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龔琳原名林根,生於宋寧宗清苑3年(1198),祖籍福安,後遷居周寧馬坑楊珊村。林根高大強壯,勇猛善戰,帶領村民滅畜護民,用草藥治病救人,據說還能斬妖除魔。後卒於宋度宗獻春,在位5年(1270)。村民尊稱他為“神”,將他改為原來的白瑪塔作為紀念。明成化二年(1466),明憲宗封艮公為“林公感忠候王”,並下詔。明代鄭德八年(1514),修建龔琳宮,清建太子閣,80年代重修,保留明清建築風格。
龔琳宮的建築是“壹殿兩樓三亭”的傳統風格,中間是大雄寶殿,左右是鐘鼓二層。龔琳宮的建築擅長雕刻。宮門兩側的石柱上雕刻著兩個門神。他們高80厘米,怒目而視,寫實,手持砍刀。可惜原來的砍刀只有刀柄,我們現在看到的刀是後來裝的。頂對面的石梁上刻著聖旨牌,莊嚴肅穆。兩邊有很多鏤空的木雕畫,廟的入口兩邊也有壹排石雕。門檐兩側的壁畫以三國演義為藍本,壹幅接壹幅鋪開,簡約極致。
在龔琳宮頂部的中間,高高懸掛著“給龔琳忠誠,等待國王”的匾。在大廳的中間,有龔琳和不同表情的神的雕像,顯示了當時雕像的精湛工藝。廟裏的石柱直徑30多厘米,長10多英尺,沿廟的每塊石板都有10多英尺長。表面光滑,這表明建造這座宮殿所花費的財力是巨大的。正殿前是壹排浮雕,有人物、花卉、亭臺樓閣等。這些浮雕表面光滑,雕刻細致,刀工精湛,顯示了當時雕塑家的高超技藝。除了石雕,宮殿裏還有很多壁畫和木雕柱頭,尤其是這些柱頭,都是鏤空的,雕刻在宮殿走廊兩側齊腰高的柱子頂端。每個柱頭20厘米見方,雕刻出的神話人物、花卉等圖案精美,密密麻麻,細節如絲相連,中間鏤空,是木雕的精品。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龔琳宮也未能幸免。宮中石雕人物被砸,木雕柱頭被鋸,牌匾被摘。場面慘不忍睹。經過多次修繕,逐漸恢復原貌,被定為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宮殿周圍建有“福”和“壽”兩個亭子,魚塘和假山,為古老的龔琳宮增添了現代氣息。
長期以來,龔琳的神異事跡在周寧及其周邊地區廣為傳頌,與近水樓臺的古田陳景谷齊名,具有良好的民間信仰基礎。平時香客來這裏打香的絡繹不絕,尤其是每年年底和正月期間,附近福安、交城、古田等地的人自發來此朝拜,成為壹道獨特的風景。
周寧縣馬坑鄉楊珊村建於明鄭德八年(1513)。獨檐歇山頂,寬深三間,開間為吊梁木架。寺前太子閣,建於嘉慶十年(1809),歇息於山頂,三重檐。兩廂有走廊與鐘鼓樓相連。寺廟裏的彩畫和石雕非常漂亮。保存多通明清時期的寺廟碑刻和石碑。2005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周寧縣石城鎮安後村有4座祠堂建築,其中龔琳宮建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史稱“靈祠楊珊”。永慶寺建於清末,1987年翻修。聖母院建於清朝中期,2004年重建。1982重建的林氏宗祠以其大跨度鋼梁劇場結構在宗祠建築中獨樹壹幟。2004年,全村人自覺捐款38萬余元,對林氏宗祠進行了修繕。周圍的路都用水泥硬化了,大廳裏青瓦紅墻,亮堂堂的。煥然壹新,又請書法名人作詩,從而立下了安侯十景碑。他的照片被縣政協首先由詩社編輯的《周寧山水詩選》壹書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