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間俗語雲:“正月十六行通濟,行過通濟無閉翳(即無煩惱)”。究竟“行通濟”是壹項什麽活動?為何有此習俗? 通濟橋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橋梁之壹,它位於今普瀾公路北端的同濟路口。明代這裏為橋亭鋪(即區)。它橫跨佛山湧,該水道通大沙、粥塘、簡村、奇槎諸鄉,是當時通往順德主要水道。 當年,通濟橋兩岸各建有壹座南濟觀音廟和通運社壇,每逢農歷正月十六,鄉人及四鄉男女老少,成群結隊,攜男帶女,步行至通濟橋,或在社壇焚香燭、燒炮仗,或步入南濟觀音廟燒香,參神叩拜,男子求簽,婦人則扯神前花燈燈帶,求賜丁財。接著購買“行運風車”,手持著遊行於通濟橋上。 起初正月十六“行通濟”,凡行通濟橋的人,須壹次從橋頭(北岸)行至橋尾(南岸),由橋尾右傍大基而去,經尾“兜”至澳口返回佛山鎮,否則不吉利。當時橋頭、尾路的兩旁,小商販擺賣香燭、百解符箓、爆竹、生菜(取其“生財”之意)、行運風車等小攤檔。 此舉漸盛,終成佛山鎮及附近村民“行通濟”壹種民間習俗。建國後,橋已毀、廟已拆,這項活動曾壹度停止。近年,人們又漸興此俗,每年均有壹些群眾“行通濟”。據近兩年統計,每年正月十六行通濟的旅客已近20萬人次。 佛山楹聯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廟宇、祠堂、戲臺、街道、商店、住宅,新居落成或節日,都以佳聯壹對裝潢門面。言簡意賅、耐人尋味的對聯,又是最好的廣告宣傳手段之壹,是民間祈求幸福、喻意吉祥的文化習俗。昔日有“東山文社”,今有“楹聯研究會”,都是佛山民間研究、創作楹聯的群眾性組織。 著名的佛山祖廟,大殿山門有壹對聯:“鳳形湧出壹尊地,龍勢生成壹洞天。”傳說是明代吏部尚書、佛山人李待問與補鞋匠巧對而成的。廣東現存最完整的古戲臺——建於清順治十年的祖廟萬福臺,有兩副對聯:“頃刻驅馳千裏外,古今事業壹宵中”;“傳來往事留金鑒,譜出高歌徹紫霄”。短短的聯語,把戲劇的形式、特征及其功能表現得淋漓盡致,深得國內外藝術界的贊賞。 佛山明代的狀元倫文敘,還在十歲孩童時,壹次與壹群孩童在街上踢球,誤將球踢進了王將軍的花園內,倫文敘進園討球,王將軍要他對出下聯才還球免罰。王指著墻上的畫,出了上聯:“畫圖中,龍不吟,虎不嘯,看見孩子,可笑可笑。”文敘見桌上有棋盤,即對下聯:“棋盤內,車無輪,馬無鞍,說聲將軍,提防提防。”將軍聽後,贊嘆不已。 有壹秀才,見村民殺狗,欲討狗肉吃,村民出壹上聯:“狗仔燴儂巧笑善長穿黑服”(“巧笑”,煮熟狗頭之狀),秀才見壹老嫗到河邊倒蝦殼,即對下聯:“蝦公蒸熟鞠躬如也著紅袍。”村民見秀才對得工整,便請他吃了壹頓狗肉。 有壹警世對聯,專諷刺那些不求實際的人和事,上聯是:“井裏鮮花,蝴蝶聞香難下采”,下聯是:“粉墻畫果,猴兒欲食枉思量。”此聯已在民間流傳數百年,膾炙人口。民間交往的趣聯頗多,不勝枚舉。 佛山街道,過去都建有閘門樓,除有石刻街額外,多有壹副對聯,俗稱街對。其中豆豉巷(今升平路),每年春節必掛壹聯。 商業對聯更是多姿多彩,行業特色濃烈,趣聯佳對比比皆有。如理發店聯:“磨礪以需,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藥材店聯:“壹藥壹性,豈可指鹿為馬”、“百醫百方,焉能以牛易羊”;綢布店聯:“公道取材錦簇花團新世界”、“榮懷有慶經天緯地大文章”;雜貨店聯:“豈可得新忘舊”、“何妨以有易無”;古玩店聯:“古代山川室內有,名人墨寶廳中尋”;裁縫店聯:“願將天上雲霞服,裁作人間錦繡衣”;茶寮聯:“坐片刻無分妳我”、“飲三杯各自西東”;酒店聯:“劉伶借問誰家好,李白開言此處香“;甚至廁所也有對聯:“入門三步急,出門壹身松”……各行業的新對聯層出不窮,各具特色,而民間住宅春聯更是多不勝舉。民間楹聯之盛,已成為良風民俗。
上一篇:什麽是淘寶白底?白底有什麽要求?下一篇:林佶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