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羊橫街南面跨越清水河上,有壹座5個橋洞的大型仿古石拱橋,橋上沒有鐫刻橋名,在橋南頭掛有壹塊藍底白字的牌子,上書“望仙橋”3字;但在橋北頭綠地裏,樹著壹塊鋁合金的牌子,上印有“萬裏橋濱河綠地”字樣,這便是望仙橋。 千百年來,人們就在送仙橋的“摸底”河畔,尋覓觸摸歷史留下的厚重積澱,望仙橋連同附近的送仙橋,均成為川西壩子壹處最具地方民俗的景觀。
傳說在三月三的時候,民間趕廟會,八仙到此與民同樂。在今天青羊宮散花樓附近,人們看見何仙姑在散花樓上撒下五色鮮花,如今的百花大橋地址就是當年的遇仙橋的位置;隨後人們同八仙壹起賞蜀人的蜀錦竹編等等,沿浣花溪(今天的青羊上街)壹路走到送仙橋,時辰到了,八仙在送仙橋頭淩雲而去並撒下無數珍寶,人們追趕著歡送八仙,於是跑到離送仙橋不遠的望仙橋,目送淩雲而去的八仙。
根據《光緒三十年圖》,即1904年測繪的成都市區圖,上面在這壹位置標註的橋名為“望仙橋”。橋兩頭的街道名“望仙場”,即今“青羊橫街”,它直接與青羊宮山門相接,過去趕青羊宮集市即在這條街上。當地的老成都人也是這樣的說法。望仙橋在1961年修建壹環路上的百花潭大橋後,因該橋有礙泄洪被拆除了。1997年底,在該處仿1995年2月拆除的萬裏橋(老南門大橋),修建了現在的望仙橋。原萬裏橋為七孔石拱橋,現仿橋為五孔石拱橋,並在橋欄鑲嵌的石板上浮雕有三國故事圖案。因此這座橋又有萬裏橋的稱謂。 壹些老成都人回憶,原望仙橋就是壹座五孔的石拱橋,橫跨清水河兩岸,高大雄偉,十分壯觀。其橋身長約110多米,寬約20米,最高處離地面約10米。站在橋上,青羊宮壹帶景觀盡收眼底。青羊宮是道家聖地,民間傳說農歷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生日,在這期間舉辦廟會,各路神仙都要來趕廟會。站在橋上就可看到廟會上的神仙相會,因此人們就把此橋叫做“望仙橋”。如將望仙橋、遇仙橋、送仙橋連線,則成為壹等腰三角形,兩腰約500米,底邊約730米。青羊宮山門則在等腰三角形的垂足上。 成都的壹些地名,和神仙的傳說緊密相連。比如望仙橋、大紅土地廟街。
太上老君的派對
成都曾有三座仙橋,是指原青羊橫街跨錦江南河之望仙橋;青羊正街東頭跨西郊河之迎仙橋(又名遇仙橋);青羊上街西頭跨摸底河之送仙橋。這三座仙橋成犄角之形,著名道觀青羊宮正處在這犄角之中。好多人因未見過這些橋,方位都搞不清,肯定會發懵。沒關系,聽故事就行。
話說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日,屆時必辦廟會花會,老子還要在青羊宮內舉行盛大的派對活動,各方神仙都會前來相聚。神仙們參加這類活動司空見慣,不會激動得失眠。但凡間的神迷仙迷們卻亢奮得緊,提前若幹天便以助威團粉絲群名義紛紛通過微博或QQ廣傳消息,並齊聚於望仙橋上,手舞熒光棒口呼偶像名望眼欲穿地等候在那裏。神仙們騰雲駕霧紛至沓來,快速從望仙橋通過,隨即在迎仙橋上緩步踱上紅地毯,邊走邊頻頻致意,然後用拂塵拐杖牛鞭子羊尾帚在簽名墻上龍飛鳳舞地簽上其大名。神仙們進入中心會場去了,神迷仙迷們還圍聚在場外久久不願散去。哪怕只能聞到場內彌漫出來的酒香他們也感到幸福無比。到神仙們離去的那壹天,悵然若失的情緒籠罩在送仙橋上。神迷仙迷們扯著橫幅,聲音嘶啞地呼喊著心目中神聖的名字,揮淚與神仙們依依惜別……這就是三座仙橋的傳說。
市聲喧嘩望仙橋
三座仙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望仙橋。我在橋上當然沒有望見過神仙,我只望見蕓蕓眾生和與此相伴的布衣素食。兒時見到的望仙橋為五孔石橋,橋身又長又拱,橋面石板縫隙如龜紋,雞公車轍印足有壹寸多深,推板車的車夫揮汗如雨,發出嘿呀咿呀的吼聲,馬拉車馬兒的鐵蹄與石板之間火星四濺,費了吃奶的力氣才翻過拱背過得橋去。橋上的行人幾乎沒有空手的,要麽背著竹背篼、挑著籮筐、擔著柴草;要麽扛著長長的杉桿、擡著剛打好的木櫃,埋頭望著橋面匆忙而過。望仙橋有石質護欄,很厚實,但我記不起上面是否刻得有花紋圖案了。從護欄處探頭向河下看去,河流湍急,河水清亮,船夫用竹篙竿在用力地撐著木船來來往往。
望仙橋東頭是青羊橫街上最熱鬧的壹部分。好幾家飯館齊聚橋頭,臨街的竈臺上方掛著兩排閃著油光的臘肉,鐵鍋底冒著歡快的火苗,旁邊的蒸菜籠子慷慨地將香氣灑滿街道,隔壁羊雜肉大鍋裏翻滾著乳白色的波浪,跑堂的夥計淌著汗水在不停地奔忙。兩家茶鋪門前停滿了雞公車、板車和籮筐,茶鋪裏發出像菜花田裏蜂群壹樣的嗡嗡喧鬧聲。望仙橋南頭當時是西郊最大的農副產品集市望仙場,米面麥糠、蔬菜瓜果、鋤頭扁擔、水桶竹席、雞鴨豬羊、砂鍋土碗、水煙草紙、膏藥丹丸全都聚集在裏面,平時人流如織,逢場天更是擁擠不堪。無序的人群,嘈雜的聲浪,給望仙橋平添了許多生氣。待到場散人去,那種特有的鄉土氣息還會久久地彌漫在橋上,似乎永遠不會散去。後來我觀賞到《清明上河圖》大橋那壹部分,心裏怦然壹動:其場景和我兒時見到的望仙橋何其相似乃耳!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望仙橋下遊不遠處建成百花潭大橋,從交通需求來講,望仙橋已失去作用,考慮到防洪需要,遂將望仙橋拆除了。但在10多年前,為了恢復歷史的記憶,其原址處又建起壹座水泥石拱橋,我去遊覽過兩次,覺得弧度比舊式望仙橋小了許多,且周邊遠沒有昔日的熱鬧場景了。
風光壹時迎仙橋
迎仙橋和望仙橋壹樣,曾經風光壹時。此橋在青羊正街與琴臺路的交匯處,原為拱洞平面石橋,護欄是條石砌成,不算高,偶有行人坐於上邊休息納涼。西郊河水經橋洞下奔瀉而過,立即與錦江百花潭相匯合。那時河水充沛,兩河河水互不相讓,激起浪花朵朵,形成數個大漩渦。舊時有人遇事想不通、熬不過,常在這裏來尋短見。成都人有時諷人時也愛說:迎仙橋下百花潭又沒得蓋蓋,隨便妳跳!
迎仙橋曾經風光壹時,它所在的青羊正街也壹度熱鬧非凡。青羊正街是典型的古場鎮街道,街兩邊是傳統的壹樓壹底木榫板房,遍布飯館貨店,還有榨油房、鐵匠鋪、照相館和大茶館。上世紀60年代建成壹座百花影劇院,演過兩年川戲,後來專放電影。記得影片都是市區內其他電影院先上映過的,這裏是第二輪播放,票價要低壹些,吸引了大批觀眾,影院也紅火了近20年。
上世紀80年代府南河工程帶動了沿河兩岸的徹底改造,青羊正街的舊房破屋被壹掃而光,成為壹條幽靜的街道。在路邊樹木的掩映下,與路面渾然為壹體的迎仙橋很難再被人發現,特別是妳坐在大眾或奧迪上欣賞著天路之類的神曲,更是不容易見到它了。唯壹能辨識迎仙橋的辦法,是橋頭路邊上仿造的那座散花樓。
三座仙橋中,只有送仙橋至今還為大家所熟知。原因很簡單,經改造後的送仙橋橋側建有西南地區最大的古玩藝術城。這送仙橋古玩藝術城正處於青羊宮、杜甫草堂、百花潭公園和文化公園之間,與四川省博物館也近在咫尺。在這裏古玩字畫、金石牙雕、古舊家具、烏木根雕、郵票錢幣、軍用背包、唐卡藏刀及其他收藏品都能找得到。即使在河邊或通道處的地攤上,妳也有可能淘到苦苦尋找的東西。既然有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東西吸引著人們,被神化了的三座仙橋的傳說自然會在人們的心目中慢慢消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