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是曲藝名詞。
資料擴展: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采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評話俗稱“大書”,彈詞俗稱“小書”。它發源並流行於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東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吳語方言區,大約形成於明末清初。
蘇州評話淵源於宋說話中之講史。彈詞淵源於宋代之小說及元明的詞話、陶真等詩贊體說唱。關於蘇州彈詞的藝術形式有“優人百戲,擊毬關樸。漁鼓彈詞,聲音鼎沸”的描述。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
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鹹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余年不衰。
蘇州評彈的書目大多為歷朝歷代的民間故事。例如《三國》《水滸》《白蛇傳》《珍珠塔》等等。到了近現代,書目題材略有更新,《老楊與小楊》《林則徐》《焦裕祿》《雷鋒》等。
起源:
蘇州評話源於宋代說話技藝。清代劇作家李玉的《清忠譜》第2折《書鬧》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蘇州說書中演說《嶽傳》的情景,有表,有白,有類似賦贊的韻文,和蘇州評話相同。
明末清初的著名評話藝人柳敬亭,曾在蘇州及其附近壹帶說書,與蘇州評話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清代中葉,蘇州評話進入鼎盛時期,成立了蘇州評彈最早的行會組織光裕社。在鹹豐、同治年間,出現了說《水滸》的姚士章等評話名家。
“彈詞”壹詞,始見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其中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陳汝衡《彈詞溯源和它的藝術形式》(1983年)壹文認為是“遠出陶真,近源詞話”。
關於“陶真”,《西湖遊覽誌余》記:“杭州男女瞽者,多學琵琶唱古今小說、平話,以覓衣食,謂之陶真。”葉德均《宋元明講唱文學》考證:“陶真和彈詞同是用七言詩贊的講唱文學,兩者只有名稱差異。”他認為,“就歷史的發展說,元明的陶真是彈詞的前身,而明清的彈詞又是陶真的綿延,兩者發展的歷史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