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工業設計的影響

論(中國)傳統文化對工業設計的影響

《現代工業設計與我國傳統文化》

現代工業設計與我國傳統文化

崔天劍(東南大學藝術學系,210096)

[摘要]: 現代工業設計已經成為壹種文化意識,各國的設計形成了壹種融合型的文化潮流。而我國豐富悠久的文化傳統可以啟示、感召我國的工業設計更具民族特質。

[關鍵詞]: 現代工業設計 文化 我國傳統文化

現代工業設計的概念,可以說,是伴隨著現代社會中技術與藝術的變革而產生的;是伴隨著人類對自我、對環境的不斷認識,對工業產品的不斷要求而發展起來的;是商品生產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

人類從“勞力、土地密集”的農業時代(第壹波)過渡到以“機器、工廠為主”的工業時代(第二波,1760-1950),便已經造成在生活與工作環境上非常大的變遷,比如:大量生產、環境汙染、工會的產生及城市化、銀行體系……因此有人稱它為時代大革命。“第三波”會有怎麽樣的沖擊? 許多專家都指出:國際網絡的革命(1994年網絡瀏覽器的誕生以來)迫使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新經濟活動所面臨的挑戰是不再只是制造生產,更得去思考如何透過服務、信息、個別的服務與感性來提高產品的“無形價值”,以符合消費者的期望和理想。數字化的時代因為具有模糊化(Blur)的特質(欲望模糊化、資源模糊化),使得新產品從需求開始,到設計研發的過程,再到完成上市,都漸漸地被模糊地融合成為壹連貫的工作!

在現代社會中,工業設計不僅受文化浪潮和趨勢的影響,而且受電子與科技新動態的影響。設計者必須預測未來文化和市場的動態,使得自己跟上未來的潮流和時尚。另外,生物工程、材料科學、遺傳學、計算機等在設計中的應用也日趨成熟。為了使設計的機能更準確,所有控制設計的精確性的因素都將預先經過計算和研究,以使設計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工業設計的概念變得越來越復雜,設計師考慮的因素也越來越多,工業設計的概念才不斷得以深化。

信息時代數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類進入到了壹個前所未有的生存狀態,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人有失控的感覺,因此,人們更渴望能夠通過知識和文明重新規範人類社會的秩序、道德和倫理。對工業化和現代主義的信仰已經證明技術並不能造就壹個更好的社會,文化的延續才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東西。設計作為生活方式的創造者,體現了人們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要求,承擔著人類文明延續的角色。在後工業時代,設計已經成為連接科學技術和人類文化的橋梁,抒情特點和詩意情感的表達成為優秀設計作品的特征。 人們在希望設計能夠提供更好的功能,表達出更多人情、個性的同時,也期望設計還可以包含更多的人文價值,這,也正是壹個國家的設計區別與另壹個國家的設計、壹個民族區別與另壹個民族的體現。

從國際工業設計協會對工業設計的定義可以看出,工業設計是壹種再創造。那麽這種再創造有沒有壹定的原則可言,也就是說存不存在著壹個設計法則。這是設計界壹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有的認為設計有壹個核心,它受到很多外來因素的影響,如生產條件、文化因素、社會形態、環境因素等每壹件產品都應有壹個合適的形式,這個形式必須為產品的功能服務,它包括了物質功能、精神功能、社會功能和環境功能。另壹部分認為設計只是壹種假設、壹個步驟、壹個瞬間,設計沒有確定性,只有可能性;沒有真實性,只有經驗性;沒有“那是什麽”,只有“發生了什麽”。設計是壹種隨意,壹種不受文化、傳統、主義約束的創造。

其實,對非常復雜的設計世界下壹個公認的定義是相當困難的。我們必須清楚,不管設計存不存在著法則,工業設計本身絕不可能是壹個固有的結論。因為工業設計師設計產品,正是在設計人們的生活方式,設計著人類的文明。如果對設計作出壹個思辯性、邏輯性、唯壹確定的理性結論,那就給人們鑄成了壹種凝固的生活模式,給人類創立了壹種僵死的文明。設計應始終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不斷引導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這或許可以認為是設計的壹個較為恒定的原則。如果把設計作為壹種目的而不是壹種手段去認識的時候,設計便開始真正進入了生活。也就是說,設計者設計了壹種功能,而不是為了功能在設計。廣義地講,是設計者設計了生活方式。這就是工業設計的內涵——創造壹種新的生活方式,這裏的“新”並非壹定指未來設計,有創意的回歸就是壹種“新”。

工業產品設計的過程是壹種美化技術、物化藝術的交叉過程。在整個工業產品的設計中,正確研究人與產品的關系及人對產品的需求,乃至人類生存環境與整個客觀世界的群體等非常重要。設計師的素質不僅要有產品的結構、性能、材料與工藝等專業知識,而且要有重新改變人們心理結構與審美意識和社會結構與環境等更高層次的智商。因此,正是設計,在引導著人類的未來。

美國的萊茵?辛格(Len Singer)對產品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的闡述,不僅適用於今天的人去觀察古代遺址中出土的那些人造物品,也適用於同壹時代的這個民族(或地區、國家)的人去觀察另壹個民族(或地區、國家)的人造物品。他認為工業設計師是文化的代言人,“於是,好的設計便具有了新的含義:它不僅意味著充分滿足了使用功能,而且使用方便、舒適,是豐富的知識載體,完美的精神功能的體現,充滿壹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及風格內涵。” 工業設計考慮文化的因素並不意味著僅以概念的更換為滿足,文化的定義對設計的內涵提出了更深更新的要求,它不應該是設計師個人的、任意的想象和作為,而是將生活行為中的“文化意識”顯現化。工業設計與文化之間並不是抽象的聯系;相反,如果僅將工業設計的壹些基本形式法則就理解為它的全部原則和出發點,希望不研究具體環境就能實現完美的設計,甚至建立壹種超越地域和民族的對形式、色彩、結構、功能的***同要求和喜好,直至世界壹統的設計風格,那就真正喪失了它將作為壹種文化活躍在人類生活之中的活力。

工業設計必須依賴具體的文化環境,工業設計本身也是在創造壹種文化, 體現壹種文化意識。工業設計師的工作,就在於從具體的生活行為中提煉出潛在的文化特質,使其演化為壹種現代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生活方式。早在1960年代初期馬克思?本澤(Max Bense,1910-1990)從資訊美學與記號論的觀點預測不久在平面設計與工業設計間需要培養壹種新人才——記號設計師。他能通曉兩者間的問題,能解決工業產品與環境造型間溝通的問題,這種人才的培育與方法論的確立,對黑箱化的工業產品與人機界面(人機對話環境)而言,實是當務之急。

文化是在適應環境的條件下產生的,不同民族和地區會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在不同國度產生出不同類型的文化,如希臘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國文化等。在我國歷史上,不同的地域也形成不同類型的文化,如齊魯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兩廣文化等。它們都是特定生存環境和歷史條件的產物,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和獨特性,反映了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物質產品雖然屬於器物文化,但是它的設計過程卻涉及到各種形態的文化內容。因為設計是以觀念的構思形成產品的表象,作為物質生產的前提,使生產活動可以依據人的自覺目的來進行。它既要以壹定的價值觀念為導向,又要以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為依據。因此,設計實質上是壹種文化整合過程。文化整合,就是指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吸收、融化、調和而趨於壹體化的過程。這裏是以社會的需要為依據,使各種文化在內容與形式、功能與價值目標的調整中重新組合起來,成為壹種新的文化,即壹種生活文化,支配物、空間、時間的壹種生活方式。設計創造了生活文化的形態,喚起了人們改變生活方式的潛在需求欲望,刺激了生活,給予人們向改變生活方向努力的目標。

可以確切地說,工業設計已經成為壹種文化意識。

工業設計作為壹種文化顯示,使各國的設計都凝聚著屬於自身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又貫穿著屬於時代的文化風貌,形成壹種融合型的文化潮流。我們這樣說,工業設計是文化,是人類對自然理解後的意識,是人類認識自身後運用材料、技術表達自己理想的行為,是人類科學、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 設計文化不是壹場文藝復興式的運動,而是人類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自然,以及重新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壹場社會哲學思想的革命意識。

設計進入了全球規模設計的時代,這是由高科技發展形成的“國際文化(技術文化)”帶來的結果。“國際文化”是壹種世界範圍內的整體性文化現象,這種整體性完全不同於過去那種閉關自守的褊狹的民族性和地區性,它是指各民族、各地區文化之間日益廣泛、日益迅速的相互交流、影響、作用,從而形成的壹種全球性的文化聯系和溝通,是各民族、各地區文化互濟互補的產物。因而這種整體性滲入了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及設計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國際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人們開始感覺到並重視高科技社會中“地方文化(傳統文化)”與“技術文化(國際文化)”的同等地位。約翰?奈斯比特更是有先見之明地說,“大約壹百二十五年以前,當蒸汽引擎和鐵路出現的時候,當時有些作家說,我們將變成使用單壹——語言英語的世界。這件事當時沒有實現,現在也不會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愈來愈互相依賴的全球經濟的發展,我認為語言和文化特點的復興即將來臨。簡而言之,瑞典人會更瑞典化,中國人會更中國化,而法國人也會更法國化。”

社會文明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了設計中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設計中必須融入地方文化才有可能得到持續性的發展,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壹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和造物文化淵源但還沒有走上設計正軌的國家,已經迫不及待!

我國的地方文化就是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認真地分析研究我們的悠久的傳統文化。英國工業設計家弗雷澤?安吉沃德所寫的《設計美學》序章中首先所舉的古代優秀設計的範例便是中國的夏禹治水;其後出現的設計家(最重要)的應當是魯班,他從高粱稭插成的蟈蟈籠子得到啟示,創出了中國梁櫞結構的建築體系,這個體系的最大特點是承重部分落在櫞架上,所以負載減輕,可以“墻倒屋不塌”;隋朝開皇大業年間由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既減輕重量,又節省材料,還便於排洪,且增加美觀。在世界橋梁史上,其設計與工藝之新為石拱橋的卓越典範,跨度之大在當時亦屬創舉,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馬王堆古墓出土的漆制食器,其造型合理、簡練、流暢;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不但造型優美,而且具有消除煙炱、調節方向的作用,堪稱實用、經濟、美觀的優秀設計,等等。除此之外,從先秦諸子的思辯到宋明清文人士大夫的筆記、著述,從《考工記》、《天工開物》、《髹飾錄》、《長物誌》,到無數口頭承傳的工匠口訣,集中了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人們對造物、設計及其精神內涵的認識和思考。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創造了豐富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的繪畫、雕刻、書法、詩歌等文化以及古代哲人思想、見地,都能給我們以啟示、給我們以感召,可以使我們的工業設計具有民族特質。

設計的民族化並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膚淺理解而只是表面形式的簡單套用和照搬,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神韻”融入到設計中。運用現代設計的表現元素,體現傳統文化的意蘊。

讓我們壹起記住魯迅先生的壹句話,“采用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

  • 上一篇:客廳沙發後面掛什麽畫好?
  • 下一篇:餐飲增加客流量的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