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釋迦牟尼佛、檀香佛、燃燈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毗盧禪那佛(如來)、魯舍那佛等。
菩薩相:觀音菩薩(含度母)、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菩薩佛(或彌勒佛或釋迦牟尼太子)、佛形阿彌陀佛(長壽佛)等。
天神:四天王、梵天、地師、韋馱天、莫日天等天神。
憤怒的偶像:佛菩薩所體現的各種憤怒的雕像和其他憤怒的神。
僧人:羅漢、祖師、弟子、布袋和尚、藏佛等。
其他神靈:西藏地方神、財神神、羅後星、墓主、各種吉祥動物等。
人際關系:長壽老人、各種供養者、捐贈者等。
如來
如來特征:如來是釋迦牟尼佛的別稱。不管是哪種佛,只要是佛階,頭上壹定要有發髻,右手螺旋發或波浪狀的佛發,眉間的白發可有可無,也就是說,是否是佛,只能從頭部來區分。
壹般來說,佛陀是不戴冠的,但在9世紀以後,屬於密宗體系的佛像也在佛陀的頭上戴上了冠,但佛陀的頭發仍然是高髻和螺旋形的頭發。
早期佛的大衣都是齊肩和右肩款式。這兩種外衣至今仍為藏傳佛教造像所繼承,是西藏造像的主流外衣樣式。
然而,漢代的佛像卻不是。受文人穿著的影響,北魏後期的造像穿的是所謂的帶襖,後來又發展出所謂的雙領下垂式。
只要它有壹尊高髻大褂的佛像(無袒胸),無論是什麽佛,都屬於如來,可以統稱為佛像。
三佛:我們逛佛寺,經常會看到三尊佛像並排坐在大殿裏。不管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三佛並排拜坐時,都是如來。佛可以通過手印、標識、坐位來識別。
三佛:燃佛(過去)、釋迦牟尼佛(現在)、彌勒佛(未來)
三佛:阿彌陀佛(西)、釋迦牟尼(中)、藥師(東)。
三體佛:魯舍那佛(報身)、毗盧澤那佛(法身)、釋迦牟尼佛(報身)。
這些佛沒有很多固定的標誌。阿彌陀佛壹般是雙手放在膝蓋上打坐手印。毗盧蓋佛雙拳,食指並攏,稱智拳印;藥師佛經常右手撚壹粒藥丸或左手持壹小碗;其他諸佛要麽做聲明,要麽做無畏印。佛經上說,只要有魔印、說印、禪定印、無畏印、願印等基本手印,諸佛皆可通行。
檀香佛像:據佛經記載,優提王是用牛頭人檀香木(壹種木材)制作的釋迦牟尼像,稱為優填王像,胸前如樹輪,多為木雕。日本京都的梁青寺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中國北宋雍熙二年(965年)張氏兄弟制作的檀香塑像,代代相傳。
西藏佛像也喜歡把這個典故模仿成青銅檀香像,風格也像木雕。
三十二相八十善:至於佛經中所描述的所謂“三十二相”和“八十善”,很多都無法在造像中體現出來。壹般只有所謂的“白眉”和“頂髻”(即肉髻)才能清晰顯示。
第五相,所謂“手足指蹼相”,又稱“鵝王掌相”,說的是佛的手和腳趾由壹個蹼連在壹起,像水禽的蹼。這種情況在我國北魏早期的佛教造像中也可以看到。北魏以後,這種鳥蹼手基本看不見了,在唐代的大型造像中偶爾見到。
與釋迦牟尼的兩尊佛並肩而坐:據《北京經》釋迦牟尼。見寶塔,釋迦牟尼諸佛傾慕地湧出地面,有壹半與釋迦牟尼並排而坐。石窟和單體造像在北朝很常見。
出生像:表示釋迦牟尼出生時壹指天,壹指地的形象。用於寺廟浴佛節。為了供奉在盆中,壹般采用銅質鑄造,所見遺物多為明清時期。
苦行僧的形象:表現了釋迦牟尼開悟前在雪山修行的情況,造型上為瘦骨嶙峋的形象,明清時期的銅石苦行僧形象依然可見。
涅槃像:俗稱臥佛,表現釋迦牟尼佛圓寂的場景。宋代有很多大型木雕,早年流失海外。宋代的所謂木雕,大部分都是贗品。
菩薩相
所謂菩薩,是指天國裏比佛低壹等的神。而且釋迦牟尼成佛之前,也是菩薩。菩薩穿著大裙子,肩上掛著項鏈、花環、耳環、手鐲、腳鏈、絲綢等。壹般情況下,菩薩是不允許穿外衣的。
觀音菩薩:早期的觀音菩薩大多是留胡子的男人。觀音像的小胡須壹直保留到五代,到了明代依然可見。據《妙法蓮華經·宇宙音》記載,觀音有三十二種應用,不分男女。觀音可以根據對方的體型變身,和他平等對話。所以也就有了所謂的大胡子老頭形狀的男觀音。
還有就是觀音的三十三身,基本上是壹個戴風兜的女子形象,類似於明代德化磁觀音的造型,但有多種功能,如送觀音、景清觀音、葉儀觀音、魚藍觀音等。,是明清時期最流行的。
唐代以前,觀音壹手拿蓮花,壹手拿凈瓶,多為造像。中晚唐開始出現單腿坐在巖石上,像休息壹樣的形象,稱為水月觀音或南海觀音、自在觀音等。,都表現觀音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道場休息,形象相似。這種風格的觀音在宋代最為流行。如果有北魏觀音的刻本,這個像肯定有問題。壹種是純偽造的,或者是真品的假刻本。
觀音菩薩也是藏傳佛教中最受尊敬的。除了兩臂之外,還有四臂、八臂、十壹個千手千眼觀音等等。
塔拉:據說是來自觀音的眼淚。其中21個是西藏佛像。二十壹度母有不同的體色,最受尊敬的是白度母和綠度母。白度母的特征是盤腿而坐,壹只眼睛放在額頭、手和腳上,全身是白色的。綠度母只有兩只眼睛,右腳垂下來踩蓮花。
彌勒佛菩薩:彌勒佛造像的造型比較復雜。因為彌勒佛是未來世界的佛,目前還是菩薩,所以北朝的石窟或石碑頂上常有。姿勢有思考坐姿,壹條腿搭在另壹條腿上,右手在思考;還有坐姿的彌勒佛菩薩。除了思考彌勒佛,還有壹個思考王子,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形象。兩者在外觀上沒有區別,有的是靠銘文和在石窟造像中的位置。
到了唐代,彌勒信仰越來越盛行,武則天被宣為彌勒化身,所以彌勒多以佛服出現。壹般臥姿是標準形象。說明他坐在天宮寶座上,在龍華樹下等著成佛。
藏傳佛教對彌勒十分推崇。許多彌勒佛或坐或站,裝扮成菩薩,往往肩上有-或水瓶,這是彌勒佛菩薩的象征。
阿彌陀佛:前面說過,三佛並坐時,阿彌陀佛做了禪定印,呈上如來。在藏傳佛教的造像中,阿彌陀佛除了三佛並排而坐外,大多是菩薩打扮。梵文“阿彌陀佛”有“無量光”和“無量壽”兩個意思,藏傳佛教根據這個意思創造了兩個造像,分別叫無量壽佛(或長壽佛)和無量光佛,他們最尊崇長壽佛。長壽佛像為菩薩像,上身暗紅色,坐姿,雙手持花瓶。
普賢文殊:文殊是四知會的,有時騎在青獅上。藏傳佛教的文殊菩薩左肩有經,右肩有劍(或右手持劍)。普賢騎著壹頭白象。
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大勢、虛空藏、地藏、除障合稱為八大菩薩,形狀都差不多,佛的名字只能根據冠或肩中的標誌和其體型來判斷。
五大金剛佛:密宗體系中的五大金剛佛(東方阿城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壹般都戴著寶冠,用花環、臂章等裝飾自己。除如來外,還有菩薩裝,俗稱飾佛或寶冠佛。
天堂之神
有四大天王,梵天、地石、天、莫日天等。王的廟裏壹定有四大天王,藏傳佛教寺廟的入口兩側壹定有這四位的壁畫。唐代以後,中國石窟中的四大天王形象逐漸定型。漢藏的國王也有很多類似的樂器。明清造型:
白琵琶,國之君,護東
成長之王的黑劍保護南方
大眼天王紅綾繩護西天
天王護北的黃(綠)寶樓我聽多了。
在四大天王中,信徒們對多文天王(Pishamenton)更加尊敬,因為他也是寶神,所以常常單獨供奉,以示崇拜。藏傳佛教撐著傘,騎著獅子,臉色發黃,手裏拿著壹只老鼠,老鼠嘴裏吐著壹個寶,象征著寶藏。
韋陀日:韋陀始於宋元以後,呈武士之形,雙手合十,壹鉆石杵跨肘,或壹手摸鉆石杵,常設在天王廟後門出口處。
森田:森田是女神,有三種風格。壹個有三個頭,正面兩個頭是人頭,壹面是豬頭。另壹個騎在豬上,女神拿著鈴鐺和繩子。還有壹個是坐在七頭豬拉的車上。
金翅鳥:金翅鳥專門吃龍。常見於石窟頂部、佛像裸露的背部以及建築物卷簾門的正上方。也是天上的神之壹。
鬼母:鬼母是佛經中的女妖。她壹個人生了五百個孩子,卻還每天吃著國王佘城裏的孩子,受佛教教育,由惡變善。自宋代以來,塑像多為仕女,四周是幼童,被民間視為送觀音。
辯日:是天部藝妓音樂之神,經常在懷中彈奏樂器。
天堂裏的神是最復雜的。由於經典不同,神靈不同,風格不同,漢藏造像有差異,所以我們鑒定起來比較困難。
憤怒偶像
生氣的神大多是佛菩薩基於密宗教義的變化。佛菩薩平時所呈現的正常四肢的和平相(寂靜相)稱為自性體。當他們用智慧指示愚妄,警戒壹切眾生,破除愚昧的障礙時,表現出多面多臂,面目猙獰的形象(怒相),稱為法特瓦輪,他們還懂得拼寫,也就是說得清楚,所以也叫明王。
阿拉卡拉納薩:這是密宗金剛五佛的第壹天。因為他在臺日華臺上成佛,發誓要做釋迦牟尼佛的仆人,盡各種職責,所以他經常以仆人的形式出現,並永遠留在那裏,所以他也被稱為永久金剛。在造型上,右手持智刀,左手持絲繩,姿勢呈叉形。
大衛王明:藏名“Yamandaga”,牛頭多臂多腳,四面生氣,但頂(頂緊)佛頭是阿彌陀佛在默念以示是阿彌陀佛法特瓦之身。
馬頭王銘:馬頭王銘反方向肯定有壹三匹馬;西藏大輪金剛口中有壹條像輪子壹樣的長蛇;金剛杵是分叉的,裸露的腹部,他的右手高高地握著金剛杵。
摩訶伽拉(Mahagara):古代印度的軍神和戰神,他穿著象皮、虎皮裙,背上躺著壹頭白象。有兩臂、四臂、六臂、有翼的,除了黑色還有各種體色。
地獄領主:蒙古切爾基掌管地獄,也就是妖王。形象是壹個牛頭,站在牛背上,仰臥位的人被壓制在牛下,象征著對邪惡的壓制。地獄領主也有兩個身體,明公主正用壹個頭骨碗給他提供人血。
吉祥天母:作為女護法,騎著黃騾子,屁股上生了另壹只眼睛,所以在民間俗稱騾王。
雙體佛像:俗稱快樂佛,源於古代印度教的性思想,以造型藝術為特征。不能認為藏傳佛教是放縱的,稱之為雙體像更合適。
在藏傳佛教中,任何佛都可以是雙面的,包括生氣和沈默。著名的雕像如車輪金剛、樂聖金剛、赫瓦吉拉和韋德金剛都是雙面憤怒的雕像。
女伴叫做空行母、費明和佛瑪。空行母有很多種。常見的佛媽媽是獅面佛媽媽,也叫獅面空行母。藏語名字叫仙多馬,是獅頭女的保護神。還有熊臉空行母,虎臉空行母,金剛海木等等。
還有兩位爺爺,比如蓮花花生大師。
比丘階段
大部分剃發穿僧服(有的戴僧帽)的僧人都可以歸為僧人。早期的雕像,比阿難和葉佳更常見,兩個弟子,壹老壹少,站在佛陀旁邊。十六羅漢流行於唐末五代。會有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等。比較特別的是地藏菩薩。雖然是菩薩級別,但也是有頭有臉的比丘,戴著毗盧帽的形象。
布袋和尚:五代梁年間(十世紀中葉),浙江奉化有個瘋和尚,整天背著個破布袋,自稱彌勒下輩子。他死後,人們塑造了他的形象,就是布袋和尚,俗稱大腹便便的彌勒佛。這是中國的彌勒佛,包和尚壹般供奉在天王廟的前面。(
祖先雕像:主要常見於藏傳佛教,如宗喀巴、米拉日巴等。,以及壹些形象怪誕、不修邊幅的成功人士,他們通過各種瑜伽練習取得成就。
其他怪物
藏傳佛教裏有很多神和妖怪,比如財神和墓主人,可以慢慢了解。
財神:類似皮沙門頓的外形和神靈,是藏傳佛教中的財神。它的形狀是壹個袒胸露肚的胖子,嘴上長著小胡須,手裏拿著壹只大老鼠,嘴裏叼著珠子。財神有很多造型和體色,比如騎龍,騎狗等等。身體呈黃色的胖子被稱為“黃色財神”,最受尊敬。
人類階段
長壽老人、松贊幹布、文成公主、男女供養人、太監、施主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還有大量的這種造像,有些不屬於佛教的範疇,或者既是佛教的,又是道教的。具體情況可以再查查資料。
由於偽造者缺乏佛像的基礎知識,往往會冒充贗品,導致佛像的身份不倫不類。稍加註意就能認出它們是贗品。比如這個石像,上部是壹個高髻,披著佛的齊肩大褂,應該是釋迦牟尼佛的禪定或說法的形式,但卻像是坐在菩薩形狀的姿勢(真正的佛像在極少數情況下也有跨足的形狀)。釋迦牟尼佛就不用說了,突然被貶到了壹個快樂的藝妓的地位,膝蓋上放著壹架鋼琴,壹只柔弱的小手在彈琴。縱觀古今佛教藝術,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釋迦牟尼彈琴的案例。稍微有點佛教藝術常識的人都能壹眼看穿這種廢話,不值壹駁,居然出現在佛像鑒賞目錄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