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年,皇族後裔趙若和(美的第十孫,之弟)投靠福建漳浦,在漳浦建趙家堡,改姓趙為黃,開始隱居。由於路途遙遠,趙王室需要高能量的幹糧,於是無意間將宮廷中制作酥糖的傳統工藝帶到了福建漳浦。這種宮廷酥糖,以精選的酥脆花生、白糖、土豬油、洋蔥為原料,經過壹挑、二炒、三煮、四煮、五凝、六切等古代手工工藝,具有“酥、脆、香、甜”的特點。
清朝康熙年間,漳浦人蔡士元和他的侄子蔡新分別成為乾隆和嘉慶皇帝。蔡新奉命直奔書房,侍奉王子,並在國子監講課。他在朝鮮服役50年,在官、禮、兵、刑、工等各部擔任大臣,在文華殿和國子監事務中擔任大學士。叔侄二人都愛吃家鄉的酥糖,經常托人從漳浦杜潯鎮帶酥糖進京,作為特殊禮物送給官員朋友。乾隆皇帝滿嘴都是花樣,只見酥糖金黃,花生飽滿,豬油蔥香撲鼻。咬壹口香脆可口,對杜洵酥糖贊不絕口。杜荀酥糖逐漸受到官員和皇室的追捧,在北京開始流行,成為壹種很好的點心。在蔡新皇帝的推薦下,嘉慶帝後來命宮中禦廚仿制杜荀酥糖,改進了工藝,成就了後來同樣聞名的“京酥糖”。
1000年以來,漳浦地區的傳統酥糖制作代代相傳;尤其是近100年,漳浦的“杜洵酥糖”因口感酥脆而壹炮而紅,成為當地特產,遠銷海內外市場,被當時的西方人譽為“東方巧克力”。
漳浦梁山腳下人傑地靈,北有盤陀,南有杜荀。南宋趙後裔帶來的傳統酥糖工藝,經蔡士元、叔侄傳播。漳浦杜荀酥糖,壹種獨特的具有花生、洋蔥、豬油三種口味的古老風味,在回歸古老傳統和結合健康食品的推動下,必將在中國繼續得到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