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楊靜榮的論著

楊靜榮的論著

成功升值的經歷

2002年在香港佳士得曾拍賣過壹件嘉靖五彩蓋罐。全世界的同類器只有4件,其中帶蓋的3件,故宮有1件,但蓋子是雍正時期後配的。有壹件解放後出土於西郊郝家灣,收藏在首都博物館。還有壹件早年流散國外,收藏在美國阿爾波特博物館。這四件基本上壹樣,尺寸也差不多。佳士得上拍的這件是唯壹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我的壹個朋友大概花了300萬元人民幣買下。據說後來拍賣行曾找過他,想要以3000萬元購回。註意壹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嘉靖五彩蓋罐的後配的蓋,畫面上的魚走向是平行的,原裝的那件蓋上面的魚是立起來的。嘉靖時期道教色彩很濃,上面四條魚,底下八條,寓意四平八穩。加起來12條魚,和道教有關系,很有意思。

再介紹壹件今年上半年中國嘉德拍賣的壹件國寶級的器物。圖錄上寫得非常清楚,不是絞胎,而是叫做木流紋。如果要是絞胎,就不是國寶級的了。絞胎是使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瓷泥,像擰麻花壹樣擰在壹起,或直接做胎,或削成片狀,鏇下來以後,貼在上面,有的在枕頭上面貼有出花來。絞胎做起來不太復雜。

有人根據現代陶瓷工藝把這個品種叫做“絞釉”,實際上在古代沒有絞釉工藝。絞釉是現代陶瓷工藝發明出來的壹種釉。先用白釉放在缸裏,然後灑陶瓷顏料,如果要出藍色大理石紋的,就用氧化鈷;如果要出黑色的,就用各種有色金屬氧化物的混合顏料;還有其他顏色,如醬色、綠色等。把陶瓷顏料灑進白釉中,拿棍子攪拌,趁著攪拌時的流動性迅速蘸釉。但蘸了幾個以後,壹缸釉不可能老流動,不流動就混合了,這缸釉就報廢了。市場上賣的仿大理石釉,就是這麽做出來的。報廢的釉料會增加生產成本,成本壹高,大家都不願意做了。市場上很少能夠看到絞釉的產品出現。

絞化妝土是古代壹種特殊的技法,磁州窯系統的陶瓷用的最多。化妝土是壹種白色的陶瓷原料,有壹定的附著力,可以把它抹在胎的外面,增加胎的白度,但是不能直接做瓷器。過去考古界的陶瓷研究者把它叫做護胎釉,其實在陶瓷工藝學上的標準名稱就是化妝土。大概六朝時期的瓷器上就使用化妝土了。磁州窯的胎體是壹種叫做“大青土”的高嶺土,呈灰白色。這種土還有,壹般用來做大缸和粗瓷。它的熱穩定性能極好。但是灰白色的胎體需要美化,於是白色化妝土就派上了用場。

絞化妝土的技法是首先將白化妝土制成粥狀泥漿,抹到胎體上面;黑色化妝土滴灑上去以後,用嘴吹出浮雲流水的效果。我從壹位藏家拿來的圖錄上看到這件盤子,當時眼睛壹亮。我建議他壹定要把這件拍品拍下,絕對值。因為絞化妝土工藝的器物,全世界存世大概不到20件,品相好的就3件。這件盤是3件之壹,另外2件是在日本發現的壹對梅瓶。國內博物館藏有幾件,比如開封博物館藏有壹件直頸瓶,但品相不是特別好;山西和陜西博物館各有壹件。這件盤子品相完美,是少有的藝術珍品,真正體現了陶瓷本身的藝術美。宋代制作這個盤子的工匠肯定是個技藝超群的大師,可能是在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以後,才把瞬間出現的浮雲流水花紋凝固在土和火的載體上,令後人嘆為觀止。古代藝術品只有研究透了,才能發現凝聚在它們身上的古人的汗水和智慧。

這件是鼓釘洗也是出自拍賣行,沒有款,實際上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的官窯產品,嚴格來講應當是雍正的。為什麽這麽說?雍正七年唐英曾經在景德鎮當督陶官,歷史上有過的陶瓷品種都仿出來了,唯獨鈞窯燒不出來。後來唐英想到可能是原料的關系,就派他的助手吳堯圃到河南禹縣神垕窯址壹帶調查。吳堯圃在那裏找到了當年燒剩下的原料,都運了回來,燒成後果然和古代鈞窯都壹樣。後來這批料基本上都被挖光了,交到皇宮保存。唐英用這批原料做實驗,有的沒有打款,有的有款。故宮藏有不帶款的鈞窯器,原先和宋代鈞窯分不開,老壹輩的專家從文獻裏查知唐英仿過,和打款的器物進行對比,才把雍正仿的和宋代的區分開來。

這件拍賣的不帶款的鈞窯器,是流傳有緒的,我推測應是從故宮流散出去的。壹種可能是當年八國聯軍搶的很多東西,並不是全都拿回國了,而是就地在北京賣了。後來大清國往回收,采取贖買政策,派太監到宮外查找,碰見宮裏的舊物就悄悄買回來。還有壹種可能是辛亥革命成功後,清帝遜位,但是直到1924年才被馮玉祥趕出故宮,10余年間,從末代皇帝、皇親國戚到太監都從皇宮中偷出不少文物,有的太監還在外邊開了古玩店,也有可能是在這段時間流散民間的。因為這類官窯器物控制很嚴,是皇帝當筆洗用的,十分珍愛。我看過壹份檔案,乾隆皇帝發給唐英鈞窯的制瓷原料,精確到幾斤幾兩。這也說明這種原料在當時已經枯竭了。

仿鈞窯成功以後,唐英利用其原理,結合景德鎮原料,發明了另外壹種釉,叫做窯變。青金藍是窯變的壹種,俗名叫做雨淋墻。青金藍花盆都是唐英做督陶官的時候做的。這件三足爐(或者叫洗),底部有“雍正年制”刻款。當時在拍賣預展上看這件藏品的時候,有好幾位掌眼人說是新的。但經過科技檢測,確實是清代中期。

收藏時代,是真正比眼力,靠知識的時代。上述的這幾件藏品,都已經升值了,嘉靖五彩蓋罐3000萬元,絞化妝土盤150萬元,還有幾件也都超出了當時的拍賣價格。

有關高仿

玩收藏要有經濟基礎,但也要看怎麽投資。老是抱著撿漏心理就容易上當。在瓷器的真偽問題上,所有的拍賣行都有壹個概率,最好的拍賣行大概允許失誤率3%-5%,如果達到百分之百,那就是偽科學。

單憑眼學的傳統經驗來鑒定高仿確實有壹定的難度。有壹種作偽方法是新器接老底。這種老底如今在景德鎮很值錢,以前賣壹二十元,漲到了百八十元,如果是官窯精品,甚至可以賣到上千元。買了幹什麽?無非是做仿古瓷器。我上個月去了景德鎮壹趟,壹個朋友打開櫃子給讓我看,全是接老底的仿古瓷器,接的天衣無縫,有冷接有熱接。冷接是粘上的,熱接是拿釉粘上後再經過壹次二次燒制,根本看不出來。這些高仿器基本都發到國外了,所以很難見到。我希望大家在鑒定的時候還是應當采取雙保險。專家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打眼,尤其是憑經驗鑒定,更要跟著時代的發展——基本上兩三個月就能換壹個周期。

我在90年代的時候認識的做高仿的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他們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壹批人,做東西專心致誌,壹絲不茍,靠自己的技藝贏得了客戶。原來景德鎮做高仿的號稱有五大高手,基本上都是組織者,請壹批好的拉坯、畫工養著。但90年代的作品壹眼就能看出來,21世紀以後新冒出的這代人更厲害,文化程度高,高科技也不外行。高仿的成分怎麽過關?很簡單,他們做完了以後,花錢找最好的單位直接檢測,根據測出的數據再做調整,調到完全符合了,才會生產。這是真正的高仿,成本非常高。高仿還有壹個重要的條件是必須要拿實物才能做,所以基本都是來樣加工,不可能大批生產。

陶藝作品的升值門道

現代陶藝的的收藏也有門道。

這件粉彩牧羊女紋盤底款寫的是“1955年景德鎮市造”。這是景德鎮陶瓷大師張松茂21歲時在景德鎮陶瓷學校剛畢業實習時做的,後來流散到收藏家手中,價格不菲。如果是大師自己想回購,恐怕更是個天價。

青花瓷板畫《搏》是陶瓷藝術家黃秀乾的成名作品,大概賣了十幾萬元。後來他創作了壹幅瓷板畫“雙巡圖”,畫的是兩只下山猛虎。我在上世紀90年代《人民中國》雜誌上介紹過黃秀乾先生的陶藝作品,日本有壹個大企業家看到“雙巡圖”的照片後,打電話問他1000萬日元(約合70萬元人民幣)賣不賣。黃先生對自己的精心力作出價200萬元。這件“雙巡圖”還在他自己手中,已經有人出價800萬元。

這件湖南醴陵釉下彩大瓶是1977年釣魚臺國賓館定做的,上面還有“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字樣。當年拿到北京中山公園展覽,還被評為壹等政治榮譽獎。流散到收藏家手中,而且存世僅壹件,極具收藏價值。

趙惠民繪的粉彩《農家樂》瓷板畫來自拍賣行。趙惠民(1922-1997年)是景德鎮市政府授與的第壹批優秀美術家,擅畫傳統仕女、人物。該瓷板畫創作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中央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趙惠民壹改古裝仕女的傳統題材,創造了這幅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家樂”場景。所繪人物講究比例、明暗,不同於傳統匠人的古拙風格,可以看出作者受過正統的美術教育和訓練。設色則輕松明快,與人物的張張笑臉輝映,烘托出社會主義農民豐衣足食,喜笑顏開,充滿了幸福感的歡快場景。這是趙惠民的經典之作,比起他的古裝仕女作品,更具歷史、藝術和收藏價值。這件作品成交價大約2萬元,但景德鎮從事現代陶藝的商人已經開出高幾倍的價格收購,原因是老先生已經去世,而且他的傳世作品中畫現代人物的非常稀少。

陶雕《童趣》是石灣梅文鼎大師的作品。梅文鼎是廣東美術學院畢業的老大學生,屬於學院派,藝術風格是抽象和寫實相結合。這套《童趣》是為了慶祝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選取古代兒童各種體育運動的形象而精心設計的。過去陶雕賣不上好價錢,做出來後壹經翻模,數量就無法控制。但現在不同了,大師的作品就做10個,還都編號。大師做的是壹個價錢,他的徒弟修模的又是壹個價錢。看到的是他當時構思捏出來的小樣,比正式的作品小,但是只有壹套。像這種原作,又是草稿,比翻模的還要貴。我的壹個朋友才花了壹萬多元就買下來了,後來有人出3萬元,他不舍得賣。梅文鼎大師這種既寫實又誇張的現代陶藝,如果沒有壹定的美術功底就做不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加上文化積澱的深層含義,將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提問環節

提問:收藏界很多人還是看三代為主,習慣了繁縟的紋飾,其實宋元的東西是很簡單的。能否請您結合磁州窯講壹下古代人的審美。

楊靜榮:宋代審美觀,陶瓷首推官窯,文獻記載有3個,壹個是北宋官窯,另外兩個是南宋官窯。南宋官窯找到了,北宋官窯還是壹個謎。鈞窯有爭議,有的說是明早期的,有的說是元晚期的,但是官窯的性質沒有改變。剩下的就是定、汝、哥。定窯主要是為皇宮燒造日用器皿。從汝窯和官窯能夠看出皇家追求的審美情趣。宋代追求的是理性美。中國原來認為玉是最美的東西,瓷器只有到了宋代的時候,才完成了能夠達到玉的效果。磁州窯是另外壹個體系,簡練,說白了是商品,是用最短、最簡單的方法能夠完成並推銷出去的商品。

提問:很多收藏者喜歡收藏高古瓷器,您對這些收藏者有什麽建議?

楊靜榮:越往後發展,高古瓷就越是真正的收藏大家要收藏的。比如已故的故宮老專家陳萬裏先生,是中國陶瓷考古創始人,號稱中國陶瓷之父,他捐獻給故宮的全是高古瓷。而且高古瓷無論從升值空間還是研究作用都非常大。

提問:請您談談對科技檢測的看法以及如何規避收藏風險的問題。

楊靜榮:我壹直提倡傳統鑒定和科技檢測相結合,兩條腿走路更能把握方向。科技檢測陶瓷有許多方法,比較流行和切實可行的有如下三種:

壹種是熱釋光,英文Thermoluminescence,是指固體在受輻射作用後積蓄的能量在加熱過程中以光的形成釋放出來的壹種物理現象。這種現象是壹次性的,也就是固體在受輻射作用後,只有第壹次被加熱時才會有光被釋放出來。在以後的加熱過程中,除非重新再接受輻射作用,否則將不會有發光現象。

對於陶瓷來講,其中含有大量的礦物晶體,如石英、長石和方解石等,這些晶體長期受到核輻射(如α、β和γ)的作用,積累了相當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加熱,將可觀察熱釋光現象,熱釋光的強度與它所接受的核輻照的多少成正比。由於陶瓷所受的核輻射是來自於自然環境和陶瓷本身所含的微少的放射性雜質(如鈾、釷和鉀40等),其放射性劑量相對恒定,因此熱釋光的強度便和受輻時間的長短成正比。在陶瓷的燒制過程中原始的熱釋光能量都會因高溫而全部釋放掉,此後重新積累能量,所以最後所測量得到的能量信號是與陶瓷的燒制年代成正比的,這就是熱釋光斷代的基本原理。

上個世紀70年代英國發明了這種方法,可以檢測陶瓷的燒成年代,誤差在50年左右。這種方法的最大缺點是需要取樣,對文物會造成傷害。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科學家發現,外部不確定因素,如機場安全檢查的照射和醫用X光機的照射等等會對年代檢測的準確性造成誤導,另外如果是未經燒成的老底拼接的陶瓷,取樣測試的老底也會造成對整個器物準確年代的誤導。所以在正式檢測機構出示的報告書中,均言明:檢測結果僅對取樣部分負責,而且要保證樣品部分未受到上述外部不確定因素的幹擾。要學會讀報告書,最好找相關的負責專家幫助分析,方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上海博物館專門主攻熱釋光技術,據那裏的科學家講,隨著檢測數據的增多,已經能夠分辨出外界幹擾因素。

第二種是無損檢測器物的化學成分。最近幾年仿古者也學聰明了,能夠調整胎釉配方,使之完全符合古代配方的理化數據。所以要學會看檢測報告,如果其中有現代化工原料,是現代仿品,就不要再抱任何幻想了。但是如果報告顯示與古代配方符合較好或者沒有發現現代化工原料,並不能說明這件東西就是老的,而是意味著需要研究做進壹步的檢測和鑒定。

第三種是無損檢測陶瓷的年代,其原理是通過檢測釉子的老化系數判定該器物的新老。釉是壹層玻璃質的物質,燒成後隨著歲月的消失會朝著非玻璃質轉化,通過檢測計算可以判斷出大概的燒成年代。這種方法有壹定的局限性:沒有釉的陶瓷測不了;老胎後掛彩的器物測出的是最後的燒成年代,壹律告知是現代的。為了保險起見,我建議做此項檢測時,可以同時做成分的檢測,雙保險更有說服力。

還有其他科技檢測手段,限於時間不能展開講了。社會上搞科技檢測的機構有不少,我提醒大家要貨比三家,避免上當。凡是宣稱百分之百準確的,壹定要提高警惕。

大家關心的規避風險,主要是怕買到贗品。我認為去拍賣信譽好的拍賣行可能風險會小壹些。另外有兩點也很重要:壹是選擇好的專家,無論是從事專業研究的還是從事古玩生意的或者是收藏家,眼力都有三六九等之分,如何鑒定他們的水平,是收藏者自己要把握的。第二是與時俱進,相信科學,最好是眼學和科技相結合,爭取把失誤率降到最低點。

  • 上一篇:蔣薇在上海多大了?
  • 下一篇:夢到從土裏挖到古董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