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位於老成渝路上壹個小鎮,這裏的垃圾堆積成山,可從垃圾堆走出了數十位千萬富豪;數年之前,他們還是窮光蛋,甚至還點不起煤油燈!
這裏是內江牛棚子廢舊物資市場,也是西南最大的廢舊物資交易市場,壹個小鎮上的傳奇和富豪們的故事過去數年壹直被掩蓋在成堆的垃圾之下,本報記者帶妳壹起揭秘這裏的財富生態。
小鎮上的千萬富豪部落
從內江城裏到牛棚子廢舊物資市場大約需要1個小時,如果妳手裏有壹幅內江地圖,妳可以清晰地看到,廢舊物資市場就集中在從內江東興區椑木鎮到隆昌雙鳳鎮的公路沿線(沿321國道近10公裏的公路兩旁)。
驅車前往,廢舊物資市場的核心地帶則集中在椑南鄉境內,沿線農戶的小院裏成堆地擺放著垃圾,有些農戶幹脆在墻上刷壹層白灰,上書紅字:廢品收購。
100萬才算有點錢
根據椑南鄉相關部門統計,牛棚子廢舊物資市場年交易額40億元左右,截至去年8月,據不完全統計,市場裏有經營業主300余戶,經營場所600余畝,從業人員近萬人。特別是廢舊塑料交易量占全國廢舊塑料回收、交易量的三分之壹。
“如此大的市場成就了壹批富豪。”熟悉市場的人士為記者列了壹份名單,名單上的10多個人至少都是千萬級富豪。“他們都很低調,肯定不會告訴妳有多少錢!”該人士透露,在這個市場,幾十萬元身家根本不算什麽,100萬元才算有點錢。
在椑南鄉去年上報給東興區的壹份材料中,對於這裏的富豪的描述是:市場上身家超過百萬的業主達50戶以上,500萬元以上的業主約10戶,上千萬元的業主約5戶。“這個統計很保守”,參與統計的人士透露。
小茶館裏的低調富豪
廢舊市場裏的千萬富豪們和他們的作坊式小廠壹樣,妳根本無法從外表上看出區別。椑南鄉鎮上臨路門面密集,“壹般壹個老板用壹兩個門面”,負責管理市場的徐富金說:“臨街的鋪面做收購,鋪面樓房後面通常有壹塊地或是大棚做簡單的加工。”
“老板不在,妳去對面的茶館找吧!”記者在數家作坊式小廠內得到相似的答復,“大多數時間都泡在茶館裏打牌”,在知情人士的幫助下,記者在茶館裏找到了 5位做廢品收購的老板,“這裏做生意壹般過了元宵節才大規模開始,幾乎所有的老板都在內江城裏有房子,過年都到城裏去了!”
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甚至還彌漫著廢舊塑料的怪味,這就記者在幾家茶館內看到的場景。
老板們並不太願意與記者接觸,對於身家更是諱莫如深,“妳不能寫,最多寫我壹年賺幾萬元,不能超過12萬元,”壹位被業內認為有千萬身家的富豪說。
椑南鄉牛棚子村村民劉昌海是當地公認的千萬級富豪,20多年前就開始走街串巷,收破爛轉手給外地老板。記者見到他時,他卻根本不承認賺了錢。
壹位姓卿的老板在牌桌上和記者聊起塑料回收生意時說:“沒有多少錢,妳看我們打的都是小牌。”不過,同桌的兩位牌友透露,“隨便有幾百萬身家!”據悉,卿老板在鎮上做廢舊物資生意已經有20年,是牛棚子市場裏“最早致富的壹批人之壹”。
財富積累以後,牛棚子市場的壹些老板開始轉移投資:當初的收荒匠劉昌海不僅辦起了椑南鄉首家PVC管生產企業,還在內蒙古擁有壹家分廠;牛棚子市場的“鞋底大王”胡仲輝早已進入物流市場;還有人在內江城裏開起了超大茶樓……
“財富榜樣”賴明水:從收破爛到辦企業 發家故事1
賴明水如今的身份是四川新明塑業有限公司的老總,被行內公認為“破爛王”前輩的劉昌海建議記者,“壹定要和賴明水聊聊”,壹個流行的說法是,“如果沒有賴明水,也許就沒有牛棚子市場的今天!”
2月15日,幾經周折,記者在四川新明塑業有限公司內見到了賴明水,和眾多發家的“破爛王”壹樣,賴明水並太願意談及過去的歲月,“沒啥好采訪的,我們做得壹般!”
據悉,賴明水和劉昌海曾是合作夥伴,上世紀80年代,他們開設的廢品收購點成為如今這個碩大的牛棚子垃圾市場的前身,“當時是第壹家,後來越來越多。”
後來,賴明水和劉昌海分家,各自自立門戶,賴明水在牛棚子市場建了壹個廢久塑料的加工廠。劉昌海則在牛棚子市場辦了壹家PVC管生產企業。劉昌海向記者透露,賴明水做得比他更早,規模也更大。
劉昌海認為,“賴明水很有眼光,把廠子搬出市場,獲得了更大的發展!”
賴明水搬廠的故事其實是賴明水買下了東興區的壹個鐵釘廠,然後改造成了現在的“四川新明塑業有限公司”。
記者獲得的壹份資料顯示,四川新明塑業有限公司在業內頗有名氣,其產品包括各種塑料管、排水管等,銷售遍及雲南、廣西、貴州、河南等地。
“壹開始煤油燈都點不起來,就出來收破爛,後來做廢舊塑料加工又辦廠。”賴明水對自己的經過輕描淡寫,不過關於賴明水的傳奇,牛棚子市場內那些“破爛王”都能說出壹二來。
牛棚子市場有人士向記者透露,賴明水才算牛棚子市場裏走出來的大富豪,“身家估計可進內江前幾名”。不過,賴明水向記者否認這壹說法。
無論如何,從收破爛發跡到辦企業發家,從初加工到深加工,賴明水為牛棚子市場裏的“破爛王”樹立了財富榜樣!
“鞋底大王”胡仲輝:從100元到上千萬 發家故事2
胡仲輝剛剛把車換成了凱美瑞,在牛棚子市場,他是有名的“鞋底大王”。20多歲開始混跡廢舊市場,從壹輛自行車開始,如今50歲的胡仲輝早已“功成名就”。
從3元到20元
1985年,胡仲輝以100多元的積蓄為本,買了壹輛自行車,開始上山下鄉收廢品。之前,他先後在鐵路上和玻璃廠上班,“壹天能掙兩三元錢!”
“好像聽說這兒收破爛有搞頭。”胡仲輝決定賭壹把。“出人意料”,推著自行車收皮毛羽絨,壹天下來居然賺了20多元。胡仲輝興奮不已,從此開始大張旗鼓地走上了收破爛之路。
1990年前後,牛棚子市場裏零星的廢品收購點逐漸增多,由於交通便利,牛棚子市場的名氣開始逐漸向外傳播。牛棚子市場附近的壹些村民也加入“收荒匠”大軍,收破爛變得不那麽容易了。
1993年前後,牛棚子市場主要集中的是內江周邊的壹些廢品,就在那個階段,胡仲輝開始往外地跑,組織外地的廢舊物資往牛棚子市場裏運———整車整車的廢品向牛棚子市場裏運,再運出去時,胡仲輝的腰包開始真正鼓了起來。
專做鞋底和舊書報
早先,只要能轉手的廢舊物資,胡仲輝都收,可同樣的事情同行們也在做,“利潤很薄!”於是在1995年前後,胡仲輝將重心放在了廢舊金屬收購上。最讓胡仲輝興奮的是,壹次壹個舊廠房裏的機器整體轉手,胡仲輝只花了壹天時間就接了下來,那壹天就做那壹單他就賺了8萬元。
不過,並不是每次都會運氣這麽好。壹次,胡仲輝組織了壹批廢舊金屬線,剛裝上車運出不久,有關部門就接到了舉報電話,檢查人員很快就在廢舊金屬線中發現了新的鋁線,物資被罰沒。類似事情接連出現,胡仲輝最終決定轉做廢舊鞋底和舊書報的收購轉手生意。
在從東興區進入椑南鄉鎮上的進口不遠處,妳可壹看到臨路上四家小樓前鞋底堆積如山,那裏就是“鞋底大王”胡仲輝現在的產業之壹。“每天進出貨都是幾十噸,收購現金要準備10多萬元”,胡仲輝透露,他做的鞋底生意大概需要100多萬的資金才能正常周轉,“現金交接,如果幾天不出貨,就有積壓的危險。”
通常情況下,牛棚子市場附近的商人或是胡仲輝的固定客戶將各種各樣的舊鞋收集到牛棚子市場,胡仲輝聘請的壹大批工人將舊鞋進行處理,只留下廢舊鞋底。在根據不同的材質進行分類後,胡仲輝將分類的舊鞋底賣到廣東、安徽等地。
“材質不壹樣,價格差別很大,每噸從1000多元到4000多元不等。” 胡仲輝透露,每噸鞋底大致算下來有幾十元的毛利。“壹年房租大概10萬元,工人工資每個月發3萬多元”,胡仲輝表示,現在做這個生意並不怎麽賺錢,前幾年他買了壹輛車,搞客運。不過,在附近的壹些人看來,胡仲輝身家早已超過千萬。
“破爛王”財技揭秘 垃圾堆裏的財富三步曲
牛棚子市場裏的千萬富豪們,大多通過三步實現了財富夢想。
第壹步:“收荒匠”歲月
從賴明水、劉昌海到胡仲輝等,壹開始都是身體力行,走街串巷,從收鴨毛、頭發、豬鬃等開始,簡單處理後,轉手賣給外地老板。成批的“收荒匠”不僅積累的財富,也積累了聲譽。
第二步:專業化分工
內江周邊壹些城市,都有破爛集散地,但始終沒有形成牛棚子這樣的規模。這是因為牛棚子市場裏的各個商戶目前形成了“專業化”特色,即每家商戶都集中收購壹種廢品,比如鞋底、舊輪胎等。按照官方統計,牛棚子市場經營種類包括塑料、金屬、羽絨、毛發、書報紙等5大類400多個品種。“利潤非常薄,主要是靠規模效應,量大才能賺錢。”負責管理市場的徐富金說。
第三步:分享規模效應
牛棚子市場“三線穿市”(成渝高速公路、老成渝公路、成渝鐵路),便利的交通和積累的基礎讓牛棚子市場的規模積聚膨脹,牛棚子也形成了以廢舊塑料交易為主的格局。
牛棚子市場的老板做廢品回收的最大成本是廢品收購和人工工資。據悉,牛棚子市場附近村莊不少農民在市場內打工,工人月薪壹般在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