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喜歡在秋天從沙礫堆裏撿石頭,因為那時的河水柔軟而安靜,岸上的人很少,周圍的景色也很清晰。
有壹次,為了買壹塊稀有的水晶石,林清玄和朋友連夜趕到花蓮廖燕的海邊,壹位居民把他僅剩的10公斤水晶石全部賣給了他。
林清玄不僅在鄉村河邊撿石頭,在國外旅遊時遇到壹條河總會撿壹些石頭做紀念。有壹年,他在尼羅河裏撿了壹袋石頭,放在箱子前面。
石頭撿起來後,林清玄很少做其他處理,除了壹次。他在墾丁海岸撿了幾塊巨大的珊瑚礁石,看到它們是白色的,但布滿了灰色的灰塵,於是他用漂白劑浸泡了三天三夜,使它們變得和在海底看到的壹樣白。
在林清玄的書桌上,書架上,甚至地板上,到處都是從河裏撿來的幾千塊石頭。但就連他自己也不能確定為什麽愛在河裏撿石頭。他推測壹定有什麽原因沒有被探究。
但是,通過閱讀林清玄的散文《河的感覺》,我們可以理解他對河石的特殊感情。文章寫道:“並不是純粹為了美感,因為我喜歡的壹些石頭經不起任何美麗的分析,但當我在河裏看到它時,它似乎漂浮在河上,與其他石頭不同。就像走在人群中,突然看到壹雙似曾相識的眼睛...我不像普通的撿石頭的人。他們只對石頭上出現的圖像感興趣。例如,石頭上碰巧有壹朵菊花、壹只老鼠或壹條蛇。我的石頭沒有圖像。它們只是記錄了對壹條河的壹些感受,以及我遇見這條河的那壹刻。但偶爾我的石頭會有壹些紋理,像雲,花和水。只是機緣巧合,讓我覺得石頭在某個層面上很軟。這種剛柔並濟的感覺讓我堅信,在最堅強的人的內心,我們壹定能看到壹些柔軟的質地,其中蘊含著感性和想象或者夢想之類的東西。”正是因為他有壹顆柔軟的心,林清玄和何石“然而我感受到了神聖獨角獸和諧的心跳”才能相互“得到訊息”。
林清玄也說:“河岸上的鵝卵石真的有壹種說不出的美。它們在河裏擦洗了很久,較弱的石頭變成了泥水,順流而下,而堅硬的則徹底洗去了表面的雜質,感覺就像河裏的寶石。經過別出心裁磨出來的鵝卵石,會像珍珠壹樣顯現出深層結構中的紋理。”時間不就是壹條河嗎?意誌薄弱的人受不了河水的沖刷,被河水沖走。而真正的強者,則更幹凈,更鈍更頑強。正如郭沫若在《滿江紅》中所說:“滄海過江,方顯英雄本色;大浪淘沙,方見壯誌豪情。”
人如河石,河石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