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曹魏這壹種,在亂世中經營出壹片大好河山,足以把另兩國給完全吞掉,實現統壹。但最大好河山到了別人手裏,統壹與他也沒什麽相幹。這種情況,在歷史上還是比較少見的。有人認為,曹操的江山之所以不能長久,是因為他早年幹過壹件見不得人的事情。這件事就是盜墓。
這話說起來有些迷信,但曹操早年之說以發跡,成為壹方足夠,還真是靠幹這事起來的。
公元189年,曹操在朝中尚未得勢,權臣董卓率兵進京都洛陽,廢少帝,立劉協為帝,並自稱太師,獨掌朝政。曹操見天下人怒董卓,便改名換姓,逃出京城洛陽,回老家陳留,經父親同意後“散家財,合義兵”,號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壹時群雄紛紛響應。
反董卓的隊伍很快就拉起來了。可是,曹操家境壹般,就算把家底全賣了,對於養活壹支軍隊而言,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怎麽辦呢?借錢,養軍隊可是無底洞,誰敢借?敲詐富戶,那會失掉民心。總之,靠不上別人了。曹操是個很睿智的人,既然活人的錢搞不來,那就找死人拿。就這樣,曹操走上了盜墓的道路。
壹般幹這種事,顧忌名氣,自己也不過暗中指使心腹去操作。但曹操不壹樣,他公開成立了有組織有紀律的專業盜墓班子,還設置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所謂“發丘中郎將”,也就是發掘墳墓並盜取財物以充軍餉的人,俗稱:國家盜墓辦公室主任;而“摸金校尉”則精通《易經》,懂風水、辨氣象,應該算是盜墓中資深的技術人員之壹,軍銜與發丘中郎將同級。
組織了專業的盜墓隊伍,盜誰的墓自然也要經過深思熟慮。盜老百姓的墓,肯定會被老百姓罵娘。再說,老百姓的墓裏也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但如果盜的是帝王陵寢,效果就不壹樣了,第壹、百姓有仇富的心理,再壹個帝王都是死了很多年的,與活著的百姓沒有什麽感情基礎,所以盜他們的墓,百姓不會有什麽意見;第二、帝王值錢的賠葬品甚多,隨便整壹個,可以吃上好幾年。經過開會討論後,最終曹操瞄向了離老家不無遠的梁孝王劉武的陵墓。
梁孝王劉武本是漢文帝的兒子,也是漢景帝的弟弟,活著時雖只是個封王,但富可敵國,因此對自己的陵墓更是傾註了無比的熱情,修建的極為奢華,堪比帝陵。在他死後,更是將許多金銀珠寶、玉器古玩等都隨他壹同陪葬。
所謂“幹就幹大的”,對於這樣壹位雖不是帝王,但堪比帝王的梁孝王劉武的陵墓,曹操和他的盜墓骨幹們馬上開始著手準備。
梁孝王劉武的陵墓園規範很大,許多墓室的外面都用上千斤的塞石封死了墓道。在當時那種沒有機械化設備的情況下,曹操只能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穿鑿,據說多的時候,人數達到壹個師的規模。
關於曹操指揮軍兵盜墓的情節,在建安七子之壹陳琳寫的《為袁紹檄豫州》中有記:“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曹操的軍隊在盜墓時可謂破壞極為徹底,這也和如今的盜墓者壹樣,奔著什麽值錢拿什麽走,所以曹操的盜墓班子“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至於曹操盜了多少寶物,歷史上沒有留下記錄。不過,據史書記載,曹操挖的第壹桶金,竟將軍隊養活了三年之久。要知道當時時政不穩,戰爭頻繁,軍隊損耗巨大,沒有足夠的資金,是難以支撐的,由此推測,梁孝王劉武的墓中寶物何其多也。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曹操盜墓之後,許多人也跟著打起了盜墓的主意。
(討伐董卓)
曹操做為壹名盜墓經驗豐富的領頭人,深深明白“厚葬”易招賊惦記的道理。在公元218年,他頒布了壹道《終令》,文中強調自己死後,要選土地貧瘠的薄地為基,並以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上不封陵,也不植樹,更不要將金銀、器具、珠玉等隨葬。
除了“薄葬”,曹操對自己的身後事依然不放心,又采取了“疑冢”的策略。據史書記載,曹操死後,鄴城城門盡開,竟從鄴城城內陸續擡出72具棺槨,並在不同的地方建了72座曹操墓。
曹操真真假假的墳冢讓盜墓賊們眼花繚亂,不知真假,又過了千百年,盜墓者依然沒能找到曹操真正的墓。可見,曹操的反盜墓手段何其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