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我國傳統建築的擡梁和穿鬥兩大結構體系日趨於成熟,梁架結構的發展,進壹步擴大了室內空間,增強了室內采光,這也是建築科學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壹個重要課題。從兩漢磚石畫像及部分畫像石墓的結構來看,獨立承重結構的支柱在當時已被廣泛采用,墻內柱及半附墻壁的附壁柱仍是支承屋頂整個荷載的主體。無論是獨立柱、附壁柱、還是墻內柱,柱下都有圓形、方形或不規則形狀的柱礎石。柱礎石有大有小,大者長寬分別在90及60厘米左右,小者長寬約30-50厘米不等。柱礎石的埋深壹般與槽基同深。 古代的地面處理,從考古發掘材料來看,主要有夯築、方磚墁地和彩繪地坪。自原始社會時起,人們就很重視室內地面的處理,龍山文化時期,人們已普遍使用黃土或料礓築成基層,以“白灰”抹面來處理居住面。江漢平原的大溪文化居住遺址中,人們除用近似膏泥的灰白色土築基外,還普遍采用火燒技術使地面硬化,這壹傳統壹直延續到春秋時期。1974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省鹹陽發掘了秦鹹陽宮的壹部分宮觀建築,“其壹至七室的地面為光滑、平整、堅硬表面施朱紅色的‘丹池’,其他室的地面則是用方磚鋪成”。 漢長安城未央宮鋪地的方磚還飾有回紋、小方格紋等幾何紋樣。在長安城的桂宮二號建築基址中,考古工作者還清理出了原來的草泥地面,作者推測這也應該是所謂的“土被朱紫”地面。 三、漢代建築科學在基礎處理上的成就 綜上所述,到兩漢時期止,我國的傳統建築在基礎的處理上已達到了壹定的水平,其主要表現在: 1、基礎的處理方式根據建築物的功能需要和形態差別分別采取相應的形式。 2、基礎墻體的處理已有了收分的概念,增強了建築物本身的穩定性。 3、基礎夯土直接打破生土,說明漢代人們對地層耐力及土的物理性質有了壹個基本的認識。 4、砂墊層的使用,是古人對長期建築實踐活動的總結,也是對地層土壤性質尤其是砂的性質進壹步認識的結果,進而也說明當時人們對地層應力及建築物的不均勻沈降開始有所研究。 5、柱和墻結合使用,是對原始木骨泥墻建築結構的發展,也是後代磚木混合——“墻倒屋不塌”結構的基礎。柱礎的使用進壹步增強了承重柱在結構上的穩定性,同時也減輕了地下土壤中的水分對柱根部的侵蝕。 但是,由於受時代發展及建築實踐活動的制約,漢代及其以前的建築活動還存在著重外部形態、輕內部結構的觀念,對建築活動本身還未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且缺乏靈活多變的具體措施,帶有壹種模式化的傾向。如磚的應用早在西周時就已開始,秦漢時期磚瓦的燒制技術及質量已相當成熟,“秦磚漢瓦”享譽中外。 西漢中期以後,在墓葬建築中磚被大量地使用,但在居住遺跡中,當瓦被大量發現的同時,磚的大規模使用卻嚴重滯後,這壹現象應引起有關研究者的註意。 由於受文獻及考古發掘材料的限制,古人對淺層地下水及樁基礎的處理,我們尚未找到詳實的材料。但從漢代畫像磚(石)圖像來看,在橋的中央已有獨立樁基的存在。隨著以後考古發掘材料的日益豐富,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在建築基礎處理方面成就的認識將更加全面和深刻。
上一篇:求古董鑒定下一篇:沈陽哪裏可以免費鑒定購買大慶銅幣?值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