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畫
論文關鍵詞:山水畫;山水詩;形式;本質
論文摘 要:中國古代山水詩畫用文字描寫和筆墨造型的方式抒情寫意,打破時空界限,直指人的精神世界,達到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創造了獨特的意境世界,成為世界藝術史上不朽的亮點。打破時空界限是中國古代山水詩畫的形式特征,而抒胸懷創意境則是其本質特征,
中國古代山水詩畫表面上表現的是自然山水,實際上表現的是“人”。它表現的是人的道德品性、精神氣質和理想追求,是詩人畫家內在心靈的自然化、物態化呈現。它借著詩歌的語言和造型的筆墨色彩,表達著豐富的人生況味與深邃的藝術意境,
中國人向來講究“心齋”式的主觀內省方法,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更講究“天人合壹”,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壹體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因而在表現客觀物體時不太強調真實性與逼真感。中國傳統賦詩繪畫要求形神合壹、形神兼備,更講究以“神”取勝。中國人的思維具有感性色彩,如有人說:“對直覺所得的現象,不去作對象本身的研究,而是將事物納入固定的理性框架之中,這種提升幾乎與對象的質毫無關系”;“西哲說中國的思想方法是‘藝術’的,日人說中國乃‘文學的國度’。換言之,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非科學邏輯性質的,而‘文學’也者,是感性化的。基於數理而提升的邏輯,為先民所陌生。‘邏輯’令人不能‘遷想妙得’,由是,思想之‘自由’便不可得;‘天馬行空’乃最理想的情狀,而邏輯則是束縛人的羈絆”。這樣的事實,造就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形態和藝術樣式。以宏大的氣魄,加之以獨有的語言和筆墨,藝術家們便能夠突破和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局限,能夠天馬行空般地抒發情懷,創造出超妙的藝術境界。
壹、打破時空界限:中國古代山水詩畫的形式特征
詩是時間藝術,體現時間上的流動感;畫是空間藝術,體現空間上的直觀感。但中國古代詩畫藝術尤其是山水詩和山水畫,有著“乾坤萬裏眼,時序百年心”的時空觀,大大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把時間的順序流逝與空間的立體觀感緊密結合起來。超越時空,是中國古代山水詩畫的壹大特征。
《文心雕龍》講到“神思”時,以“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裏”來概括。思想意緒不僅能超越“現時”的狹小領域,上下無礙,古今無阻,可接通千年情思,此所謂“思接千載”;又能超越“現地”的有限視野,用心靈的眼遍觀八方,遍賞四面,將所見與所想用詩筆畫筆在壹刻間、在壹畫上全部融會貫通地描繪下來,此所謂“視通萬裏”,這是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真實寫照與理論提升,杜甫的“乾坤萬裏眼,時序百年心”也正與之壹脈相承。
李白山水詩在超越時空方面尤為突出。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看到廬山的瀑布,並未如實詳述瀑布多大、多高、多美,而是以心靈之眼站在縹緲虛遠的地方遠觀此景,“看”出這仿佛就是香爐生出的裊裊紫煙,霧氣繚繞,朦朦朧朧。這香爐,這紫煙,是何時何地之香爐紫煙呢7毋需多思,也毋需追究,因為這不知何時何地的物象景致,而又恰好是該時該地的景象物色。“飛流直下”有“三千尺”嗎?“銀河”究竟是什麽樣的,從“九天”之高垂落下來,又是何等的景象呢?沒有“萬裏”之“乾坤眼”與“百年”之“時序心”,是不可能想象出來的。可以明顯感覺出詩人“接於載”之“思”與“通萬裏”之“視”,深深地體悟到詩人的胸懷與情意。這就是詩的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神妙意境,也正是中國古代山水詩歌藝術精髓之所在。
再來看山水畫。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造型,大多不是自然的翻版。宗白華說:“畫家畫山水,並非如平常人站在平地上壹個固定地點,仰首看天;而是用心靈的眼,籠罩全景,從全體來看部分,‘以大觀小’,把全部境界組織成壹幅氣韻生動、有節奏、有和諧的藝術畫面,不是機械地照相。”中國古代山水畫總是通過畫家從觀察、從直覺到聯想、到想象而塑造意象,其中綜合的成分很多,正如陸機《文賦》所說的“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壹瞬”。宗白華認為,我們的空間感覺隨著我們的時間感覺而節奏化了,他說:“俯仰往還,遠近取與,是中國哲人的觀照法,也是詩人的觀照法,而這觀照法表現在我們的詩畫中,構成我們詩畫中空間意識的特質。”“壹個充滿音樂情趣的宇宙(時空合壹體)是中國畫家、詩人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