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用的傳統農具、舊式農具主要有:
犁 廣大農村主要翻耕水田、旱土的農具。歷代農民種田主要依靠耕牛牽拉舊式農具,進行翻耕作業。犁的品種有板田犁、抄田犁、坡地犁、人拉犁。按用途分,有大犁、小犁之分,大犁用於翻耕旱土、板田,小犁用於耕爛泥或耕第二道。壹頭牛拖拉壹天,可翻板田或旱土2畝左右,或抄水田或墊土約4畝。
耙 有豎齒耙、伐耙(耕耙)、浪耙、站耙、踏耙、釘耙幾種。耙是農戶用於碎土、整地的工具,多為長方形雙排順齒耙。豎齒耙由耙架、鐵齒裝配而成,耙齒分2排,前排8顆、後排9顆,上尖下大,耙架前端橫梁上安有2個鐵環,作耕牛牽引用,後梁上裝壹鐵環,安裝拉手,農民站在耙架上加壓,正常牛力壹天可耙水田或旱土12畝左右(2遍);耕耙分木架、鐵架鐵齒2種,使用效果壹樣,只是成本鐵架略高壹點,用於水旱田碎土整地之用,壹般壹頭牛日工效12畝(2遍);浪耙構造與耕耙相似,專用於水田整田後的最後壹道工序,重量較輕,役牛和人日工效達30畝;釘耙又叫耙頭,用途不同而形狀各異,壹般為4齒,用於挖田角、翻糞便、搭潮泥。
滾 又稱蒲滾,是軋草、爛泥工具,排列滾齒有木質、鐵質2種。木蒲滾由長110厘米、寬60厘米的木架框和有蒲葉的滾筒裝配而成。框架上裝有四腳凳,人坐在凳上加壓,正常牛力拉,橫直兩遍,日蒲水田14畝多。
鋤 有薅鋤、挖鋤、鎬、羊角鋤幾種。中耕松土的為薅鋤,挖土用的為挖鋤,有寬口、窄口2種。前者多為垸區使用,後者多為山丘區使用。特別是挖鋤,幾千年前就已出現,沿用至今仍為農村挖土整地、栽培、挖樹蔸、造林、興修水利等農事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前,民間流行過不少名牌農具,比如汨羅的銅盆鋤,在省內外享有盛名,創始於百年以前,清光緒年間即有專店制造,以鐵匠陳保明壹家數代祖傳的手藝最好。銅盆鋤的鋤板長0.5米、口寬0.16米,鋤褲處厚12毫米、凈重2~3公斤,鋤板光滑,入土性能好,水田作業不濺水,且鋤板大,載土多,壹鋤多用,可代替或省去多項工具。
泥劃子 用於平整水田拖泥、運送農家肥。它用木板裝配,形若船狀,長120厘米、寬70厘米、鑲邊高2厘米、兩端翹起6厘米高。牛力每天運肥5立方米,人力則3立方米(往復行程10公裏)。
龍骨水車 古稱翻車,為木制,用於車水灌田。老的灌溉提水工具有戽鬥、手搖車、腳踏水車、畜力車等4類。戽鬥是壹種原始的提水工具,由竹蔑制成,呈三棱體狀,底部為球面,長40厘米,寬與深分別為30厘米和20厘米,鬥上裝壹木柄,壹人操作,適於低落差、小丘塊或秧田灌水用,壹天可灌田1~2畝。還有的戽鬥無柄,鬥兩旁系雙繩,兩人協同操作;手搖車是龍骨水車中結構最簡單、體積最小的壹種,作業時1~2人往復推拉手柄,轉動車軲轆帶動龍骨上的葉片循環往復提水,適用田間短距離、低揚程、小面積提水,2人壹天可灌田2~3畝;腳踏水車又分二人車、三人車、四人車,腳踏車由車架、車頭、車箱、龍骨和車葉組成,在車頭上貫以橫梁,裝上腳踏板,由2~4人操作。除人力水車外,還有筒車、牛拉水車、孔明車、刮水輪、吊桶、水桶、木盤牛車等。
扮桶 人力水稻脫粒工具,其配套使用有扮摺、打板(扮刷)。扮桶是四方形,用杉木板制造,高54厘米,寬120厘米,上寬下窄,篾制扮摺圍其三方,經扮刷拍打脫粒。扮禾時,壹般4人配合作業,2人割禾2人扮,壹天可獲毛谷12擔,約合800公斤。
手推車 又叫“雞公車”、土車子。由車架、把手、扁擔和大小輪各1個組成。1人操作,肩負45厘米長的短扁擔,雙手牢牢操作把手,所載貨物重量由人肩負和大小木輪支撐。車的小輪安在前端,距大輪40厘米左右,遇有小溝坎時讓小輪落地支撐重量滾動前進,使大木輪順利跨過。此車載重可達200公斤,但因大小輪是同車中心線方向,因此完全靠人手把握平衡,又因輪子壹般為木質,磨擦損失大,推車人勞動強度大。隨著膠輪車和滾珠軸承的出現,舊式手推車基本被淘汰。
人力膠輪板車 50年代,城鎮搬運工人運貨開始使用。1958年被推廣到水利建設工地拖土。隨著農村鄉鎮公路的修建及田間道路的拓寬,70年代開始進入廣大農村,80年代後土地承包到農戶,農村普遍應用,成為農家短途運輸工具之壹。這種車壹般承載力達800公斤,加強型可承載1噸,由1人或2人拖拉或推動,是農村中比較理想的非機動車。
人力腳踏三輪車 70~80年代,農村相繼使用人力腳踏三輪車,其主要構造和駕駛方法與騎自行車相似。貨廂有前置和後置2種,駕駛輕便省力,載重量壹般不超過300公斤,但成本費是膠輪板車的2倍。
木劃子 又叫小木船,為農村湖汊、溝港水上的短途運輸工具。湖區農戶多數備有木劃子形狀大同小異,均由優質杉木制成。駕駛分單槳、雙槳和篙撐幾種。隨著堤垸加固,公路暢通,又因溝港上多有橋梁涵閘,木劃子逐步淘汰,僅在湖區農村放湖鴨、采蓮籽、運肥料時還能見到。
石碓 (碓臼)壹種古老原始的舂米工具,後改手舂為腳踏,由石臼、踏板、大木體及裝在木體上的帶鐵齒的舂頭,還有扶手架、撥米棍組成,壹人或二人腳踏踏板,使舂頭上下起落舂軋,撥米棍不時翻動臼內谷物。隨著各種打米機的出現,日趨自然淘汰。
礱子 (谷推子)分竹、木兩種,是稻谷去殼的專用工具。竹礱子是用竹篾編織嵌成,內築三合土,鑲木齒片;木礱子用木料制成,雜木片作齒。操作人用推扒子順時針方向推轉,稻谷經上、下齒盤搓擦去殼而出齊米(又叫糙米)。隨著打米機的問世,礱子被淘汰。
石磨 是加工糧食幹粉或水漿類的傳統工具。用巖石鑿成上、下兩片帶齒的圓盤,直徑35~40厘米左右,上片磨片厚約10厘米,中心鑲壹鐵套,下片稍薄,中心嵌入木芯為軸,磨盤裝在木制的磨架上,上片磨片外沿裝壹木柄,操作人以推扒子插入木柄孔內,逆時針方向推轉,顆粒狀糧食在上下磨齒搓擦下,磨成幹粉或水漿。在沒有磨粉機、磨漿機的地方,部分農戶仍保存這種工具,用於家庭粉、漿加工。
木油榨 傳統榨油工具。木榨的榨筒采用直徑80厘米以上,長3米的優質雜木,中間挖成圓柱孔,用以裝油料餅。用木楔加壓,即以人工推動撞桿撞擊在木楔上,使榨筒內油餅受到擠壓而出油。每榨油需6小時以上,每次榨油必須3~5人配合才能完成,壹天可加工原籽150公斤左右。隨著內燃機、電動機帶動機械液壓油榨的廣泛推廣,此類木榨到60年代後期被立式、臥式機械榨油設備所取代,其附屬輔助設備仍沿用至今。
麥鐮刀 其刀片長13厘米、寬30~45毫米,刀刃口呈半月形,刃口磨得很鋒利,使用起來輕便,是農家割麥及稭桿作物的必備工具。
拌鐮刀 又稱打草刀,專用於打湖草,刀片長18厘米、寬6厘米,刃口呈直線,裝有1.6~2米的長把,平地橫掃,猶如理發剃頭刀,使用起來省力且工效高。
茅鐮刀 山區常用的鐮刀,可以用來砍毛竹和灌木野草,又可用於收割硬稭作物,用途較廣。刀片長14厘米、寬6厘米,背呈半圓形,比麥鐮刀重些。還有山區常用於砍柴的刀,刀尖呈鷹咀,其鷹咀用來將樹枝鉤下。
此外,農產品加工工具還有篩子、風車、碾、鍘刀、創絲板、創片板、棉花彈弓等;運輸工具還有木制板車、牛車、馬車、漁船、農用船、籮筐、扁擔、糞桶。還有砍柴伐木用的斧頭、鋸子等傳統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