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著名作家魯迅寫的《阿q正傳》,我發現魯迅寫的阿q是壹個在傳統社會中墮落的中國人的典型。就像魯迅說的,阿q的形象在他腦海裏已經很多年了,只是碰巧有機會發表出來而已。魯迅為什麽要寫這篇文章?我覺得魯迅只是想發泄他對人性弱點的看法!所以魯迅把中國人的病態社會和人性的善與醜寫得有點諷刺。從這篇文章中,我感觸最深的應該是阿q踐踏人權,以及他認為自己永遠最會勝利的“精神勝利法”。這個特點從文章中的制勝策略和制勝策略可以看得很清楚。這確實是個餿主意,所以我想從這幾個方向來討論。精神勝利法的思想是阿q在遭受各種挫折後發明的。說得好聽點,是精神上的勝利。其實根本就是鴕鳥的心態。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只是鉆到地下,並不會真正解決問題。它只能掉頭就跑。當今社會如果有人想靠精神勝利法生存,我想應該很難吧!因為壹個老板想用這樣的員工是不可能的,更別說再工作或者學習的時候還有這種心態。我覺得有這種心態的人以後應該會很慘,甚至在同齡人中可能都站不住腳。在文章中,為了減少外力給予的壓迫和羞辱,阿q只能通過自我麻痹和自我欺騙來逃避現實。正因為如此,阿q用自負來安慰自己,所以越陷越深,這讓阿q活在了自己的世界裏。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缺乏自信的弱者的壹種人生哲學。他們明明處於劣勢,卻因為各種外在的損失,只能用精神勝利的方法來獲得精神上的安慰,但這只是壹種自我麻醉的方法,並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是壹種自我放棄的表現。我打算從人權的角度來討論壹下。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很低,他很窮,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謀生。他在文章中寫道,“做短工就割麥子,剁稻子就撐船。”但阿q連基本的生存權都沒有,沒有自己的土地,連住的房子都沒有,只好呆很多年。以及村裏人的調侃和侮辱,這種現象讓我感到很無奈。現在的社會好像也有類似的現象。好像社會上有錢人就是老大,沒錢人只能當有錢人底下的玩具玩。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經濟不景氣,但是學費稅壹直在漲。不知道背後有沒有財團或者政府高官。總覺得普通人的壓力越來越重,壹點人權意識都沒有!政府應該註意這些問題,不要再讓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最後,我寫了最後壹段。雖然可能都是我個人的看法,但這些都是我看完這本書後深刻體會到的壹些問題。雖然魯迅筆下的中國人被諷刺為壹文不值,但魯迅想告訴大家的應該是,不要固步自封,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要對別人太自私,否則妳永遠不會進步。
2《項鏈》莫泊桑
看過項鏈的人大多會直接把矛頭指向這位千嬌百媚出身貧寒的女人的愚蠢,然後理性而正直地指出小資產階級的各種人性弱點,如貪圖享樂、虛榮等。
似乎這已經成為了經典的反面教材。我真的為瑪蒂爾德感到難過和難過!
我不是想為瑪蒂爾德辯護。畢竟她悲劇的命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天生愛美,過分註重外在的虛榮,不聽話,幻想而生的。但無論如何,我對她的感情是同情多於鄙視,這不完全是她的錯。
原來人的習慣性動作就是盯著別人的錯誤和愚蠢。
誰也無法強行壓制壹個人對美貌、財富、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瑪蒂爾德也是如此。她美麗動人。她本不應該是這個城市的公民,卻被命運的捉弄,生在了壹個小職員的家裏。在夢見壹個有錢的兒子愛她,娶她的夢想破滅後,她嫁給了壹個同樣地位的小職員,和其他中產階級女性壹樣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但事實上,瑪蒂爾德成為盧瓦爾夫人後,她的人生軌跡依然按照人生的邏輯自然向前延伸。
這就是她婚後生活:不滿意的房子,“美味的肉湯”和壹個“為她做瑣碎家務”的小女仆;還有壹萬八千法郎的遺產...所以,這個不需要任何工作的年輕女人,依然優雅,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維持自己的美麗容顏,“粉手指”和“瘋狂的夢”。
命運給她安排了這種安逸的生活,但她並不滿足,對它不屑壹顧,鄙視它是“窮”和“窮”。
似乎她得到了她應得的。理由如此充分,壹個對滿足壹無所知的人,活該被命運折磨和考驗。
所以,命運真的給她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接到邀請後,她借走了金剛鉆鑲嵌的“珍貴”項鏈,那條項鏈讓她“興奮得發抖”、“欣喜若狂”,穿上漂亮的衣服去參加舞會。她的美麗,優雅和迷人的魅力讓那些自認為極其高貴的女士和先生們黯然失色。所有的男嘉賓”都盯著她,問名字,要介紹,還有部裏機要部門的工作人員(白領!我想和她跳舞,部長也關註她。”這是我多年來壹直在思考的問題。有什麽比被上流社會的男人青睞,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呢?至於那位小姐羨慕的眼神,她就更激動了!虛榮心極度滿足的直接結果,必然會產生更強烈的尋找機會再次施展才華的欲望。無論如何,她不可能再回到單調、孤獨、貧困的“盧瓦爾夫人”生活中去了。晚會的成功意味著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了,而且從來沒有關上。
當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時,濃濃的黑煙冒了出來。從此命運給了她180度的大轉彎。此時的她“突然表現出英雄氣概,下定決心”迎接十年艱苦生活的嚴峻考驗!令人欽佩。她的“粉紅手指”拿起了所有的粗活和苦活。十年後,她從壹個貧窮的家庭變成了壹個堅強、堅韌、耐苦的女人。“頭發亂蓬蓬的,裙子穿歪了,露出壹雙紅紅的手,大聲說話,用大盆洗地。”壹夜的輝煌帶來了十年的艱辛,這對瑪蒂爾德來說也許是值得的,因為那是她壹生值得銘記的人生高潮,是她自身價值的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體現,是她慘淡的人生經歷留下的閃光點。
命運有時會捉弄人,給人巨大的快樂,也給人巨大的悲傷。
如果她沒有那美麗的外表,沒有接受過貴族教育,沒有良好的修養和迷人的氣質,最重要的是,如果她沒有深入了解上層貴族社會的生活狀況,“寬敞的客廳,東方的窗簾,古色古香的壁櫥,珍奇的古董,粉紅的鱸魚和松雞翅膀...還可以帶著迷人的微笑在安靜的大廳裏和最願意結識的男人聊天。”如果上天沒有給她這壹切,也許她不會有那麽多不切實際的想法,但她會是壹個安心的普通女人,但她自身的素質並不比上流社會的淑女差。她具備成為貴族階層壹員的壹切條件——除了家庭出身的貧困和地位的低下!所以“她覺得自己生來就是為了過優雅奢華的生活”,並為此“不斷感到苦惱”。困擾她的是命運,奏響她命運悲歌的是命運的變奏。如果妳不能給她壹切,就不要給她渴望的希望。哪怕偶爾的甜點甜到讓人窒息,也無法用無奈掩蓋那濃濃的苦澀。
對於這樣的命運,除了同情我還能說什麽?
3《邊城》
“這個人可能再也回不來了,說不定明天就‘回來’了!”
這樣壹個沒有結局的幻想,結束了還沒有開始的故事。白塔倒塌又重建,流浪遠方的人。妳知道嗎,崔璀壹直守在渡口,等待他的歸來?
如果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它會是什麽樣子?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是他為我們描繪的理想世界。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湘西,有鐘靈的秀美山水,有善良淳樸的人民,也有憂傷的思緒。
《邊城》以其獨特的田園風格,用寧靜清新的筆觸把我們帶入青山綠水的茶洞,把我們帶到真誠淳樸的人們面前,讓我們感受到她與姑娘崔璀朦朧而又無盡的愛情。
沈從文說,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意外”,生活中有比理智更強大的情感。人的壹生可以說是偶然和情感拼湊而成的。雖然和迷信命運無關,但在沈從文的世界裏,新的意外和情緒,可能形成妳明天的命運,也可能決定妳後天的命運。《邊城》似乎也印證了這種人生的頓悟。單純的愛情和偶然的命運所主導的生命形式雖然是悲劇性的,但仍然是壹種“美好、健康、自然、不違背人性”的。《邊城》展現了這樣壹個完美自足的“湘西世界”。
《邊城》展現的不僅僅是湘西的美景,還有崔璀的悲情結局,更多的是展現了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醇厚。在這個簡單的故事裏,蘊含著沈從文所向往的理想人格,或者說他所追求的人性之美。在他建設的湘西,品質好的人的生活在閃光。
船夫的兩個優秀兒子,天寶老板和諾松兒,已經悄悄看上了擺渡人的孫女崔璀。這兩個年輕人“像公牛壹樣強壯,能夠航行、遊泳和走很長的路。”來自小城鎮的年輕人能做的每件事,他們都做得非常精確。“兩兄弟善良,熱情,勇敢,性情很好。雖然確實因為崔璀而產生矛盾,“兩兄弟在這方面不會動刀,但他們也不會樂意有壹個‘情人’。比如大都市膽小的男人,對彼此又愛又恨,是壹種可笑的行為。“兩兄弟對愛情的執著,決定了他們“入鄉隨俗,為壹個‘初生牛犢’的黃花閨女,坦誠地歌唱”。天寶大舅知道自己永遠比不上山上唱得特別好的弟弟。同時,為了成全弟弟,他主動退出。可惜大禹最後還是死了。作為兄弟姐妹,勞爾壹生都為哥哥的死感到遺憾。他為他的兄弟感到難過,帶著這種沈重的負罪感離開了他的家鄉和他心愛的崔璀。天寶和諾松對愛情的執著和開放的心態,都表現出美好而淳樸的人間情懷。他們的生活中沒有過分的期待和要求,可以為了別人放棄自己的夢想。這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引以為傲的“成人美”,如今卻即將失去。
被兩個哥哥深愛著的崔璀勇敢地承擔起生活的責任,追求著愛情的理想。她有壹種溫柔剛毅的美。她是個“輕人”,卻獲得了兩次茶東最優秀的青年。雖然她的外表很美,但從天寶大榭和老船夫的對話中可以看出,真正打動人的是崔璀的內在美和耀眼的人性美。這是崔璀的天性,也是她的堅持。當我們第壹次見面時,雖然崔璀不太理解那種情感,但她已經認同了勞爾。她陶醉在那次浪漫的邂逅中,度過了壹個不管爺爺,只屬於她的“寂靜”的夜晚。崔璀很單純,對愛情充滿憧憬和向往。壹旦認定了,就不會改變,也永遠不會改變。老船夫已經問過崔璀四次關於她的婚姻,但是崔璀總是保持沈默。她只是想哭,卻沒有理由哭。也許她自己也不明白,但不難想象,她的心在諾頌身上。諾送的歌裏,她“摘了壹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狀像壹顆心,因此不難理解崔璀的真實感受。當勞爾為哥哥的死感到羞恥,被迫接受磨坊,但意義還在渡船上時,崔璀選擇了等待,執著地等待。正是因為人性中最原始最純粹的執著,崔璀對生成的愛才顯示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這種堅持導致了悲劇,但也不過如此。“在愛情的波濤中,堅定勇敢走向幸福彼岸的青年男女,總會贏得人們的贊美和同情的淚水——正是這種人性的美。”
當時在《邊城》裏展現人性之美的,是不是只有他們三個?他說:“別哭,做個大人,不管發生什麽都不要哭。要堅定堅定,才能在這片土地上活下去!”老船夫堅持“誰幫人遠離麻煩誰就是火中取栗,人到80歲,依然會成為這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船總是平穩的,那麽不就體現了人性中的勇敢和忠誠嗎?在湘西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善良美好品質的人是如此令人向往。所有這些沒有被現代文明滲透和扭曲的生命形式,才是沈從文想要表達和不懈追求的人性終極之美!
沈從文是壹個非常特殊的作家。在他看來,“誠”是民族文化的發散,“現代化”是人類墮落的根源。他崇尚原始野性的生命力,認為這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境界。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美麗而自然化的人物,他們原始而不諳世故,沒有政治功利。他的世界觀復雜而充滿矛盾,但對人性的執著追求貫穿始終。沈從文把人性放到了壹個幾乎高不可攀的高度。他曾說:“我只想建壹座小小的希臘神廟。選擇土地作為地基,用堅硬的石頭堆砌。精致,結實,勻稱,小巧但不修長,是我理想中的建築。這座廟是獻給‘人類’的。”正是因為這種近乎信仰的追求,我們結識了那些正直善良、重義輕利、有著詩意美好邊城的人們。
千百年來,無數學者研究過人性之美。就連宣揚“人性本惡”的荀子,在尋找更好的未來時,不也是執著的嗎?《邊城》中的理想人格是沈從文對人性的思考和向往。是對逐漸逝去的美好的惋惜,是對現實道德淪喪的擔憂,是對重建國民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設計。白塔的突然倒塌象征著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結束,象征著腐朽社會的終結,象征著對美好未來的渴望。仔細想想,沈從文追求的人性之美是美好的,但太虛假了。那種自然狀態無論如何也回不去了,誰也阻擋不了社會發展的步伐,讓湘西世界只能是壹個夢。
雖然生活在現代的人可能會永遠失去原本的自然狀態,但也不必氣餒。即使沒有想象中的湘西那麽美好,但有感人的故事發生在我們身邊:對寶貴生命的理解,對不可替代的感情的珍惜,對他人的理解和信任…
“城市”不是民族文化的發散,“現代化”不是人類墮落的根源。我們需要的不是因為向往幻想中的美好而對現實失去信心,而是去追求人類美好的本質,比如善良,體貼,溫柔,這些壹直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東西。
人類有無限的可能性,人性中總有美好的東西。和我們生活的環境無關。我們人類的努力和堅持不就是為了看到周圍人的笑容嗎?那麽,無論我們是否被大自然包圍,只要我們充滿激情的心還活著,只要我們對未來有堅定的信念,我們的生活就會閃耀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人性的美好!
帶著這個美好的希望,人類將迎來壹個光明的未來。
4“壹地雞毛”
"...小林覺得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優劣,優劣是可以轉化的。”
"...古代和現代會在哪裏?“荒地上沒有草!”……"
也許劉震雲寫的就是現實,而且是最真實最瑣碎的現實。當年詩人淪落到賣鴨子,找工作買豆腐,送禮物。保姆把女兒送進幼兒園,接待了家鄉所有的眾多家長。當年,那個安靜而富有詩意的女孩,變成了嘮叨著省幾分錢,偷水喝的家庭主婦。年初進公司的時候,天真率直,讓她以後的工作磕磕絆絆。……
我不否認現實對人的庸俗化作用。我明白,每個愛幻想的人,結婚後都會落回現實的地面。但現在我坐在辦公桌前,坐在壹艘承載了我20年人生的船上,依然無法想象幾年後我會變成的圓滑世故的面孔,無法想象。身邊的人還是天真善良的孩子。我們離開校園會不會成為作弊的競爭對手和庸俗無聊的生活混混?也許吧。爸爸媽媽他們這壹代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誰不曾年少天真?況且他們當時還有自己的信仰,很多在我們成長的歲月裏逐漸缺失。我媽早就提醒過我,不管我以後做什麽工作,去什麽單位,都是壹樣的,世界不可或缺。這是中國的具體國情。這是中國人的壹個壞習慣。有句話叫改變不了環境,就得去適應。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屈原——“天下雲時我獨醒,眾人醉我獨醒”。況且屈原這個孤獨自大的家夥也沒有好下場。適應,雖然過程是無聲的,但現在看來很痛苦,回想起來會很無奈。
“純粹生活”的天真理想遙不可及,但我不想虛偽圓滑。讓我永遠保持壹顆赤誠的心,哪怕被“壹地雞毛”覆蓋,我也要記住當初夢想的最初微笑和心跳。
詞,繼續寫。偶爾凈化壹下心靈,隔絕壹下現實也是好的。
5《蓮花湖》
《荷花澱》講述了冀中白洋澱地區人民積極參加抗戰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壹個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群體形象。這些女性勤勞、樸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新壹代。水生嫂是典型的水墨作品最多的女人。她勤勞能幹,編織蘆葦席,不壹會兒,“就織成了壹大片”;她賢惠,溫柔,尊老愛幼,體貼丈夫。她具有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雖然水笙夫人愛她的丈夫和家庭,但她並不小心眼。她能識大體,顧全大局,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家庭的關系。當她得知丈夫報名參軍後,雖然心疼又依戀,但還是很快答應了,並為丈夫準備好了行李。白洋澱的女人不僅勤勞、能幹、博學,而且熱情、樂觀、堅強。男人們剛到部隊沒幾天,水嫂和幾個年輕女人找借口去看望他們。她們對丈夫有著深厚真摯的愛。當然,他們是樂觀的。沒見到親人的時候,她們壹開始“有點失望,有點難過”,但“總會想到開心的事”,“很快,又開始有說有笑了”這些感情豐富,愛說笑的女人,遇到敵艦也不膽怯,不手軟。他們機智地把船搖進蓮花湖,下定決心“若敵追上”,絕不投降,“跳入水中等死”,表現出堅定從容的死亡精神。這些經過戰爭洗禮的女性回村後,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飛躍。他們很快學會了射擊,拿起槍,建立了自己的隊伍。“冬天,他們用冰捕魚的時候,像流星壹樣壹個壹個登上冰船,來回觀望。敵人圍攻百頃葦塘時,帶著孩子打仗,出入葦海。”水生嫂等女性的成長,從壹個側面展現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衛戰爭中的巨大變化。作者通過塑造以嫂為代表的女性群體形象,歌頌了冀中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的革命鬥誌和愛國主義精神。孫犁的小說之所以有“詩化小說”的美譽,主要是因為無論是誰寫、誰記、誰寫場景,總是充滿詩情畫意。《荷花湖》就是這樣壹部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首先,《蓮花湖》在寫人方面非常註重揭示人情美、人性美,從而賦予作品壹種抒情美。小說的壹個中心任務當然是寫人,《荷花澱》的成功在於成功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壹群女性。但是《荷花澱》的作者有自己的特點。作者描寫人不是用壹般的功夫,而是用最能表現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場景、人物語言、動作、細節,準確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人物的可貴品質。作品描寫了水嫂等女性如何組織部隊、練武、配合主力對敵等場景和情節,用粗線條勾勒出來,而那些最能表達水嫂等女性深層情感世界的細節、舉止、言語、場景,描寫得細致入微。比如水生嫂和老公告別的那壹幕就很精彩。深夜,水水回來,告訴妻子“我明天去大部隊”。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愛丈夫的水生嫂壹時不知道說什麽好。她的“手指顫抖著,以為梅瑋割破了她的手,她把壹根手指放進嘴裏吮吸著”。這個細節非常生動,“震驚”和“吮吸”兩個動作準確地表現了壹個妻子既愛丈夫又不忍與丈夫分離,同時又極力克制感情的復雜內心。然後,作品繼續寫人物的神態和語言:“女人低頭說,‘妳總是積極的’”。這短短的壹段話,似乎有對丈夫的贊美,也有不情不願的責備,同時又似乎透露出人物不甘落後的自尊。《低著頭》準確地傳達了人物此時的獨特心態。然後,丈夫安慰了他壹句後,“那女的不說話了。”這壹刻的沈默也準確地傳達了水生嫂此刻既痛苦又壓抑的復雜心態,具有“在沈默中訴說的比他們在聲音中訴說的還要多”的藝術效果。其次,註意景物的抒情性。比如作品開頭對水生嫂“月下做席”的描寫,就讓風景很有詩意:“此女做席。很快在她的身體下面,就被織成了壹大塊。她似乎坐在壹片白雪和壹片白雲上。她有時會看看湖水,那也是壹片銀白色的世界。水面上有壹層薄薄的透明的霧,風壹吹,帶著新鮮的荷葉和蓮香。”這種描寫很有詩意,使人物如仙女壹般,與明月、清風、銀白色的水、透明的霧、清澈的荷香同構,成為妙不可言的詩的境界;同時,這種景色與具有人性美的人物相呼應,相映成趣,有力地襯托了人物的精神美。而且,作品寫到蓮花湖中埋伏的時候,也有壹段場景描述:“密密麻麻的壹層層看起來壹望無際的大荷葉,在太陽的映襯下展開,就像壹堵銅墻鐵壁。粉紅色的蓮花箭高高地伸出。是哨兵在看白洋澱!”這壹場景描寫,通過精彩的比喻,使場景深情,很好地表達了作者對抗日軍民的深情。第三,蓮花湖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其結構簡潔靈活。從整體結構來看,作品盡量避免用直白的方式將故事線串聯起來,而是采用將“生活片段”串聯成壹個整體的結構方式,從水軍入關開始,以水軍嫂子的發展為線索,通過壹系列充滿生活情趣的典型畫面,如夫妻告別、探親、湖中遇險、伏擊敵人、奮起抗日等,來刻畫人物,表達主題。而這壹系列的生活畫面,有的細致,比如《夫妻告別》;有些簡寫,比如“伏擊敵人”。這樣作品疏密有致,細致得體,有壹種詩意的節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