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除了作為日常用品使用之外,還有什麽特殊的含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除了作為日常用品使用之外,還有什麽特殊的含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壹個成熟的大發展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突飛猛進地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件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多為素面無紋飾,有紋飾的以幾何圖案為主。到春秋戰國時期,裝飾紋樣已達15類,出現了各種特殊的裝飾藝術,如紅墨繪紋、金銀交錯紋、空中雕紋等。早期粗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作和裝飾,已經達到了精美的境界。

春秋時期的銅鏡數量和品種不多,但與戰國時期的銅鏡有著非常密切的進化關系。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形制、鈕制、紋飾、銅質都很相似。

1.造型:鏡子多為圓形,也有方形鏡子。壹般鏡體材質較薄,邊緣較多。整個造型規則給人壹種輕盈飄逸的感覺。

2.按鈕系統:鏡面按鈕仍以弓形按鈕為主,但按鈕頂部飾有1-3凸弦,故又稱“弦鈕”。

3.裝飾品:鏡子背面沒有紋飾,但前期已經消失。裝飾圖案細長,有許多地面圖案。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的銅鏡

壹、春秋時期銅鏡概述

春秋時期是我國古代銅鏡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是南北遷徙的重要時期。

春秋時期銅鏡的樣式不僅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而且是多元化的,比如鏡還是以素鏡為主,鈕制也沒有定型。與此同時,春秋時期的銅鏡也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的圓形格式,出現了方鏡;此外,早期的銅鏡圖案僅用陽線勾勒且構圖簡單,鑄有錯綜復雜的圖案。從裝飾紋樣的表現來看,春秋時期的銅鏡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裝飾紋樣更具時代特色。這為戰國時期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春秋銅鏡

1.老虎紋身鏡

1956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鏡子是圓形的,直徑7.5厘米。鏡面微凹,或者被認為是取火的正面隧道。鏡背中央有壹個半環按鈕和壹個圓按鈕座。座位周圍有兩只老虎,座位外圍被纏繞的刺包圍。虢紋是春秋時期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說文》:“龍若黃,北方之地刻。”銅鏡上裝飾著壹個龍頭和壹個鳥頭,很奇怪。這個鏡像時代被定為春秋早期。(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青銅卷》下)

2.平面鏡

1978陜西鳳翔南指揮部西村1號墓出土。直徑11 cm,出土時鏡面已碎。鏡子背面中央有壹個半圓形的按鈕,周圍用細平條紋裝飾。《國語》:“妳會為蛇做什麽?”趙薇註:“細胞小,蛇大;是蜥蜴還是蛇。”仔細觀察扁蛇紋的紋飾,是許多小蛇狀動物交織在壹起形成幾何圖形,是春秋時期網紋的典型代表。這種鏡面花紋與春秋中後期的禮器相似,故定為春秋中期。(在《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青銅卷》下)

3.雕龍鏡

1952年,湖南長沙黃泥坑84號墓出土。鏡子是圓形的,直徑7厘米。背部中央有壹個半環按鈕和壹個圓形按鈕座。鈕座外有雕龍圖案,龍身呈S形卷曲,相互纏繞。線條均勻,體態生動。普通邊緣。從同壹墓葬出土的濤哥和陶碗的形制來看,這個鏡時代應該屬於春秋晚期。(長沙楚墓,考古學報,第1959期,第1期)

4.普通鏡子

湖南長沙龍洞坡826號墓出土1952。直徑8厘米。鏡子是直的,背面中央有壹個鼻鈕,中央有壹個凸起的扇形標記。還有濤哥、陶林、青銅劍等。有銅鏡。據此推測銅鏡的年代應在春秋晚期,下限可達戰國早期。(湖南出土銅鏡目錄)

5.弦鏡

長沙烈士公園6號墓1956出土。直徑9.8厘米。鏡身平直,背面中央按鍵不完整,邊緣附近有凸起的弦紋。從濤哥、胡濤和桃林同壹墓葬中出土的銅鏡推斷,該銅鏡屬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湖南出土銅鏡目錄)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56年)的銅鏡

壹、戰國銅鏡概述

戰國時期,中國正處於壹個劇烈變革的時代,生產力飛速發展,文化藝術空前繁榮,此時,自商周以來壹直在青銅器中占主導地位的禮器逐漸衰落。但日用器皿普遍得到了發展,尤其是銅鏡。戰國時期,至少在統治階級中,銅鏡被廣泛使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關於戰國時期人們使用銅鏡的記載。比如現在的《韓非子》壹章說“古人的眼睛比自己的短,所以用鏡子看臉”;《楚辭九辯》《今天,我在照鏡子》;《戰國策·齊策——》《朝衣朝衣望鏡》。今天,河南和湖南是戰爭花園時期南方和北方兩個重要的銅鏡產地。湖南是楚國的領土。湖南制造的銅鏡輕巧精致,圖案多為雙層。壹般在細紋上加各種主題淺浮雕。河南是二晉(漢、趙、魏)之地,以鑄造精美的金銀交錯鏡而聞名。戰國時期銅鏡大發展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的進步,隨著鐵器在青銅制造業中的使用,為作坊內更細致的分工和新技術的創造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經過商周以來的發展,戰國時期銅鏡的合金比例已經趨於科學和穩定,大大提高了實用效果。戰國銅鏡以其規範的造型和精美的紋飾,標誌著中國古代銅鏡從早期的幼稚走向成熟。

二、戰國時期銅鏡的造型特征

1.形狀

大部分是圓形的,也有幾面方形的鏡子。圓形鏡子的最大直徑為29.8厘米,最小直徑為6.3厘米。方鏡邊長7cm ~ 13cm;壹般銅鏡的直徑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間,厚度在0.1厘米到0.8厘米之間。戰國銅鏡從早期到晚期的壹般發展規律是:直徑由小到大,厚度由薄到厚。

2.鏡像按鈕

主要有和弦按鍵和鏤空按鍵。弦鈕是戰國銅鏡的重要特征之壹。它是壹個橋鈕的形式,背面有壹個或三個凸起的弦。空鈕上部為圓柱形鼻鈕,下部為半圓形鏤空花紋鈕座,為戰國特有。

3.按鈕座

戰國時期,除了少數銅鏡如全素鏡、多鈕鏡沒有鈕座外,其余都有鈕座。鈕座壹般為圓形和方形,戰國晚期出現了帶有弧形花紋的鈕座。

4.鏡像邊緣

主要有兩種形式,壹種是平邊,分為平邊和內曲邊,只有壹種是平邊,分為低邊和高邊。

第三,戰國時期銅鏡的裝飾特征

戰國銅鏡的紋飾明顯追求繁復。裝飾圖案多覆於鏡背,多以淺浮雕、透雕等技法處理,也鑄有精細的地紋。在此期間,壹些特殊的技術被應用於鏡背的圖案裝飾,如繪畫,金銀錯位,鑲嵌彩色玻璃等。

戰國銅鏡的圖案豐富多彩,大致可分為15類:

1.平面:鏡面背光是平面的。早期這種鏡子體積小,沒有按鈕座,制作粗糙簡單。

2.和弦模式:可分為II型。

I型:紐扣與邊緣之間裝飾壹個、兩個或三個凸起的和弦。

ⅱ型:紐扣與邊緣之間有壹個兩三周的凹寬帶膨出。過去,它曾被稱為“重輪平鏡”和“三輪平鏡”。

莫爾條紋

像商周青銅器上的雲紋,雲紋鏡發現數量不多,可分為III型。

I型:湖南長沙年家湖896號墓出土的1952。銅鏡的裝飾結構規整,形成壹排排雲紋,細密、緊湊、清晰。

ⅱ型:按鈕與邊緣之間有大渦紋,散興歡快,彩繪。

ⅲ型:1964中午,山東臨淄莊青出土壹面三扣鏡。鏡子背面飾有幾何雲紋,四周為雲紋邊緣。雲紋以金線鑲嵌綠松石,同時鑲嵌九枚銀胸釘。鑲嵌精細,裝飾色彩艷麗。

4.羽毛圖案。可以分為三種。

ⅰ型:河南鄭州二裏崗94號墓出土的銅鏡,花紋細密,由凸起的渦紋和交錯的條紋組成。(鄭州二裏崗戰國墓)

第二類:以湖南長沙沖出的銅鏡為代表。花紋為變形羽毛紋,特點是花紋大,結構松散。(長沙北部思茅沖工地第壹工區古墓,文物參考號1955 11)

第三類:四川成都養馬山192號墓出土的銅鏡。其裝飾圖案的組織和結構是不對稱的,由環紋、羽紋、鱗紋和雷紋組成。雲雷紋、旋渦紋和三角雷紋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圖案,旋渦紋的中心凸起成乳頭狀。(成都養馬山192號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l956年第1期)

5.平紋。可分為v型。

第壹類:以河北邯鄲白家村山土上的銅鏡為代表。在按鈕座和鏡子邊緣之間有壹個寬弦圖案。此外,鏡背與玉器上的谷紋相似。在過去,這種裝飾也被稱為山谷圖案。(河南邯鄲白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 12)

第二類:河南洛陽中州路2719號墓出土的銅鏡。按鈕座外側和外圍內側有貝殼圖案,主題圖案還是平的。(《洛陽周曉路》)

三型:常見於上古至戰國傳世的鏡中。故宮博物院(微博)和上海博物館都有收藏,就是動物紐扣。有兩個動物順序的小孔,以雷紋和細點作為紐扣底座的地紋,四周淺凹圓圈,壹周凸弦雙線。主要的裝飾圖案是復雜而連續的平紋,淺而平,形狀渾圓。地紋是雷紋和細點紋。整個構圖線條活潑流暢,結構富於變化。

第四類:以湖南長沙出土的銅鏡為代表。圓柱形按鈕,半球形雕花按鈕座,座的周圍有壹個凹環形帶,很細,呈雲雷紋狀。主要圖案是三對相互纏繞的扇貝,每對扇貝之間有壹個葉子圖案。

v型:地紋由雷紋之間非常規則的細點構成,上面有三個大的扁平花紋,相互交織,身體扭曲成菱形折疊,長尾彎曲展開。

6.山形圖案

山紋是指鏡子背面主題裝飾的形狀,壹般研究者稱之為山紋鏡。梁認為:“雕四山以似四山,此輩以言形之。”(見《館鏡譜》)日本學者錦鯉、艾在《中國古鏡研究》中也指出,青銅器銘文中的“山”字形似山,“山”字自秦漢以來幾乎沒有變化。在中國古代,山常常與不動、靜、養的概念聯系在壹起。因此,在銅鏡上使用大型山形來代表山字,就像祝福、長壽和幸福等詞壹樣,具有強烈的吉祥意義。外國學者常把這種銅鏡稱為“T”型鏡。近年來,國內有學者提出山紋是由殷周青銅器上的鉤雷紋演變而來的觀點。

山形圖案是這壹時期銅鏡上數量最多的裝飾圖案。從山字的數量上,可分為三山、四山、五山、六山。

(1)三山紋:傳世的三山紋鏡只有壹面,現收藏於法國巴黎。地紋為細羽紋,主紋為三山三獸相間排列,三獸形狀各異。

(2)四山格局:可分為三種。

I型:地紋為細羽紋,主紋為四山。山字底部有壹個橫鏡按鈕。無論銅鏡怎麽擺放,山字都是成對對稱的。

ⅱ型:在鏡鈕座的四角或每邊的中點突出壹片桃形葉,尖端略翹起,有壹條窄帶向上延伸,同壹桃形葉連邊,使鏡背分成四等份,主脊平均分成各等份。四根人字都是左旋的,每根人字中間有壹根豎著靠在鏡沿上,另外兩根豎著的頂端都有向內轉的尖角。地紋是羽毛紋,用主紋的空隙填充。

類型三:地型和主型與上述類型相同。不同的是,方形按鈕座的四周包裹著壹個菱形的格子,菱形格子的四個角各產生壹片桃形的葉子,每兩座山之間產生壹個魚形的圖案。

(3)五種山形

地面圖案仍然是羽化的。主題裝飾是五座山,因為比四座山多了壹座山,構圖上和四座山不壹樣。主圖案打破了四山圖案的對稱格式,呈圓形排列。有的巫山鏡有五瓣伸出鈕座,有的沒有瓣。

(4)六山格局:可分為II型格局。

I型:地紋為羽紋,主紋為六山,像五山紋壹樣呈圓形排列。但人物比五山紋細,山字中間豎畫很長,傾斜度更大。

類型二:地紋與主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從鈕座處均勻延伸出六片花葉,每個人字形的右豎幅頂部各配有壹片花葉,* * *十二片花葉。

7.菱形花紋:分為II型。

ⅰ型:地紋為羽紋,以寬凹的圓盤狀寬帶為柱,交錯重疊形成對稱的菱形紋,鏡背分九片,中央有壹朵四瓣花,相鄰四個空格,其余四個空格只有壹瓣花。有學者認為,銅鏡上的菱形花紋是戰國時期盛行的曲折雷紋的另壹種變體。

類型二:羽毛狀圖案土地,主題裝飾為凹型平行寬帶重疊形成的對稱四菱形網格,每個網格中有四個花瓣。在四個菱形晶格之間有平行的寬帶。

8.四葉型:有III型。

I型:扣座外每隔90度弧上有桃形葉紋,部分葉脈顯示清晰。羽毛線條,排列整齊。羽毛紋是變形獸紋的壹種,流行於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青銅器上。這種花紋是地紋,精細復雜,能達到精細的程度,顯示了戰國時期精美的鏡鑄技術。

ⅱ型:細雲雷紋地,鈕座四角伸出四片竹節狀長葉,每兩片葉之間有四片花瓣。

ⅲ型:鈕座四角有四片葉,葉尖稍翹,有壹條窄帶直上連接同壹片葉紋。外圍也有四片葉子。美好的雲雷紋土地。

9.連弧紋:可分為III型。

I型:素色,單線或凹寬帶內弧紋。

ⅱ類:雲雷紋地,主線由6、8、11等不同數量的連續圓弧連接,圓弧為向內單線連續圓弧或內凹寬連續圓弧。單線的弧形連接靠近按鈕座的外圍,大部分凹弧形連接點到達鏡邊的內邊。

ⅲ型:與ⅱ型基本相同。主要區別是在雲雷紋的地面上加了壹個平紋。

10.龍鳳紋:分為VI紋。

類型壹:雲雷紋大地,主題圖案是簡單的龍紋交織。

二型:鈕座四角排列四片花葉,以四小龍主圖案為淺浮雕。其中的兩條龍,以圍脖為中心,具有追溯性,張開的嘴和鋒利的牙齒,身體和爪子向兩邊展開,尾巴分叉,兩邊的脖子下有龍翼,可以說是線條活潑流暢的飛龍。另外兩條龍的體型都比較小,壹個仰頭,壹個低頭,雙爪撐地。地紋是菱形格子中的雷紋和細點紋。

三型:主圖案為四組龍,相對而立。龍的頭部向壹邊傾斜,身體被卷成卷須狀。外圍11用弧形圖案連接。以菱形格雲雷紋為地面。

第四類:雷紋地,以三組龍鳳紋為主。龍頭從中心向下傾斜,張開嘴和牙齒,有四個爪子,卷著尾巴,身體向上旋轉。兩邊各有壹個菱形圖案,其中壹個相連,龍纏繞在此柱上,壹只鳳凰站在兩條龍交替的地方回望,兩條尾巴展開卷在兩邊,與菱形圖案勾住。

v形:菱形網格以雷紋和細點填充為地紋,主紋為四鳳紋。鳳頭鳳居中,喙長如鉤,眼如獸,羽有冠,頸上有鱗,頸尾有卷翅。鳳凰的身體向左旋轉,越過鳳凰頭部向上,爪子不明顯,尾部有兩個分支。兩只鳳凰之間有壹只鳥,停在折疊的菱形上。圖形只是用鳳凰倒過來的。因為離鏡子比較近,所以倒置的構圖在視覺上也比較合理。

六型:花紋為雕龍紋。湖南長沙楓樹山11號墓曾發現壹面方形雕龍鏡。龍的身體呈S形,對稱排列,線條粗大,體態生動。

11.動物紋:可分為III型。

I型:羽毛紋,主紋簡單用凸紋畫出四個動物或五個動物的圓圈。動物有垂直的耳朵,張開嘴露出牙齒,吐出長長的舌頭。伸展之後,它們又卷起來,四只腳向四面八方伸展。壹只腳在鏡子外緣,另壹只腳連著前壹只動物的長尾,四只動物或五只動物連續排列,像熊。在湖南長沙鄧都坡發現了壹面11面墨獸鏡,十分罕見。(湖南出土銅鏡目錄)

ⅱ型:主要圖案是四個動物,耳朵短,四只腳在動物身體的內側。整體是壹圈鉤的野獸圖案。四種動物的構圖是壹種素描法,線條嫻熟流暢。

三型:兩個動物圖案,內圈三個動物,外圈五個動物。野獸長著壹張尖尖的嘴,長長的尾巴像海鼠壹樣卷起來,身上裝飾著小米粒。

12.幾何紋理

湖南郴州馬家坪只出土了壹面。紋飾以雙線、三角形的規則花紋為主,有鑲嵌、鳥紋(湖南郴州市清理馬家坪墓,考古1961,9)。

13.雲雷紋

內圓周為雷紋,外圓周為斜線組成的雷紋,周圍有簡單的幾何圖案。有這種裝飾的銅鏡有壹個特點:鏡背上有三四個按鈕,不在鏡中央,而是在邊緣呈三角形、正方形或鋸齒形排列。遼寧朝陽十二營子出土了幾面這樣的銅鏡(遼寧朝陽十二營子青銅短劍墓,考古學報1960L)。

14.動物面紋

獸鏡出土於河南洛陽。精美的雲雷紋地,上面用扁平凸起的線條勾勒出兩組大動物的臉,有眼睛,濃眉,寬鼻。以按鈕為中心,上下對稱排列。

15.狩獵模式:有II型。

類型壹:裝修分三組。第壹組是騎在馬背上,頭戴盔甲,手持利劍的武士,面對面前的野獸,張牙舞爪,直立的身體處於撕咬狀態;第二組,兩只動物打架,壹只動物用爪子打架,另壹只動物彎腰反抗;第三組是壹只長翅膀的鳳凰,站在葉子圖案上。三組主紋之間,搭配同樣的雙龍紋。雙龍的車身被絲綢包裹,扭曲成兩個對稱的S形。所有圖案線條的表面都交錯著細細的金線和銀線。

ⅱ型:湖北雲夢睡虎地9號墓出土的銅鏡。地面圖案為鉤閃電紋,主圖案為兩個武士持盾持劍與野獸搏鬥。(湖北省雲夢睡虎地10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編號9,1976)

四。戰國時期銅鏡的分期

戰國時期銅鏡數量之多、種類之多,為我們研究其不同階段的特點及其漸變規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近年來考古學家確立的戰國分期順序如下:公元前五世紀為戰國早期;公元前4世紀是戰國中期;公元前3世紀是戰國晚期。根據這壹界限,各種花紋的戰國銅鏡被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劃分主要依據發掘報告中對墓齡的結論。

1.戰國早期

普通鏡子。山東臨淄郎家莊1號墓出土壹面,簡陋。上限是春秋末期,下限是戰國早期。

I型四山鏡。壹面與濤哥壹起出土於湖南衡陽楚墓。

四龍鳳鏡。

帶有圖案的II型鏡子。

雲雷紋多按鈕鏡子。1958年遼寧朝陽石羊營子出土5面銅鏡,直徑均在20厘米以上,比其他銅鏡都大。

II型雲紋彩繪銅鏡。雲紋是朱材,河南信陽長泰關L墓只出土了壹面。

2.戰國中期

II型龍風鏡。長沙湖橋AM24號墓出土側,* * *實物為丁濤、陶敦、胡濤。長沙的、墩、胡墓比、晚。出了,譚濤A.136墓的年代可定為春秋末期,下限至戰國早期,出土的丁、敦、胡墓的年代應定為戰國中期。

四山鏡。早期的I型繼續存在。II型和III型四山鏡開始出現。與早期的四山鏡相比,這壹時期的山字變細了。

巫山紋身鏡。湖南長沙月亮山15號墓出土壹面,隨葬有丁、敦、胡。

I和II動物鏡。多見於湖南、安徽等地,有壺、有鍋、有鍋壹起。

III型。山西長治流域出土方。(山西長治戰國墓第二次發掘,考古3號,1964)

菱形鏡面I型平紋。河北邯鄲白家村戰國墓出土。(河北邯鄲白家村戰國墓,考古1962 12)

3.戰國晚期

平鏡它在戰國中期消失,後期興盛,形狀比戰國早期的平鏡要大。戰國晚期河南鄭州二裏崗10號空心磚墓出土側。

I型龍鳳鏡。I型串鏡。湖南長沙南郊左家公山出土(長沙出土三座大型郭牧墓,考古學報1957 1);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出土側面(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十壹座秦墓發掘簡報,文物9號1976)。河南鄭州二裏崗出土(鄭州二裏崗)。其下限可達西漢初年。

ⅱ型四山鏡。湖南長沙楊家灣出土的壹方配有鼎、盒、壇,說明其流行時代在戰國中期以後。(長沙楊家灣M006號墓清理簡報,文物參考號1954 12)

六山鏡。I型四葉鏡。1974甘肅平涼戰國晚期墓葬出土的壹面可以代表。

幾何鏡。雲雷紋多按鈕鏡子。山東臨淄上王莊出土的綠松石紋多鈕鏡,直徑29.8厘米。(山東近年出土青銅器概述,文物5號,1972)

動物臉鏡。狩獵鏡。湖北雲夢睡虎地9號秦墓壹側出土,下限可達秦。

五、戰國銅鏡的地理劃分

戰國銅鏡的發現地區比較廣泛,包括湖南、湖北、河南、陜西、山西、河北、四川、江蘇、遼寧、山東等省。從出土的銅鏡數量來看,南北差距很大。南方出土的銅鏡不僅大大超過北方出土的,而且質量好,花紋精美。主要流行的有素面鏡、串面鏡、山面鏡、羽毛鏡、動物鏡、四葉鏡、龍鳳鏡、鉆石鏡、連續弧面鏡、獰獵鏡。北方出土的銅鏡質地較差,主要是素面鏡,還有串鏡、平鏡、羽鏡、獸鏡、龍鏡、卷雲畫鏡、多鈕鏡等。南方湖南出土的銅鏡數量最多,鏡的種類也最多。除了狩獵圖案,還包括南方出土的各種銅鏡。南方其他地區如湖北主要有串鏡和獵鏡,江蘇有龍鳳鏡,四川有羽鏡和串鏡。北方出土了很多銅鏡。山東有鑲嵌綠松石雲紋的多鈕鏡,湖南有素面鏡和平面鏡,陜西有龍鏡和獸鏡,河北有平鏡,遼寧有雲雷紋的多鈕鏡。

戰國時有齊、楚、燕、漢、趙、魏、秦,各居壹方。根據戰國時期考古文化的劃分,三晉兩周地區大致為黃河中遊,北起河北,南至淮河以北,西至渭河、黃河,東至大路、河南、安徽交界的平原。燕國擁有河北的大部分和遼東的壹部分。楚國在長江中遊,從江漢平原到洞庭湖。秦國在經緯谷和關中地區。哪個國家和地區出土的銅鏡,應該是研究該國銅鏡制造業發展水平和該國銅鏡鑄造特點的重要資料。楚國主要有素面鏡、串面鏡、山形鏡、四葉鏡、菱形鏡、連弧鏡、連弧龍鏡、雲紋鏡、動物鏡、羽毛鏡、幾何鏡等。秦國主要有平鏡和串鏡。秦統壹後,有龍風鏡和獵鏡。三晉地區主要有素面鏡、蛹線鏡、動物紋身鏡、狩獵紋身鏡等。齊國有鑲嵌綠松石的龍鳳鏡和雲雷紋多鈕鏡。巴蜀地區有弦鏡和羽鏡。雲雷紋的三鈕或四鈕多鈕出土於遼寧朝陽東湖墓。

  • 上一篇:石雕獨角獸下面踩的是什麽?
  • 下一篇:曲阜有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