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桂林、越南、老撾壹條旅遊線路請建議

桂林、越南、老撾壹條旅遊線路請建議

雲南簡介

雲南簡稱“雲”或“滇”,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南部。總面積39.4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面積的4.1%。東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毗鄰,北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隅與西藏自治區相連,西部與緬甸唇齒相依,南部和東南部分別與老撾,越南接壤,***有陸地邊境線4060公裏。

自然狀況

海 拔

雲南省地勢北高南低,海拔相差大。南面海拔壹般在1500-2200米,北面在3000-4000米之間,全省最高點-梅裏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東部為雲貴高原,地形漸趨平緩,壹般海拔76.4米。

自然資源

雲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藥材之鄉“的美譽。 植物:雲南是全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不僅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溫帶植物種類,而且還有許多古老的,衍生的,特有的以及從國外引種的植物,在全國近3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就有1.8萬種,占全國總數的壹半還多。

礦 產

目前已發現可用礦產150余種,占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93%,其中保儲量的潛在價值可達3萬億元,其中燃料礦產約占40%,金屬礦產占7.3%,非金屬礦產約占52.7%。已探明儲量礦的礦種有86種,礦產地2,700處,在保有儲量礦產中,有13%的礦種居全國前列,有2/3的礦種在長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占重要位置。其中居全國第壹的礦種有鋅,鉛,錫,鎘,銦,鉈,藍石棉。

水資源

雲南省雨量充沛,河流湖泊眾多,每年流量2,000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的3倍。 過境水量1,600億立方米,兩項合計人均擁有1萬多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擁有量的4倍,豐富的水資源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並且成為最大的能源優勢。

旅遊資源

雲南擁有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宜人的氣候,詩畫般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風民情,構成壹幅美麗而動人的畫卷。

人 口 和 民 族

人口統計

1998年底,全省總人口為4144萬人。

人口增長率

1998年底,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10‰。

平均壽命

1995年,全省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男性為65.1歲,女性為67.7歲。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25個。雲南總人口4144萬,少數民族占38.07%,彜族,白族,哈尼族,壯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諾族,蒙古族,獨龍族,滿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個民族的人口都超過8000人。 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是多樣的:壹些民族既有壹定的聚居區,又雜散居於其他民族中;壹些民族則高度集中於壹個地、州甚至壹個縣、壹個鄉中;有的民族則雜散居於城鎮及交通沿線,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則散居於城鎮。人口在5000人以上,並有壹定聚居區的25個民族,具有平面分布以邊疆河谷的有回、滿、白、納西、蒙古、壯、傣、阿昌、布依、水等10個民族,人口約450萬;主要聚居於半山區的有哈尼、瑤、拉祜、佤、景頗、布朗、德昂、基諾等8個民族和部分彜族,人口約500萬;主要居住在高山區的有苗、僳僳、藏、普米、怒、獨龍等6個民族和部分彜族,人口約400萬。全省沒有壹個單壹民族的縣、回族、彜族在全省絕大多數縣都有分布。

文化程度

1998年,全省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41.98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10.87萬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830.4萬人,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24.85萬人,全省15歲及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為825.35萬人。

交 通

鐵 路

南(寧)昆(明)鐵路全長886公裏,是連結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的出海通道,在雲南境內線路長度306公裏,為國家壹級幹線,壹次建成電氣化。廣(通)大(理)鐵路,全長213公裏,為國家二級幹線。昆陽至玉溪南的昆玉鐵路,全長56.3公裏,是玉溪地區自籌資金修建的雲南省地方鐵路。

公 路

國家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958公裏,三級公路7571公裏,四級公路52248公裏。雲南省公路已基本形成以昆明市為中心(樞紐),輻射全省,邊接四川、貴州、廣西、西藏和周邊國家緬甸、老撾、越南和泰國公路的公路交通網。

水 路

1995年,全省內河航運建設總投入1.71億元,新增粗通輪駁船航道807公裏,修建年吞吐量30-40萬噸的碼頭2座,10萬噸吞吐量的碼頭4座,已形成貨運200萬噸、客運200萬人次的綜合運輸能力。

航 空

飛往省外的有昆明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海口、汕頭、重慶、沈陽、哈爾濱、武漢、西安、蘭州、杭州、廈門、南寧、深圳、貴陽、長沙、桂林等19條國內航線;飛往省內的有昆明至景洪、芒市、思茅3條航線;通往國外及地區的有至曼谷、仰光、萬象、香港4條航線。 昆明巫家壩機場屬國家壹級機場。西雙版納、芒市、思茅機場屬國家二級機場。

雲南,古人用“彩雲南現”來遙指這片神秘的雲嶺高原。“壹山不同族,十裏不同天”,在這塊紅土高原上,生息繁衍著 26個自強不息的民族,由於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呈現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

雲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是壹個活的歷史博物館。每壹個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戀、喪葬、生育、節典、禮儀、語言、文字、圖騰、宗教、禁忌、審美,莫不結撰為個性鮮明的文化鏈;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貝頁文化、彜族的貝瑪文化……潑水節、火把節、刀桿節、插花節……神話、史詩、歌舞、繪畫、戲曲、古樂……莫不獨具特色,深邃而幽遠。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國有56個民族,雲南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聚居著25個民族,這些民族分別是:彜、白、哈尼、壯、傣、苗、僳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諾、水、蒙古、布朗、獨龍、滿。全省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近1/3。早在氏族社會時期,雲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雲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時期總稱為“西南夷”。後經歷代的不斷遷徙 、分化、演變、融合,到了明、清各族的分布和特點才趨於穩定。彜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北、滇中和滇北廣大地區;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周圍及鄰近地區;壯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滇東和滇東南地區;僳僳、怒、獨龍、哈尼、傣、拉祜、佤、景頗、布朗、納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廣大地區。另外,各民族民住的立體分布也較明顯。白、壯、回、納西等族多居於平壩;傣、阿昌居於低熱河谷;彜、哈尼、拉祜、佤 、景頗、布朗、瑤、德昂多居於半山區;苗族多居於高寒山區;藏和普米居於滇西北高原;僳僳、怒和獨龍族則分布在怒江、獨龍江兩側的山區。

美麗,富饒的雲南,是祖國西南邊疆的壹塊寶地,它

土地遼闊,山川壯麗,資源豐富.它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

之壹,具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雲南,意為"雲嶺

之南",又稱"滇",其燦爛的文化,眾多的名勝古跡,

風情各異的各種民族,千差萬別的立體氣候,舉世文明的

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地下寶藏,豐富的物產和通往印度,

東南亞各國的區位優勢,賦予了它富饒而神秘的魅力.除

了眾所周知的被譽為"動物王國,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

國"之外,雲南還有"香料之鄉","天然花園","藥

物寶庫"之稱.

雲南民族

早在氏族社會時期,雲南就生活著"羌,濮,越"三大族群,他們是雲南最早的先民,秦漢暑期總稱為"西南夷".後經歷代的不斷遷徒,分化,演變,融合,到了明,清兩代,各族的分布和特點才趨於穩定.現在,雲南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要居著25個民族:

_

雲南第壹怪,雞蛋用草串著買.

雞蛋如此包裝不易破碎,而且恰似壹件奇特的藝術品.

雲南第二怪,粑粑餅子叫餌塊.

搗壹搗再烤壹烤,抹點醬還特別香,這種攜帶方便可口的食品叫"餌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雲南十八怪

雲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盤菜.

森林裏草溝中,枝葉茂盛,養育出的蚊蟲個頭非同壹般.

雲南第四怪,石頭長到雲天外.

石林風光天下絕景,鬼斧神工令人不可思儀.

雲南十八怪

儀.

雲南第五怪,摘下草帽當鍋蓋.

用草編織而成的帽子當鍋蓋不僅捂得嚴,而且還能給食物壹種清香.

雲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長年溫度不變的氣候造就了人們衣著的多姿多彩.

雲南十八怪

.

雲南第七怪,種田能手多老太.

險峻的高原造就了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其中婦女尤為能幹.

雲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煙袋.

這玩藝頗具科學性,既保持了旱煙的醇香,又用水過濾了其它雜質,而且聲音很好聽,"咕咚,咕咚".

雲南十八怪

雲南第九怪,袖珍小馬有能耐.

這裏土生土長的牲口個頭小,但是能馱能爬山,本事非凡.

雲南第十怪,螞蚱能做下酒菜.

把螞蚱做成美味,炸得焦黃,張嘴壹咬:"哢嚓——".

雲南十八怪

雲南十壹怪,四季都出好瓜菜.

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幾乎任何時候都能出產任何蔬菜.

雲南十二怪,好煙見抽不見賣. 雲南人為自己出產的第壹流卷煙感到自豪,卻也為在自己家門口買不到而感到困惑.

雲南十八怪

雲南十三怪,茅草暢銷海內外.

山裏的東西樣樣都是寶,改革開放使它們獲得了新生.

雲南十四怪,火車沒有汽車快.

山高路險,常常使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有勁使不上.

雲南十八怪

雲南十五怪,娃娃出門男人帶.

這裏的漢子愛妻愛兒成為風尚,"模範丈夫優秀爹"在街頭比比皆是.

雲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賽.

近年開發出來的溶洞壹個比壹個大,壹個比壹個美.

雲南十八怪

雲南十七怪,過橋米線人人愛.

滾燙的雞湯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漿做成的構成了雲南最有名的風味:壹種"線","過橋米線".

雲南十八怪,鮮花四季開不敗.

呵,美麗的雲南,祖國的邊疆,永遠盛開的鮮花迎接著更燦爛的明天!

雲南最後凈土在劫難逃

《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說,雲南省香格裏拉縣的下給溫泉,是近代熱泉形成的典型的地質景觀,極具觀賞性和科考價值,景區內的噴氣(熱氣)孔尤為罕見。但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在不了解噴氣孔的地質構造及規律的情況下,開發者企圖將噴氣孔變為“桑拿浴”場所,結果嚴重破壞了稀有旅遊地質景觀。該縣的另壹處地下泉———天生橋“彩泉”,因被“現代化”裝飾而失去了“彩泉”再現的自然條件。對此有環境專家不無憂慮地說,現在,我們擁有的最後的凈土,正在被打造成壹個個旅遊休閑精品,所有的不同於主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都要服務於旅遊的需求。不知道我們的自然,在饑渴的開發商手中將會給後代留下什麽?客氣壹點說壹句,各種各樣的開發商,既是建設者,也是破壞者,但是他們並不能也不可能獨吞全部利潤,無論是破壞的利潤還是建設的利潤。

原產於中美洲的紫莖澤蘭於20世紀80年代入侵我國雲南,並迅速向北蔓延,侵入農業植被,占領草場和采伐跡地……

“生物入侵”引發生態危機,它敦促人們更深入地解析莫測的大自然。

滿眼綠色有時並不壹定是好事。

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畜牧局的工程師何萍說起漫山遍野的紫莖澤蘭,真是又憤怒又無奈。這種草給當地畜牧業和生態環境釀成的綠色災難,甚至比洪澇旱災更可怕。

11年前涼山州首次發現紫莖澤蘭。何萍回憶:“壹夜之間,這種有毒的野草忽然冒了出來,順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公路,在山坡上、屋頂上、水溝旁、草場邊、農田裏……現在它們已經無所不在了。”

面對這個來自遙遠的東南亞,經雲南進入四川涼山地區的陌生野草,開始人們並沒理會,它厚厚絨絨的綠葉,開著像蒲公英壹樣的小花,長得飛快。綠色嘛,多壹種植物豈不更好?可是人們沒想到,就是這個動聽的名字給當地人帶來了多大麻煩。由於壹開始忽略了它的入侵,沒過幾年,它已漫山遍野,猶如萬馬千軍掃蕩了全州十幾個縣的山林和草場,它所到之處,原有植物均被“排擠出局”,牛羊喜吃的草類均告消失,只有紫莖澤蘭惟我獨尊。當人們發現羊吃了這種草很快掉毛、生病,母羊不孕,並接二連三死去的時候,想要根除,卻為時已晚。

那時,雲南省也已經意識到紫莖澤蘭的危害,每年拿出80多萬元消滅紫莖澤蘭,但無奈它瘋狂生長,束手無策。

紫莖澤蘭(當地人斥之為臭草)搞得涼山州1996年壹年就減產6萬多頭羊,畜牧業損失2100多萬元。鹽源縣自發現紫莖澤蘭後的5年死掉15213頭羊。還處於極度貧困中的彜族鄉親們不甘心自己的牛羊就這樣束手就擒,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出來拔草,然後扔到公路上曬死。可是拔草的人都頭疼頭暈,有的還被毒倒了。但是人們仍不願意用農藥,因為那樣或許能殺死毒草,卻會傷及牛羊。

為了拿出根除方案,四川省草原總站和涼山州畜牧局的專家到雲南考察,搜集了3萬多字的資料,又調查了州內紫莖澤蘭蔓延較快的120個鄉被侵占的43萬畝草場。分析發現,紫莖澤蘭隨風飄揚的冠毛帶著草籽沿鐵路、公路、江河進入涼山境內。人們的鞋底、衣服、車輪以及河水中都可能帶著紫莖澤蘭的草籽。這種草籽千粒總重不到0.45克,肉眼幾乎看不到它。壹叢紫莖澤蘭就含有70萬粒成熟的種子。它還能進行無性繁殖。它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無論在幹旱貧瘠的荒坡隙地、墻頭、巖坎,在石縫裏也能生長。何萍說,壹片草場壹旦有了紫莖澤蘭,陽光、水分、肥料就都是它的了,什麽草也爭不過它。它進入香蕉林,香蕉樹都矮了1米,進入花椒林、桑樹林,花椒和蠶繭當年就減產8%。

不到10年,這個外來物種就覆蓋了涼山州15個縣,僅剩兩個海拔2500米以上的縣沒有受害。

1997年,州政府為消除紫莖澤蘭專門發文件,動員全州幹部群眾“打壹場人民戰爭”。全州到處書寫標語,散發材料,鄉村廣播和州電視臺,機關和學校到處都在講紫莖澤蘭的危害,各縣提交防除計劃,每年冬春紫莖澤蘭開花前全州機關幹部和群眾齊上陣,挖除燒毀。人們想出各種除草方案:以人工植被替代;建立隔離帶防其擴散;從西藏引入吃澤蘭的食蠅;在災區栽速生案樹抑制毒草生長;尋找其可利用的價值,促其消滅。但幾年過去,除草成果幾乎看不到。反倒是拔它的人頭暈,用它墊圈,牛的腳發炎潰爛,用它漚肥,土壤慢性中毒。最糟的是這種草越拔長得越快。

現在紫莖澤蘭還在以每年30公裏的速度向北挺進。

涼山州“西部大開發”規劃中確定了自己“綠色肉羊基地”的目標,而今卻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生態災難。

“我們最終會拿出攻克辦法的,”畜牧專家們仍有信心。但目前缺少研究經費使治草工作停滯不前。

中國科學院的專家說,紫莖澤蘭是最典型的外來物種入侵引發嚴重生態危機的例子。對於這些有害生物,如果早有防範知識和意識,在其剛剛露頭時就清除,不會如此艱難。目前,同類問題在我國各地都有,在退耕還林還草、退田還湖、恢復植被中更需普及相關知識,預防在先,選擇適合本地環境的本地植物和魚類,避免單壹物種種植和養殖,才能有效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 /browse/92

  • 上一篇:李超秦艷雪什麽小說主角名字好聽
  • 下一篇:夢見沒穿過的胸罩和內衣的預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