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制瓷才能轉化為成熟的狀態,進入真正的制瓷時代。因為陶瓷的區分取決於是白、硬還是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燒制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易碎,只能算原瓷。但是到了唐代,不僅釉色成熟,而且燒制溫度可以達到1000攝氏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瓷器真正進入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是越窯和邢窯。
月瑤
越窯位於浙江南部的紹興,主要制造青瓷;邢窯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北部,主要生產白瓷。越窯青瓷清如冰,晶瑩潤澤如玉,色中帶青,與茶青相近。
姚興
邢窯生產的白瓷,土質細膩,器壁堅實而薄,器形穩定而厚實,線條流暢。
唐三彩陶瓷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眾所周知的唐三彩,壹直到今天都被廣泛喜歡和收藏。唐三彩隨葬有明黃色、綠色、青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並不是每件唐三彩都有三種顏色,但利用三色交混的釉料技術,可以做出美麗的花朵,先在坯體上刻成深色的花紋,無窮無盡,五彩繽紛。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長安的西窯和洛陽的東窯。厚葬盛行於唐代,不僅在高官貴族中,在老百姓中也是如此,已經形成了壹種風氣。
有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盤子、水器皿、酒器皿、文具、家具、房屋,甚至還有盛有骨灰的鍋碗瓢盆。壹般來說,人們喜歡馬俑,它們有的翹著腳在飛,有的站在周圍,有的嘶嘶作響,姿態都很生動。人物方面,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了不同的性格和特點;這位女士臉型豐滿,頭發梳成各種發髻,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強勇猛,胡俑高大深目,天王威猛威嚴,堪稱中國古代雕塑的典範。
五代十國
唐朝安史之亂後,國家局勢日漸衰落。唐朝滅元後的五十年,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先後由侯亮、後唐、後漢、後晉、後周統治黃河流域。中國南方有很多政權,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柴窯
這壹時期,後周世宗著名的柴窯以天青為主,世宗評價為“雨後雲破,色如未來”,故有“雨後天晴”之譽。《道》上記載“如天之藍,如鏡之亮,如紙之薄,如編鐘之響”,可知其制作精美。
米色瑤
五代時,越窯曾壹度成為王錢的禦用器皿,不準官員享用,所以當時也叫“秘彩窯”,都屬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
周朝後期,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了汴梁,史稱北宋。宋代的瓷器是中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聞名於世。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是五大名窯,造型優美,典雅端莊,不僅超越了前人的成就,甚至連後世的仿制品也難以企及。
丁瑤
定窯,又名汾丁,位於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古稱定州,故稱定窯,是唐代繼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和南定。宋朝南遷後,壹部分到達景德鎮,壹部分到達冀州,稱為南定。景德鎮產的釉呈粉末狀,也稱粉定。定窯還有紅丁、紫紫丁、黑黑丁等。
壹般的裝飾手法有刻劃、印刷、雕刻等圖案。其制作精美,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色或象牙色,菜多,胎細而圓。為了避免燒成變形,采用多次燒成,然後設置金屬為邊緣。
汝窯
汝窯,位於河南臨汝縣,是北方第壹座著名的青瓷窯。燒制皇宮用品需要的時間短,數量少。器形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似羊脂玉處於半暗沈狀態,截取了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後期叫臨汝窯,在臨汝縣燒制。其中“風華”二字是宋高宗劉飛的堂號,有人說是後人刻的。
均瑤
鈞窯位於河南省蔚縣。古稱鈞臺,明稱周俊,故名鈞窯,未代代相傳。
鈞窯始建於唐代,歷經宋、金、元,胎質細膩,釉色艷麗,種類繁多。有玫紫、海棠紅、茄紫、天藍、胭脂、朱紅、火紅、窯變。器皿種類很多,但花盆是最好的。
壹到十的數字刻在器皿的底部。相傳壹、三、五、六的單數是紅色,二、四、六的復數是青色。但也有人說,數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這只是窯為了便於識別而做的標記。
官方用品
官窯建於宋代大觀、政和年間的汴梁。青瓷釉面晶瑩,有裂紋或冰狀,粉紫口肯定是它的特征。
宋代南遷,在△黃山下設官窯,又稱秀內寺官窯或內窯。郊壇下的官窯,器形甚多,器大,器徑壹尺多。
葛瑤
哥窯的創始人是浙江滁州人張的哥哥。哥哥章生壹燒的是哥窯,弟弟張生燒的是姚笛,又名龍泉窯或張瑤。
哥窯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裂,這是由於釉面和胎的收縮率不同造成的。有的叫魚子醬蟹爪紋,有的叫百片。釉色為粉米色,釉中有氣泡。瓷胎呈深褐色,口邊上有壹條棕邊,稱為“紫口鐵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青綠,北宋多為粉藍色,南宋多為蔥藍色。在器皿轉折處不開片,往往呈現胎色,瓷釉厚潤,紋飾上很少有雕花、刮花。不過貼花和浮雕比較受歡迎,比如盤子上經常堆著雙魚紋,瓶身上貼著牡丹紋。
瓷器工業在宋代達到頂峰。除了上面提到的五大名窯,山西平陽的平陽窯、陜西耀州的耀州窯、福建建安窯、江西冀州的吉州窯也燒制出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位於今天的河北省磁縣,是中國北方大窯業的中心,受到日本的高度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稱瓷器為瓷瓷是有原因的。
元朝
元朝入主中原後的91年,制瓷業較宋朝有所衰落。但這壹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紅的興起,大量彩瓷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帶動了明清時期瓷器的發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舒芙瑤
元代景德鎮設計了官窯,制作精美,花紋中經常使用“蜀府”二字,故又稱蜀府窯。也是從元代開始,景德鎮逐漸形成全國瓷器制造中心。
釉下藍
青花瓷是用鈷畫出圖案,只用壹種藍色。然而,顏料的色調和層次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單而華麗,復雜而統壹。它和藍印花布壹樣,具有古樸、淳樸、典雅的特點,成為瓷器的主要品種。
釉紅色
釉紅是壹種鈷被氧化取代的釉下彩畫,類似於青花。因還原為雪紅色,釉色為紅色,故名釉紅。元代鈞窯之後,又出現了另壹種紅色表現法,這種表現法較難燒制,往往呈灰紅色或深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很少,傳世更少。
明朝
中國的陶瓷藝術在明代進入了新的征程。明代以前以青瓷為主,明代以後白瓷尤其是青花成為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景德鎮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明清延續了五六百年。形容當時的盛況是“白天白煙遮天,晚上紅焰燒天”。
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的早期階段,雖然沒有甜白、脫胎那樣精致,但這壹時期的青花瓷因為蘇泥博青Co料的投入和使用而大放異彩。畫家的藝術修養很高,用綠料的幽幽作骨端花的筆觸,產生水墨畫的趣味;有的在線條上運用不同的深淺,產生生動的變化,更加生動有力。從元代開始,伊斯蘭教的傳入也給這個時代帶來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應用,布局內容清晰明了,給人壹種他的恢弘古樸之感。
成化和鄭德處於青花瓷中期,當時蘇尼波青已經用光,改用平等青。色彩沒有蘇青那麽豐富,也沒有淡淡的水墨效果。因此,又向加彩或細致表現方向發展,繪畫技法精煉、細致、勻染,並加入白瓷薄胎,達到精致的目的。
嘉靖、萬歷年間是青花瓷的晚期,徽青的使用給嘉靖窯帶來了盛況,色彩豐富濃厚。這個時候產量大,用荷蘭船運到歐洲。
萬歷年間,著名的彩彩鬥法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就連伊馬裏的古瓷也是根據這壹時期色彩斑斕的戰鬥發展起來的,“萬歷色”在歷史上聲名大噪。同時還有紅地黃、藍黃花、紅藍花、黃藍花、紅畫等各種彩色磁鐵,以及前窯的成就,圖案千變萬化,增加了很多。
自明代以來,窯址往往集中在景德鎮。官窯和民窯都傾向於彩繪瓷。宋瓷以前以單色釉為主。明代以後,瓷胎越來越薄,越來越白。從此,我們開始在空白上記下風格,有了年代,有了堂號,有了名字,研究證據更加可靠。
青花釉紅
青花釉紅的搭配也創造出壹些創新的作品。
釉的顏色之爭
成化瓷用鬥彩,先用青花料勾勒,再加釉彩,填五色,非常有名,成為後世模仿的對象。鄭德時期青、光、暗,胎質不白,不如成化菜,渣鬥是其獨特之處。
清朝
中國瓷器在清代達到頂峰。幾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和陶官的管理,以及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由於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皇帝對瓷器的重視,皇帝的愛好和倡導,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工藝高超,裝飾精美華麗,成就非凡,是中國陶瓷歷史長河中最輝煌的壹次。
清代,除景德鎮官窯外,當地民窯極為繁榮,成就斐然,特別是西風東漸,陶瓷外銷,引進西方原料和技術,使陶瓷業更加豐富多彩。還有就是畫院由於大量生產和仿制,追求精致。雖然有令人驚嘆的作品,但卻少了些創意,變成了純粹的工匠。
福建德化白瓷潔白透明,佛像制作頗有名氣。到了清代中期,外銷的陶瓷發展成了五彩斑斕、絢麗多姿的照片。
混合釉
雍正時期,粉彩最為成功。粉彩的主要特點是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所以又叫“柔彩”。白色粉撲底用來形成圖形然後上色,染成深淺不壹的色調。清新透徹,溫馨質樸,有工筆花鳥之意,裝飾性強。
搪瓷顏色
乾隆時期繼承了前朝的風氣,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作品。後來不惜重金追求創意,將各種工藝技術融合應用到陶瓷上,出現了很多模仿其他材料的產品。繪畫上最大的成就是琺瑯彩,最早是用進口顏料燒制的,所以又叫“洋彩”。
琺瑯色使用的材料顏色晶瑩剔透,質地厚實,用於裝飾,圖案有輕微凹凸的感覺。景德鎮瓷胎運到宮中,命畫院化工作畫。多屬內廷秘戲,故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麗華麗,具有宮廷氣息,以宮中“古月軒”為風格,均屬內廷,成為著名的古月軒瓷器。
博卡羅瓷器
清代宜興紫砂產量較多,名家輩出。除了制造宜興壺,還有各種各樣的日常用品,如碗、花瓶、花盆等。和各種彩陶也很有創意,以保持輪胎的自然和古董。
織金
“織金”是用金線填槽,再填色,頗有特色。景德鎮白胚在廣州被用來為外銷增色,流傳至今。
黑瓷
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民喜聞樂見的日用品。
石灣蘇
廣西石灣創作的人物受到高度重視,釉色變化多樣,栩栩如生,尤其是故事人物,其表情生動、有力、有趣,為收藏者所喜歡。
清朝中期
乾隆以後,從嘉慶到解放前夕,即19世紀中期到40年代末,特別是鴉片戰爭(1840)以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內反動統治日益腐朽,外國資本主義逐步入侵,使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瓷業從停滯走向衰落。
在英國,18的60年代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正在崛起。到公元19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蔓延到歐洲和北美其他國家,工廠普遍進行大規模生產。在18世紀歐洲人制造出真正的硬質瓷器之後,到了19世紀,工業技術的進步使得歐洲的陶瓷生產逐漸被機器取代了手工業勞動。陶瓷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英國、德國和法國的陶瓷產品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在東方,日本的陶瓷工業從20世紀初才興起,但發展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陶瓷可以和英、德、法比肩。
在此期間,中國瓷器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每況愈下。以產瓷聞名的中國,成為大量外國瓷器的傾銷市場。中國瓷器雖仍能憑借傳統特色與洋瓷爭得壹片天,但數量已大幅減少,其衰落趨勢是由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決定的。甲午戰爭後,由於資本主義實力的擴張和清政府的腐朽,中國陶瓷不得不在國內外市場上節節敗退,中國陶瓷工業瀕臨絕境。
盡管如此,中國的陶瓷工業仍然頑強地生存著。清末,在清政府倡導的“振興實業”的口號下,壹些民族工商業者對中國陶瓷手工業進行了壹些改革,創辦了壹些新的瓷廠。
看看對妳有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