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告訴記者,在最繁榮的時候,現在基本都已不再演出。 記者了解到,目前皮影的傳承發展面臨三大難題。 首先,皮影藝術出現傳承危機。在山西孝義市,會皮影的老民間藝人就剩兩三個了,那些老戲班裏傳世的家什被搬到了古玩市場。由於學習皮影周期長,難度大,收入偏低,致使藝人不願意花太多的精力學戲,導致皮影藝術的精華難以傳承。 第二,劇目陳舊、精華難傳。記者了解到,皮影劇目大多仍是老劇目,劇目創作停滯,劇目陳舊情況比較突出。 第三,皮影面臨創新難題。朱文告訴記者,他現在改變過去以戲劇影人為主的皮影創作,開始做壹些小動物,編壹些孩子比較愛看的劇目。但是,皮影是多種藝術的集合體,如何打造出真正能吸引人的精品劇目依然很難。 古代皮影戲現代娛身心 新華網太原7月17日專電(記者原碧霞)“壹口道出千古事,雙手操縱百萬兵”是對皮影戲的最形象形容。其實,皮影戲和皮影人不但是觀看欣賞的,也是每個人都能自己玩的。 據專家介紹,玩影人可以鍛煉手指的靈巧性和手腦配合能力,對培養人的手工操作能力十分有益,對老年人活動臂、腕和手指,防止老年關節僵化大有好處。 另外,玩皮影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是壹種愉悅、放松身心的娛樂方式。當玩皮影時,可以放戲曲錄音,用影人配表演,還可借影人之口和動作,來抒發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內心話語與情感,放松壓力。 據了解,現在國外壹些院校設有皮影藝術課程,在臺灣的小學裏也有影人制作課,校園皮影戲活動非常盛行。 皮影:海內外廣泛流傳的中國民間藝術 新華網太原7月17日專電(記者原碧霞)皮影藝術自誕生以來,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在國外也流傳頗廣。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山西省孝義市皮影研究會會長侯丕烈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的元代起,成為流傳很廣的壹種民間藝術,並遠播海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 據介紹,在元代,皮影戲便隨軍傳到了南亞。波斯歷史學者瑞士德·安定曾說,“當中國成吉思汗的兒子在位的時候,曾有演員來到波斯,能在幕後表演特別的戲曲,內容多為國家的故事。” 另外,皮影戲還傳至土耳其、泰國、緬甸等國。在土耳其,皮影戲有“卡拉格茲”的別稱,現在在壹些城市裏有時還舉行皮影戲專門演出。 在18世紀中葉,皮影戲傳到歐洲,各國藝術家對中國的皮影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1767年,法國壹名傳教士將中國皮影視為寶貝帶回法國;1774年,德國文學家歌德曾在威蘭博覽會上把中國皮影戲介紹給德國觀眾,並在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戲《米拉瓦的生平》;1975年,美國藝術家還創辦了“悅龍皮影劇團”。 皮影戲:流傳兩千多年的中國最古老“電影” 新華網太原7月17日專電(記者原碧霞)壹百多年前,電影首次在中國出現,而在兩千多年前,壹種類似於電影形式的中國最古老“電影”--皮影戲就開始在中國出現並壹直流傳至今。 記者了解到,關於皮影戲的起源與形成,歷史無明確記載。現在多數專家學者大都認為皮影戲始於漢朝,主要是依據《漢書·外戚傳》的記載:相傳漢武帝劉徹最寵愛的妃子李夫人過早去世,漢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徹夜難眠。這時,有齊人少翁深知漢武帝心事,他花了三個晝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壹樣大的李夫人形象,塗上顏色,學著李夫人生前的動作,在室內掛起壹塊白色方形帷幕,點上燈燭,讓漢武帝坐在方帷外觀看。少翁貼著帷幕操縱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壹樣姍姍而動…… 從漢朝起,皮影戲開始在中國各地慢慢發展,它將各地的樂調、民歌、唱腔、戲劇、雕刻、剪紙等藝術因子融合其中,而因中國各地風俗文化的不同,皮影風格也相異,它成了壹種地方民間文化的集合體。到清代,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數幾個省區外,皮影戲在各地都有流傳。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古代民間,這種有光有影有唱有演的皮影戲,帶給人們無盡的文化享受,被現代人稱為中國古代百姓的“電影”。 山西孝義皮腔紙窗影戲: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皮影戲 新華網太原7月17日專電(記者原碧霞)皮影戲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山西省孝義皮影木偶博物館原館長朱景義研究發現,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皮影戲是山西孝義皮腔紙窗影戲。 朱景義(已去世)的兒子、現任山西省孝義皮影木偶博物館館長朱文告訴記者,孝義皮腔紙窗影戲亦稱“孝義皮腔紙影戲”,是流傳在山西省孝義市民間的壹種說唱藝術。它在山西孝義土生土長,腔調、雕刻、演出劇目、影人造型等方面風格獨特,至今在全國尚未發現與此雷同的皮影戲。
上一篇:最具創意的禮物下一篇:有幾個地方我總是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