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柳州城的文物古跡分布

柳州城的文物古跡分布

施州建治源於後周。前代在這壹地區也曾設官建治,但僅是置於治所,在四川巫山、湖南沅陵、湖北荊州等“郡”轄下的“縣”級行政單位。自後周起,始在當地設“州”級單位,下轄“郡”、“縣”,並為後代因襲。施州的設置,使該地逐漸成為湘鄂川黔邊境地區重鎮。清《太平禦覽》載:“北周建德二年,酋長向鄒四人相率內附,置施州。”“北周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另據《恩施縣誌》載:“東晉末,恒元子誕竄蠻中,自稱施王,築城監施水,號施王,子孫襲王,至後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施王屯”又名蠻王寨,位於恩施城西2公裏瓦店子,坐落於山間坪壩之中,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臨施水有壹出口。山如刀削,兩相傾斜,形如開然城墻。本世紀60年代以來,出土了大量瓷片、陶片和鐵器。隋唐五代各朝建治名稱更叠無常,宋設施州並創建土城,元仍其舊,明設施州衛,清設施南府,歷經1000余年,逐漸形成了以恩施作為鄂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宋淳祐三年五月(公元1243年)庚子,詔施州築土城及關隘60余所,地址即今象牙山及瑞獅巖,因山為之。南宋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郡守謝昌元移州治於柳州城。《恩施縣誌》載:“謝昌元開慶元年四月乙酉知施州,自備緡錢百萬,米麥千石,築郡城有功,詔轉壹官。”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遷因原址。相傳在遷州址時,有人曾將恩施城、大龍潭、柳州城的土各壹升,進行稱重比較,結果恩施城的土最重,加之臨清江,故決定遷回現址。

柳州城內遺址保存較多。城內眾多。城內眾多山峰、山巖、溝槽名稱,尚有舊施州城之格局。如:北門溝、南門槽、將軍巖、玄武峰、朱雀峰。有許多山巖,當地民稱雅名。如“獅搶寶”、“龍戲珠”、“崖勒馬”、“鳳朝陽”、“鹿含花”、“雞冠巖”、“老鷹巖”等。現南面建築的城墻、飲馬池、雲臺觀、寶塔,山頂的校場壩和點將臺,東面的城門舊址尚可辨識。東北有縣崖絕壁自成城墻,西南人工砌成的城墻保存較多,城墻垛保存仍有。點將臺有壹似圓形壘砌的臺基,臺上有大量素面筒瓦。校楊壩尚有鐵柱壹根,相傳是當年演武廳旁的縻馬樁。城內原建有寺廟兩座。雲臺觀為五進七殿,供大小佛像60余尊,殿前有六角亭、戲樓、看臺等,有柱聯“白雲瑞雪兆州地,玉竹蒼松滿舊城”。雲臺觀大約在1956年左右才予拆除。今恩施市二中退休教師王壽襄老家即在柳州城天池嶺,在他孩提時代,曾跟其善大叔(廟裏和尚)去過雲臺觀。去的那天,正值中秋,天晴,見有大約300余香客坐在石桌旁看“人大戲”——《漢宮秋》。雲臺觀後有壹壁巖叫打兒巖,巖下有壹古槽,求子的人在廟裏燒香許願後,再到廟後撿石塊拋向石槽,若打中了便認為許願靈驗,即可生子。打中幾次石塊,便認為可得幾子。尼姑廟建在天池嶺(又名天竺山),為四合院式廟堂。西樓是尼姑室,東殿供佛像20余尊,西廂是香客憩息之所。原廟旁鑼石和鼓石之間,立有清宣統年間《重修尼姑廟記》石碑壹塊,廟毀後多年不見。1985年,王壽襄在壹農戶墻基上尋得。碑文***300余字,形容了天池山、柳州城等處山巒起伏錯落、山泉清純的勝景,記載了先年李氏於此修建尼姑祠樂善好施及清宣統年間當地百姓捐資重建尼姑廟經過等。尼姑廟於1948年才拆除。

在南門口城門處,有“漸入佳景”石刻4字。南門關外,摩巖題刻壹處,碑文為:“宋鹹淳丙寅季冬(即公元1266年),郡守張朝寶平削險巉,拓砌此路,以便行役。”說明了當年建州城之狀況。《恩施縣誌》載:“張寶臣,鹹淳初知施州,開拓險徑,人皆便之。”張寶臣即張朝寶,寶臣壹或為字,壹或為號。位於州城村二臺坪的西瓜碑,是以高4米、寬3.5米、厚3米的自然砂巖削面鐫刻而成的。刻銘框高1.49米,寬1.85米。全文如下:

郡守秦將軍到此栽養萬桑諸果園開修蓮花池創立接客亭及種西瓜西瓜有四種內壹種雲頭蟬兒瓜壹種團西瓜壹種細子兒名曰禦西瓜此三種在淮南種食八十余年矣又壹種回回瓜其身長大自庚子嘉熙北遊帶過種來外甜瓜梢瓜有數種鹹淳五年在此試種種出多產滿郡皆與支逸其味甚加種亦遍及鄉村谷刻石於此不可不知也其瓜於二月盡則以種須是三五次垵種恐雨不調鹹淳庚午孟春朐山秦

□伯玉謹記

地處地鄂西地區的恩施自治州,在今天來講,西瓜種植僅為小部分地區,而史誌中更少見記敘。清代湘鄂川黔邊等縣撰修的地方誌中均無有西瓜壹名的記載,僅有民國7年(公元1918年)卷永禧所著《施州考古錄》,曾記錄了這壹塊有關西瓜種植史的碑文資料。解放後,恩施州、市文博工作者對西瓜碑進行了數次調查,發現該碑刻保存完好。它不僅對鄂西南山區瓜果種植史研究有重要意義,而且是鄂西南、湖北省乃至全國都屬罕見的並且最早的、完整的西瓜碑刻,明確記載了西瓜種類、種植方法、引種路線等情況。1988年,恩施自治州博物館館長鄧輝所撰《鄂西南西瓜種植史小考》壹文在《農業考古》上發表後,1990年《今日中國》將該文以日文譯介到國外;1997年,《人民日報》海外版、《法制日報》、《科技日報》、《文匯報》、《中國文物報》、《湖北日報》等數十家報刊又都相繼刊載、轉載恩施市委宣傳部全平的《恩施南宋西瓜碑》壹文,再度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及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關註。

碑文所提秦將軍,應為1270年左右知施州。城內原建有將軍基墓。於今50年代修東風水庫時廢。據鹹豐《覃氏族譜》稱:原世居恩施椅子山,元時遷鹹豐。椅子山秦將軍墓是其族祖宗。覃與秦為同音借用。

位於距七裏鎮1公裏處通天洞內的石刻,與恩施州公安局汽車駕駛培訓學校和七裏鄉中心小學毗鄰。通天洞系壹天然石灰巖大溶洞,坐東朝西,洞體形似張開的蛤蟆口。洞門呈半圓形,高約30米,寬約40米,因洞內正中頂部有壹直徑約2米的竅孔直通山頂,可見雲天,故名通天洞。《恩施縣誌》載:“通天洞在城東10裏,其洞寬敞,上有石竅通天,內有田、有溺愛、有古碑。元、明時人多題詠,即木杪仙人洞。”明代詩人沈慶有詩詠:“勝日尋芳跡,山中洞府寬。碧桃千樹古,流水壹溪寒。火伏丹應結,雲凝龍沿蟠。登天知有路,即此跨青鸞。”詩人劉子歷亦作詩雲:“壹竅中通小天,旁開門戶揖群仙。金丹合就懸鐘乳,玉粒收成廢石田。殘榻欲醒盧氏夢,斷碑猶記至元年。遊來似作尋遊客,洞中桃花莫浪傳。”通天洞造型獨特,猶如人工雕鑿壹般。洞底部有兩子洞,可供出入,洞左側有清泉湧出,涓涓泉水長年不幹。每當正午太陽當頂時,陽光穿過山洞竅孔,形成壹束大光柱,直射洞內田中,十分壯觀。原洞內有宋代以來碑刻詩文眾多,惜已廢。今僅存記載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郡太守王次疇侍親遊覽該洞盛景的碑刻壹塊。清代詩人彭人檀《題木杪仙人洞》詩亦提及此事:“木杪仙人洞,出城東七裏余。宋寶祐元年,清江郡守王公次疇侍其親,挈僚佐壹遊,稱‘洞府窈深奇怪,不類人間世’。”現碑刻長80厘米,寬60厘米,碑文***89字:

寶祐元年歲在癸醜郡太守潼川王次疇侍親遊木杪仙人洞約貳車開封趙興端郡從事重慶焦震雷清江令忠南青陽龍孫法曹橡眉山蔡昌文偕行洞府窈深奇怪不類人間世親年八十步履如飛觀者矚目莫春十有二日

在西瓜碑所處的二臺坪,尚存現代文物州城養豬場遺跡,保存有養豬用大池塘壹座,占地面積約400平方米。尤為珍貴的是豬場石大門保存較好,拱形門額上雕刻“農業學大寨”5字。兩旁石門柱上雕刻“以糧為綱,全面發展”、“自力更生、艱苦奮鬥,1975年4月8日”。石門旁刻方形石碑壹塊,文為“毛主席語錄:養豬業要有壹個大的發展。”

柳州城附近,還有寨溝魏晉南北朝崖墓、陽鵲壩清代黃氏墓群、活龍溪洪憲元年墓等重要文物點。根據《恩施縣誌》關於“清江縣在衛城東十裏”和“馬公泉”等記載,沮江縣舊址也應在通天洞壹帶。

  • 上一篇:杭州中山路美食指南杭州中山北路美食街
  • 下一篇:夢到別人送古董字畫的寓意解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