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演講稿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滋潤人生。中國的經典詩文,博大精深,已存高遠,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了激發全體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_中學隆重舉行經典詩文集體背誦比賽。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進步,改革的發展,我們的中華經典詩文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的極大興趣。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研究學習中華經典詩文,開始想深刻的了解中國,而我們學習中華經典詩文註重的是傳承祖國的民族文化。
不學習祖國的經典詩文會使我們離祖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遠。由於我們平時積累少,有些同學在引經據典時常常出錯或者根本不會;有些同學把很多歷史典故都張冠李戴。這種情況讓老師很痛心。因此深入學習祖國的經典詩文對於我們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更應成為誦讀中華經典詩文的文明使者,讓中華經典詩文走進每個學校,走進每個班級,走進每個學生的心靈。
同學們,老師們!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是短暫的,但是,誦讀的任務是延續的,是長久的。愛中華,讀經典,讓每個人,每個青少年學生都參與到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中去。在中華美德的滋養下,讓我們的生活更加陽光燦爛,我們誦讀千古美文,在書聲瑯瑯的氛圍裏,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我們舉辦經典誦讀比賽,就是要讓經典滋潤我們的心田,伴著我們成長,使文明溢滿校園。最後,衷心地祝願我們這次經典詩文集體誦讀比賽活動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誦讀演講稿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
文明美德,妳猶如壹泓清泉,滋潤我幼小的心田,妳猶如陽光雨露,沐浴著我健康向上、茁壯成長。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做壹個大寫的人。是啊,“人”字是壹撇壹捺相互支撐起來的,是頂天立地的。它寫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我也常常在思考,我要做壹個怎樣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做壹個文明的人!做壹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人。文明是什麽?美德是什麽?是路上相遇時的微微壹笑,是他人有難時伸出的熱情之手,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真誠付出,是見到師長時的深情問候,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壹聲“對不起”,是彎腰將壹片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美德是尊重,是禮讓,是誠信,是寬容……是壹種品質,壹種修養,是壹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作為壹名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必須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家庭裏,我孝順長輩,關愛兄弟姐妹,主動幫助父母親分擔家務,不讓爸爸媽媽操心;在學校裏,我文明禮儀,團結友愛,勤奮學習,當好老師最滿意的小助手,做同學最好的朋友;在社會上,我尊紀守法,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公***秩序,做壹個文明的小公民。正是這些良好的美德,所以我經常得到人們的信任、誇獎和喜愛。
我用我真誠的心,溫暖著身邊的每壹個人。記得去年冬天,快放寒假時,六二班的楊椿楓同學家裏不幸著了火災,看著他傷心的樣子我真的好難過。我和同學們壹樣,把自己積攢了壹年多的零花錢,全部捐給了他們家,還把自己的衣物、學習用品送給了他。當我看楊椿楓同學的媽媽,拿著大紅紙書寫的感謝信來到學校時,我覺得心裏暖烘烘的!張超同學是從鄉下轉學到我們班來的,由於他家境貧窮,學習成績也不太好,他總是顯得有些恐懼與不安。我要主動地向他伸出溫暖之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我向班主任要求和他同桌,和他壹起學習,下課和他聊天,幫他熟悉學校環境,邀請他參加同學們的活動,我還發動同學們捐給他許多課外書籍和學習用品,幫助他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漸漸的,他的臉上的笑容增多了,成績也有了飛速的進步!重陽節,我和班裏的幾位同學,買上幾個大的西瓜,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們,為老人們唱歌、跳舞,陪老人們開心地玩了壹整天。像這樣的小事,我總是在默默地做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文明美德之花,裝扮了我心靈的春天,讓我感到無比快樂。
大家壹定聽過《讓地三尺》這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故事。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在官,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誰也不讓誰。張英知道此事後,給家人寫了壹封書信,內容是壹首詩:“千裏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勸解家人,對人要寬容,主動謙讓。張英的家人接到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心胸寬廣,非常感動,也朝裏讓了三尺,過道多了六尺,為此陡然開闊,行人不再感到狹窄,壹時間,兩家處理問題的做法傳為佳話。
尊重、寬容和謙讓,是壹種美德,令人間平添許多溫情!古人尚且如此,那麽作為現代社會的我們,更應該學習。星期壹的那天,我特別高興,因為我穿著姑媽從上海給我寄來的漂亮的群子去上學。可是意想不到地事發生了,當我蹦蹦跳跳地去學校食堂吃早餐時,突然與端著壹碗粉只顧埋頭走路的張明宇同學撞了個滿懷。明宇壹個趔趄,將壹碗粉全潑在了我的身上。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所有的人都楞住了,似乎等待著壹場“唇槍舌戰”暴風雨的來臨。明宇也嚇呆了,結結巴巴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微微壹笑,關切地問“妳沒燙發著吧?”瞬間,矛盾在微笑中變得雲淡風清。是啊!忍壹時,風平浪靜;退壹步,海闊天空。
其實,文明美德,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所做的壹切,不都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嗎?讓我們從小播下文明美德的美好種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每壹個人,爭做壹位名副其實的文明美德好少年!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誦讀演講稿篇3
老師們、同學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壹句詩,講得是掃墓人對逝去的親人的牽掛。中國人是有情有義的,是不忘根本的。在春天百花盛開、萬象更新日子裏,我們懷念先祖,祭奠英烈,重溫傳統,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知道我們的身上有歷史責任、民族寄托,我們要倍加珍惜現在,同心合力,奮發拼搏,創造壹個讓先祖自豪、先烈告慰的世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壹個故事,在春秋時,趙國公子重耳因政治迫害流亡列國,最後在幾個忠心耿耿的老臣的幫助下,幾經艱難,才重回趙國,執掌政權,成為春秋五霸中最著名的壹個,史稱晉文公。在這幾個最忠心耿耿的老臣中,貢獻最大的是介子推。但是介子推是壹個非常高尚的人,壹旦事業成功就退隱山林,和老母親過起了隱居生活。當時晉文公為報大恩,讓他的禦林軍上山搜索,沒有找到。有人出了個主意,說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壹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於是晉文公下令舉火燒山,不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也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非常後悔,但已沒有什麽辦法,哭拜安葬以後,發現介子推的脊梁堵著的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麽東西。掏出壹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壹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這就是清明兩字的來源,同學們,清明的含義是壹位忠貞的老臣的寄托,清明的含義是誌向高潔,清心明智。晉文公含著淚將血書藏入袖中,為了紀念介子推,他又下令把這座山命名為介山,並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告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寒食節即古代清明節。他還用這段燒焦的柳木,做了雙木屐,每天穿著,常常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這個詞,現在是用來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稱,來源就在這裏。
同學們,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文字、中國語言、中國藝術、中國醫學、四大發明,等等,都是中國先祖留給我們的財富,最大的財富還是清明節、端午節等等節日裏,先祖先烈的事跡裏包含的精神財富。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壹、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及敬老尊賢的倫理精神、天人合壹的和合精神,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壹切為祖國,為人民勇挑責任、自強不息、無私奉獻、與時俱進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力直前。現在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追憶民族英魂,無疑意義深遠。
同學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讓我們從追遠中獲取清明的力量,為國家好好努力。
謝謝!
誦讀演講稿篇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清明時節,總是細雨紛紛。最近壹段時間,每戶人家,都在長輩的帶領下,舉家祭掃祖先的靈墓,傳承不息的家風和美德;每所學校,都以不同的形式,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緬懷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我們學校近期也開展了以“氣清景明祭之以禮”為主題的清明節系列活動,有網上祭先烈簽名活動、手抄報評比活動、與家長壹起為逝去親人祭掃活動和第三屆“卓越之旅”遠足活動。這既是壹個寄托著生者對死者的追思,又是壹個適合春遊踏青、親近自然的富有特色的壹個節日。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著名大臣介子推,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更是國家的法定節日。我們在享受節日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這個節日賦予我們民族的意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帝裏重清明,人心自思愁”、“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枊斜”……自古有關清明的詩詞都記載表述了這是壹個不同於純粹節日的節氣——是包容生命意義和人類情感的載體,是壹種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如春節之喜慶、清明之緬懷、端午之追憶、七夕之忠貞、中秋之團圓和重陽之敬老。中華民族更是自古就有祭祖敬祖的傳統,這種傳統已經積澱成壹種民俗文化心理,成為人們的集體意識。清明的要義在於提醒我們: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懷揣壹顆感恩之心,吃水不忘挖井人,感恩祖先、先烈為我們創造的寶貴財富,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敬意,尊重老人和長輩,善待父母親人以至每個生命。尊重逝者,也是尊重生者,貼切地說,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人生匆匆幾十載,對我們學生而言,最主要就是體現在珍惜時間上。俗語常言:青春易蹉跎,而實際上青春最不能蹉跎,因為它真的太短暫了。高三的同學們,三年光陰轉瞬即逝,今天距離高考僅有60天;高二的同學們,小高考已經畫上了句號,妳們即將邁入高三的殿堂;高壹的同學們,軍訓仿佛還在昨天,高中生活的三分之壹即將結束。大家常說,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同學們,妳們擁有比同齡學生更優質的學習資源,希望大家加倍珍惜時間,奮力拼搏,讓自己擁有壹個不悔的青春。
春日融融,芳草萋萋,正是讀書時節,惠風和暢花香伴,在這美好的春光裏,讓我們壹路前行!
謝謝大家!
誦讀演講稿篇5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下午好!
非常有幸,今天能在這個講臺上和大家壹起談談,我心中的國學。
所謂國學,從字面上理解,指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等。對於我來說,國學壹直是以文學的形式紮根在心底,從為萌發的種子,到後來的發芽,抽枝,長葉,終成了壹朵在神州大地上翩躚起舞的文學奇葩。
其實從文字在倉頡手中誕生的那壹刻起,文學便註定要以無限的魅力,支撐起壹個民族的脊梁。請留心看看,在斑駁歲月的甲骨上,在風塵歷史的竹片裏,在絢爛千年的錦帛中,處處記錄著文學的美麗容顏。
國學之根——《詩經》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壹直存活於心。其中,壹句爛熟於耳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壹方“寫愛情,算是到了某種極致,至今,甚少言語能出其右。想想在幾千年前,便有如此絕妙的語句,單從這壹點看,就可看出,國學壹詞背後,是以深厚的文化為底蘊形成的。但詩經並不會因此而同想象中那般疏遠而不可親近,其實它只是民歌。只不過,在我們渡河的時候,被無聲地遺忘在另壹個時代,當我們想起,返身去尋找時,它已經沒入歷史的河流之中。於是現在大家漸漸習慣於唱“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而但忘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對於詩經,我們用詩的清雅去尋找,用經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許是我們前世的前世,我們心底曾經響過的聲音。我們曾壹起吟誦的歌謠。
詩經三百,不過是前生無邪的記憶。
國學之莖——唐詩
漢唐,中國民族五千年裏最輝煌的歲月,它遺留下的風韻灑入我們的血液裏,像金子壹樣熠熠生輝唐朝是我國古典詩詞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在所有的古代文學體裁中,興許是我們最熟悉的。很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或老師就壹字壹句教予我們“床前明月,春眠不覺曉。“但當時也只是學得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詩也有它的美麗與哀愁。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宛若壹縷清風,滲入心扉。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獨酌》。月和酒,壹直是李白的最愛,可兩者都蘊含孤獨,不得誌,愁悶之意。前壹句“獨“,後壹句“孤“,李白在塵世中活得無可奈何,唯壹可以陪伴左右的,只是影子,單薄且虛妄。
不同的詩人,會有不同的人生經歷,筆下詩句的情感也會迥然不同。而唐詩,也正因此變的瑰麗多彩。
國學之枝——宋詞
宋詞從唐詩發展而來,汲取了《詩經》《楚辭》的營養,壹直到現在,仍陶冶著人們的情操。
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婉的文筆,細密的心思,寫盡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壹面。《雨霖鈴》中的壹句“多情自古傷離別“在秋風蕭瑟時,柳永將自己的真實情感用文字表達得如此淒婉動人。而晏殊用“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慨問道對美好景物的留戀。反之,蘇軾,辛棄疾的氣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調用壹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能震撼住人心。
宋詞無疑是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壹枚巨鉆,它是壹座芬芳的大花園,有傲骨佇立的梅,有嬌艷依人的杜鵑,更不缺大氣豐村的牡丹,如此千姿百態,姹紫嫣紅的花兒趕趟兒開,怎可能不多彩絢爛呢?
國學之葉——元曲
元曲給我的印象壹直以來都是十分獨特的,所以它才有資格與唐詩宋詞鼎足並舉。
馬致遠是我最愛的戲曲家之壹,也是元代最優秀的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或許許多同學都熟知。壹個人,僅用二十八個字,就能把秋意那樣清晰地描摹出來,下筆又是那樣淺淡。且“不著壹字,盡顯風流。“成就了壹種蕭瑟,蒼涼的馬致遠意境。當夕陽西下,馬致遠還是那個遠在天涯的斷腸人……
從馬致遠壹人,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壹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壹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這些均是元曲用葆其藝術魅力。
國學之花——文學
我心中的國學,是古代文學這株攝人心魂的美麗花朵。從清雅的詩經。到瑰麗的唐詩宋詞,纏綿的元曲,無壹不詮釋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大家也許都讀過中國的四大名著,那就更應能深體會到古代文學的吸引力,且不言水滸紅樓的忠義與酸辛,但是三國裏曲折的情節,令人驚嘆的韜略,就是如此引人入勝。何等華麗的辭藻,也難以形容其藝術程度之高。
因此,古代文學無疑是中國國學中猶唯突出的傳統學術文化。它罩著迷離唯美的光環,溢出清淡純粹的芬芳,卻又不失歷史沈香的氣息,即使在世界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最後,願我心中的國學能如沖天的火焰,點燃越來越多龍之傳人的瞳孔!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