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我們這裏談的是文化。
其中關系且聽我慢慢道來。
食盒對於我們當代人,似乎很遙遠。想當年,食盒是我國民間曾經大量使用的盛放食物用具。現在的飯盒就是由它演變過來。只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食盒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職能,已經由更加輕便的飯盒所替代。如今,食盒已經從今人的生活當中完全淡出,成為了古玩市場上的壹項藏品。
古時候,那些士紳名流,出門訪友,或參加詩社、文社活動,與至交把酒言歡,常常會事先準備壹些肴食果品,作為助興的下酒菜。食盒便是必備之物。初春時節,文人士大夫出門踏青郊遊,也會攜帶酒菜食物以備野餐。食盒必不可少。
在兩廣地區的西漢墓葬中,曾出土過許多圓形分格的食盒,被認為是古代越人的器具。但在三國時期及其以後,南方和北方的廣大地區,圓形、方形的食盒都大量出現,既有陶瓷制品,也有裝飾精美的漆木器,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廣為流行的食具。江西南昌的壹座東晉墓葬中,出土了壹件長方形彩色漆繪格盤,在它的底部有“吳氏槅”的題銘。據此可知這類分成若幹小格的盛食盒,當時叫“槅”。“槅”與“核”同音相借,指的是桃子、梅子壹類的水果,可見是因盛裝水果而得名的。不過,據專家考證,“槅”只是借稱,文獻中它的正式名稱應為“樏”,其中的小格稱為“子”,分成多少格,就稱為幾子樏。文獻中就有“漆三十五子方樏”的記載。無論是槅,還是樏,叫起來都比較拗口,所以,後來人們多以盒稱之,無論是圓是方,分格的食盒統稱為多子盒。
在宋代,食盒就已是普遍使用的器具。元戲《金鳳釵》裏描寫宋人春天出遊:“綠楊如煙,郊外踏青賞玩,春盛擔子都出去了。”春盛擔子就是挑著的食盒。而在明代小說裏,食盒也是很常見的生活用具。如《金瓶梅》的第三十四回:“書童兒在書房內叫來安兒掃地,向食盒揭了,把人家送的桌面上響糖與他吃。”由此也可見食盒在當時普通人家已是常用。到了清末民初,食盒的功能又有了進壹步的擴展。如京城裏的未婚男女,男方擇送日用衣食等物品給女方,也都是使用食盒來裝送。作為傳情達意的媒介,食盒也因此具有了濃濃暖意。
其實,說通俗壹點,食盒就是專門盛放食物酒菜、便於攜帶行走的實用具,大的可擡,小的可提。食盒有木、竹、琺瑯、漆器等材質,其中又以木質的居多。尤其是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酸枝等硬木,其紋理細密、色澤光潤,堅固而有韌性,制成的食盒耐磕碰,又具有壹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時候不易晃蕩。再則古時家具多為榫卯結構,硬木在拼接、制作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深受人們喜愛。做工精巧的硬木食盒,不僅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且能在外觀上充分利用木料固有的紋理色澤,給人壹種典雅莊重之感,既美觀又實用。
食盒的造型多為層式結構,由數格屜盤(也就是前文所稱的“子”)層疊組成,便於分隔盛放不同的食品。
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食盒的形制規格也在“與時俱進”,變化萬千。盒體大者可達半人高,須由兩人肩擡方能移動;小者如甌(意小盆或杯),由人捧著即可行走。也有少部分食盒形如櫃櫥,外設兩扇門,內裏是分裝各式食物的屜格。為了便於搬運移動,食盒壹般都設有提梁式把手,把手的中部還另設有金屬提扣,方便用扁擔挑擡。
隨著時代的變遷,食盒的功能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其實用功能也在慢慢被“收藏、賞玩”功能所替代。例如這件紫檀食盒,有3格屜盤,呈8邊形(每邊長9公分)。整體高22.5公分,寬25公分。單格屜盤,高4公分,徑長22公分。屜盤的邊棱上,分別刻有“暗八仙”和“八寶”(註:這部分另外再詳述)。提梁框架上透雕著4件龍飾,用黃銅鑲邊以承重。
如此精巧,容量自然有限。我太太曾笑問:這玩意兒到底能裝些啥吃的?
我卻笑而不答:若談吃,也便俗了!
這便是收藏的樂趣。聊作調侃吧。
好了,實用性暫且擱下不表。說說曹操用食盒“借刀殺人”的故事。
且說公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曹操想當魏國公,立即遭到荀彧(讀音:yù)的反對。荀彧,著名謀士,長期以來最受曹操所器重。曹魏智囊團中有近壹半以上的謀士是他舉薦的。荀彧很嚴肅地勸誡:“丞相啊,我當初之所以勸妳奉天子而令諸侯,為的是挽救國家的危亡。所以,妳應該懂得做壹個臣子的忠誠和謙退,而不是利用手中權勢來謀取私人的利益。”荀彧反對曹操“受九錫”,已經引起了曹操的忌恨。後來,曹操征吳,命令荀彧去勞軍,卻把他中途留在壽春。曹操差人送去壹個食盒,盒上有操親筆封記,荀彧打開食盒壹看,卻空無壹物。荀彧是個多聰明的人啦,當即明白曹操的意思:“要繼續食我的俸祿,就要支持我,我手下可不白養人。”荀彧誓死忠於漢室。不久,荀彧在家中把他所有的兵書、筆記、資料付之於壹炬,然後服毒自殺。死時,年僅49歲。
曹操送“食盒”之類東西給別人,並非心血來潮的隨意之舉。對於荀彧是“空食盒”, 導致荀彧自殺。對於另外壹個人太史慈,曹操也送了“食盒”,裏面有書信,並且還有壹味中藥“當歸”。
據劉繇太史慈士燮傳:“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
曹操乃壹代梟雄,智力超群,文化底蘊也非常人所比:送給太史慈的盒子裏有當歸,就是想太史慈歸附。
送空食盒給荀彧,顯然也有諧音的韻味。壹個空盒,示意“壹場空”。有人認為是叫荀彧“閉嘴”的意思。盒子中間是空的,“盒”字中間是個口字,中空就是無口,也就是“閉嘴”。當然,也有人這樣理解:“荀彧,妳再這樣下去,我只能給妳壹個空殼子,表面上尊重妳,當然,也不能把妳怎麽樣,妳自己看著辦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哈哈壹樂而已。
這就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