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瓷器種類有收口、深腹鼓、平底罐、收口、平腹、平底花瓶、收口、淺腹鼓、平底罐、大開口平底碗、蓋等。在造型上有精美的加工,多是模仿青銅器,如吊梁、三足鼎、整套編鐘等。
春秋原始瓷器如意紋圓柱罐,收口、紮頸、疊肩、圓柱深腹、平底。肩部飾有壹組和弦,肩部兩側成型“S”形附加樁紋,華麗古典。
春秋時期的搪瓷多為灰白色,也有壹些黃白色和紫棕色。釉料分為青綠色、黃綠色和灰綠色。樂器表面的釉下裝飾主要是大格子和梭織布。但在春秋時期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很少發現原始瓷器,見到的都是卷邊的瓶口和釉下飾有方格花紋的深腹圓形平底罐。
春秋晚期,江浙壹帶原有的瓷器成型工藝由泥條板法改為輪制,因此瓷器的形狀規整,胎壁變薄,厚薄均勻。
有春秋青釉紋罐,高29厘米,口徑13.7厘米,底徑20.5厘米,直口,低領,折眉,圓柱深腹,平底。全身用扁平花紋的絲帶裝飾。樂器表面塗以綠褐釉,造型優美,裝飾華麗。
瓷器的產生和發展,和其他器皿壹樣,有壹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春秋時期原始瓷器的主要產地在江南地區,可能與該地區瓷土原料豐富有關。春秋時期的瓷器質量比以前的瓷器有了很大的發展。
有壹件春秋時期的原始青瓷鼎,高10.6厘米,口徑16.9厘米。收口,短頸內收,疊肩,平腹,底,三只短錐形足,肩部對稱雙耳根,兩耳間腹部兩側有附加樁紋的鋸齒形豎條。通體飾錐刺紋,器面塗黃綠色薄釉。造型精美,裝飾華麗,是壹件工藝水平很高的原始瓷器。
在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鹽城遺址,發現壹件春秋時期的原始青瓷蘆葦,高12厘米,口徑20.5厘米,腹徑27厘米,底徑20厘米。容器的形狀是左手,頸紮,圓而淺腹,足而平底。肩部附有壹對耳環,耳朵兩側附有S形絨面裝飾。七只雛鳥不規則地附著在壹起做棲木,其中兩只鳥對稱地間隔在耳朵上,並與腹部的兩根肋骨相連。
蘆葦腹部刺制成密密麻麻的錐刺花紋,橫向排列成8級。鳥的輕盈稚氣與刺紋的深邃神秘融為壹體,形成強烈而獨特的效果。其構思巧妙,技藝高超,讓人感嘆。
這只瓷簧做工精致,做工精良。除底部外,內外均繪藍灰色釉,釉薄而勻。胎釉燒結緊密,敲擊聲清脆,證明當時的制瓷技術已經成熟。
瓷簧的造型模仿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莊重、古樸,充滿古味。裝飾手法采用堆貼在青銅器上的浮雕,散發著青銅器時代的藝術魅力,表現了當時工匠豐富的想象力和嫻熟的技藝。它的雙耳和“S”形堆紋,以及南方地域特色,是壹件珍貴的原始瓷器。
江蘇丹陽春秋墓發現壹件原始瓷鼎,高9.5厘米,直徑17.9厘米,橫徑18.8厘米。它有壹張小嘴,壹個狹窄的脖子,壹個淺圓的肚子和短腿。胎體緊實,釉色茶黃。腹部飾有四排錐形刺,三條豎棱堆起來與三足相接。葉緣頂部飾有S形堆紋。內壁可見不規則的螺旋線。這個鼎是春秋時期中國南方原始瓷器的典型器皿。
春秋時期是龍紋發展的新時期,瑰麗多彩,神、人、蛇、龍的浪漫世界開始出現。這時候的龍都是動物體,三趾爪,細尾大嘴,頭上有角,頭向後卷。
春秋時期也是我國社會大變革的轉折點,龍紋也在這壹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龍角也從商代的蘑菇狀發展到彎曲的層狀和枝狀。同時也有龍蛇、龍鳳、龍虎,以及動物圖案和山谷圖案的組合,空間結構變化多樣。浙江省發現的春秋時期的原始瓷器,經鑒定是壹種大規格的容器,邊緣扁平,腹部深,底部有三只腳,外壁有壹只對稱的塑料老虎。表面光亮,釉色不均,腹壁飾有宰痕。在浙江省也有壹種春秋時期原始瓷刻紋的圓柱形壺,高27厘米,直徑19.5厘米,上面也有精美的龍虎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