分則增多壹些。居住在甘肅南部的藏族則多采用青海莊窠形式,說明地區條件對民居的影響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響更大。
四川茂汶地區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墻為片石壘砌,建築密度極高,並附建有極高的碉堡及過街樓,防禦性極強。雲南紅河州壹帶的哈尼族民居稱為“土掌房”,為土墻、平頂、 外墻無窗的兩層樓房,這種體系應說與藏族碉房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