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打擊樂器有鈸、梆子、鐃、碰鈴、木魚、鼓、手鼓、雲鑼、響板、鑼。
1、鈸:俗稱鑔,打擊樂器。銅制,圓形,中間隆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兩片相擊發聲。形制大小不壹,常用於吹打樂及戲曲、歌舞伴奏。古稱“銅鈸”、“銅盤”。
2、梆子:又名梆板,中國打擊樂器。梆子由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長25厘米的壹根為圓柱形,直徑4厘米,另壹根短而粗的為長方形,長20、寬5-6、厚4厘米。
3、鐃:古代敲擊樂器。用青銅鑄成,形似鈴而大,口向上,上大下小,體扁而口緣向下彎曲,底平,下有中空短柄,可裝木把。使用時以手執柄,用槌敲擊。壹般以大、中、小三件為壹組,亦有五件為壹組者。
4、碰鈴:碰奏體鳴樂器。廣泛用於中國歌舞、戲曲音樂伴奏及民間器樂合奏中的打擊樂器。它的形狀如鈴,銅制,壹付兩個,用繩穿連,互相撞而發音,無固定音高。常用於器樂合奏及戲曲伴奏中,為節奏樂器。
5、木魚:木魚是佛殿裏的法器,是壹種木制品,剖木為魚形,中鑿空洞,敲之發出聲音。木魚有兩種:壹種為圓形,刻有魚鱗,另壹種是長條形的。壹般來說,圓形木魚的規格多種多樣,而長條形的木魚大多在壹米左右。
6、鼓:是壹種打擊樂器,在堅固的且壹般為圓筒形的鼓身的壹面或雙面蒙上壹塊拉緊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鼓在非洲的傳統音樂以及在現代音樂中是壹種比較重要的樂器,有的樂隊完全由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組成。
7、手鼓:是布依族、漢族棰擊膜鳴樂器。布依族稱手鼓。流行於貴州省及全國各地,專用於中國北方說唱音樂“大鼓書”等各種鼓書伴奏。是鼓中形制較小者。鼓身呈扁圓形產,鼓框用硬質木料制作,兩面蒙以牛皮。鼓身四周刷朱漆。
8、雲鑼:出現於唐代,元代開始大為流行,是漢、藏、蒙古、滿、納西、白、彜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古名雲轍,又名雲_,民間又稱九音鑼。藏族稱叮咚、叮當。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的樂器。常用於民間音樂、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
9、響板:碰奏體鳴樂器。流傳西班牙民間的打擊樂器。它是由壹對手掌大小、貝殼形狀的扁木片構成。兩個木片上都拴有細繩,可套在拇指上。演奏時將兩片響板像貝殼壹樣相對著掛在拇指上,用其他四個手指輪流彈擊其中壹片響板,使之叩擊在另壹片上發聲。
10、鑼:身為壹個圓形弧面,多用銅制結構,其四周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壹木棰。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右手拿棰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通常,鑼聲用於表現出壹種緊張的氣氛和不祥的預兆,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效果。
打擊樂器的簡介
打擊樂器是壹種以打、搖動、摩擦、刮等方式產生效果的樂器,打擊樂器可能是最古老的樂器,有些打擊樂器不僅僅能產生節奏,還能作出旋律與合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