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景德鎮瓷器的歷史發展

景德鎮瓷器的歷史發展

景德鎮瓷器從漢代開始燒陶,距今1800多年,東晉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被稱為“瓷都”。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五代就開始生產瓷器,宋元時期發展迅速。到了明清時期,在竹山建立皇家工廠,成為中國制瓷中心。

景德鎮的瓷雕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早在隋朝,就有獅子、大象和大型野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釉、釉下彩、青花鬥彩、新粉彩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華麗耀眼。

景德鎮瓷器習俗是景德鎮瓷器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宋代,景德鎮村村有窯火,家家戶戶有陶,制瓷業的習俗形成。

就民窯而言,景德鎮瓷業最晚在宋末至元初開始分化。“食陶者不受制於藝人的仆從,而受制於窯主,從而相依附。只有到了清代,才出現了“燒窯戶”,他們從事兩種燒法。同時,民窯業也有完善的生產體系。這個系統分為不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組織,各自獨立,不斷聯系。由於分工不同,工匠必須掌握壹門特殊的技能,並以此為終身事業。這為工匠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為新技術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明清景德鎮制瓷技術的成就,與景德鎮制瓷業細致的分工密不可分。

大量的日用瓷和陳設瓷都是用白瓷制作的,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響如石”之稱。品種齊全,已達三種名稱。瓷器精良,造型輕盈,裝飾多樣。裝飾方面,有青花、釉裏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多色、精美青花等。其中青花和粉彩制品是大頭,琉璃是名品。釉色有青、藍、紅、黃、黑等多種。只有紅釉系統,即洪軍,郎窯紅,季紅和玫瑰紫,是用還原焰燒制的。這些產品世界聞名。

中國古代瓷器,在釉色方面,有崇尚青色的傳統,以青色為最珍貴。歷代所追求的色彩,無非是深淺不壹,意境稍異的青色瓷器,重彩釉也從未畫過。北宋時期,景德鎮窯模仿藍白玉的色調和潤澤質地,創造性地生產出壹種“土白潤色”的青花瓷,使青花瓷藝術達到頂峰。這種青花瓷多在坯體上刻有深色花紋,薄而雕成飛鳳等透明花紋,內外可見,釉色為藍色,故又叫影藍瓷。當時這種青瓷在國內比較流行,被譽為天下景德鎮瓷,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瓷窯中脫穎而出,爭得壹席之地。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技術上有了劃時代的變化。在短短的壹個世紀裏,繼宋代開創青花瓷之後,又成功創制和燒制出鋁氧含量高的白瓷、青花、青花釉紅、青花釉紅新品種,結束了中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向了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中國瓷器鮮明的特色。從而將景德鎮陶瓷工業推向更遠的領先地位。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花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顯著的成就是燒制成熟的青花釉、釉下紅釉和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是最好的作品之壹,大而規整,鞋墊主要繪有麒麟、竹、石、瓜、花等圖案。這種將傳說中的吉祥獸與象征繁榮的竹、石、瓜、果結合在壹起的圖案,主要流行於制作精美的大盤子。花紋線條流暢,通體細而肥,青花清新濃密。明代是景德鎮鼎盛時期的開始,陶瓷藝術集合了歷代瓷器藝術的精華,獲得了更高的發展。上壹代已有的品種,此時都有了;大量新技術、新裝飾工藝也應運而生。如永樂、宣德青花,清新淡雅,生動傳神,與水墨畫並駕齊驅;鮮紅明亮,若色如朝霞,可亮如吉日宣德季紅;釉下彩和釉上彩,相互覆蓋,柔美細膩。薄如紙,亮如玉,永樂薄胎甜白;輝煌壯麗的嘉靖、萬歷五彩繽紛;有黃、綠、紫三種素色,如孔雀綠、幽深幽藍、細膩柔和的淺黃、穩重的明礬紅,都是明代所創,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極其美麗。

明朝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當時,鎮上有58座官窯和數百座私窯。“白天白煙遮天,晚上紅焰燒天”,可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中國玉笙開的瓷窯有40多個,除了浙江的龍泉窯還是以青瓷為主。其他窯大多因技藝停滯而蕭條,或因戰亂而沈沒。只有景德鎮是“天下瓷窯聚集地”,是全國燒制中心。

明清以後,竹山禦廠的建立和* * *市場的進壹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瓷業的蓬勃發展,導致分散在農村的小窯作坊幾乎全部集中在市區,形成了大量的手工業作坊,吸引了大量的從業人員,窯戶和店主占總數的78%,土著占總數的23%。景德鎮也因此成為陶瓷大都市,號稱十八省之墩,為瓷器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國時期,景德鎮瓷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和大量瓷店、瓷坊、瓷牌的出現。每個商幫都有自己的瓷器店,瓷器村或者瓷器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其他地方的聯系,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經銷。以下的地方風俗習慣為景德鎮瓷器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洪武時期是明代釉下紅燒制最繁榮的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大。永樂白瓷相當有名,被稱為“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白瓷非常喜愛,這應該是永樂白瓷受歡迎的主要原因。白釉隱花捧壺和隱花耳扁壺以其多變的造型、纖細簡約的技法和晶瑩剔透的白釉色澤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宣德時期是明代青花燒制的黃金時代。青花龍紋扁壺是所有器皿中的第壹件。它們高大英俊,釉色細膩,圖案是用進口的蘇馬李青漆繪制的。色彩鮮艷濃烈,傳世品屈指可數。明代景德鎮禦器廠的傳統產品,尤其是宣德器,在各個朝代的產品中堪稱精美。鬥彩是成化年間創制和燒制的。這種釉下青花,釉上紅、黃、綠、紫的瓷器很有名。傳世樂器多為臺灣省故宮博物院收藏,民間收藏成化鬥彩的並不多見。

明末是空前的青花五彩燒制時代,尤其是嘉靖萬歷年間,但器型高大、技藝高超、蓋體保存完好的器皿並不多見。在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雍正產品,因其精美的釉面和優雅的圖案而獨樹壹幟。粉彩鵪鶉花瓶是無與倫比的傑作之壹。這種在色材中使用金紅著色,以玻璃白為底色進行渲染的新技術,不僅能生動地表現出圖案的陰陽兩面,而且比傳統的五彩更加柔和飄逸,特別是與薄薄的白色胎壁相搭配,更讓人產生憐愛之情。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民族工業遭到嚴重破壞,成千上萬的名窯也停滯不前,趨於衰落。陶瓷的生產水平不斷下降,生產規模日益縮小,制造技術還在沿用老方法。

景德鎮畢竟有著悠久的制瓷傳統,廣大制瓷工人也是壹技之長。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努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仿古瓷和美術瓷的生產,堅持與外國機制日用瓷作鬥爭,從而維護了中國瓷器的國際聲譽,顯示了振興衰落中的陶瓷的潛力。

現代景德鎮制瓷技術繼承傳統工藝,吸收和借鑒國內外精華,使陶瓷生產達到壹個又壹個高度。因此,壹部中國陶瓷史就是壹部生動的中國史,也是壹部生動的中國民族文化史。改革開放後,景德鎮瓷器在技術和工藝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景德鎮瓷器也經歷了從十大國有瓷廠到民營企業的轉變。可以說,景德鎮的瓷器發展到了又壹個新階段,陶瓷企業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了“術業有專攻”的趨勢,在高溫色釉、粉彩滾制工藝等高難度燒成工藝和各種瓷器造型上有了長足的進步,比如在餐具陶瓷上增加了許多新的款式,還有歐式餐具和韓式餐具。

  • 上一篇:夏津縣鄉鎮聚會是哪壹天?
  • 下一篇:泉州有什麽好玩的地方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