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歲月,在中華這壹片土地上發生了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事情。然而現在的科技還無力支撐著我們面對面的與古人對話,我們能做的只是研究揣摩他們留給我們的古老技藝,用心去感受那個時代的精彩。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現在的不少繼承人都擔負著沈重的擔子,壹方面要精進技藝,還要想法傳承,就像大爺漢繡絕技沒人傳承,每月領3000退休金,倒貼錢收徒傳藝。
說起在古代中國最出名的兩樣東西,莫過於瓷器以及絲綢。而在絲綢的制造中有這樣壹門技藝,名叫楚繡,現如今也叫漢繡,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裏,女子不能馳騁疆場,亦不可隨意出門,因此在家的她們便對刺繡進行了鉆研。憑借自己的想象精湛的手藝做出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繡品。
這些精美的繡品,不僅受到了當時婦女的喜愛,還得到了皇家貴族的青睞,因此從漢朝開始,皇家便設立織女坊,讓織女專門為皇室刺繡,隨著絲綢之路的開發,許多繡品流出海外,受到了外國人士的熱烈追捧。而這樣精美的繡品,需要靜下心來去反復琢磨其中的精妙,但是在如今這個年代,所有人都忙著生活與名利,能靜下心來排除雜念,認真刺繡的人越來越少,這門技藝的傳承也越來越令人擔憂。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湖北荊州市有壹位77歲的老大爺,他就是拯救漢繡的使者。張先松出生於1941年,小時候家中並不富裕,因此經常會幫家裏做壹些手工活,補貼家用。而長時間做手工也讓張先松的手越來越靈巧,有時候甚至會自己制作玩具給同學玩。然而好景不長,在上三年級的時候,他與小夥伴在江邊“尋寶”玩耍,偶然發現了壹顆炸彈,他以為是壹種玩具,在把玩的時候不小心觸動了機關,炸掉了右手的三根手指。
這壹事故給了張先松壹個沈重的打擊,他開始變的低迷,但他的家人卻沒有放棄他,反而給他很多鼓勵和支持。在家人的陪伴下,他慢慢敞開心扉,更加珍惜自己的另外兩根手指頭,他開始學習針線活,練習另外兩根手指的靈敏度。在偶然之間,他被漢繡所吸引,從此沈迷之中,壹發不可收拾,最後甚至決定自己去學習漢繡這門技藝。
1961年,張先松向著自己夢想邁出了第壹步,他拜入了李玉山門下。李玉山有著獨特的繡法,入門之後,張先松的學習之路並不順暢,因為他只有兩根手指,許多普通人輕而易舉能做到的事,對他而言卻需要耗費許多精力。好在他不僅勤奮,而且非常有天賦,很快就超越了師門的師兄弟。後來李玉山將自己畢生所學全部傳授給了張先松,而張先松也沒讓師父失望,很快就在漢繡上超過了師父,小有成就。張先松與漢繡相伴了五十多年,他對這門技藝有著不壹樣的感情。他將自己的繡品無償捐贈給博物館,他還用自己微博的退休金創辦了漢繡班,想要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幾十年如壹日,他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刺繡,他壹生節儉,不為財,只為讓漢繡得以傳承,他是最美傳承者。中國不缺精湛的技術,因為中國文化有五千年歷史,藝術寶庫頗豐,但是現在的中國缺少的就是這樣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