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汕頭市小公園的小公園片區歷史

汕頭市小公園的小公園片區歷史

城市和人壹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歷史。”而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正是上世紀30年代老汕頭經濟繁榮的象征,是“百載商埠”歷史見證。

獨具壹格且全國城市中少有的環形放射狀的路網結構、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築群、布局合理的“四永壹升平”等,更有很多汕頭人“生於斯、長於斯”的***同記憶。潮汕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在這裏融合匯聚、相得益彰,如同壹道多姿多彩的風景線,放射出奪目的光芒。

全國唯壹呈放射狀格局騎樓街道

條條道路通碼頭,既是終點,又是奔向海洋的起點。小公園放射狀的路網格局,正象征著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點。

很多人不知道,這裏正是全國唯壹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也是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壹片騎樓群,規模遠超廣州的“上下九”等地。騎樓建築科學規劃,它以小公園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網狀騎樓街道形成放射格局,縱向為主街,橫向為次街,縱橫交叉形成網格。沈陸澄所著《汕頭市小公園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特征》壹文中指出,“這種以放射形設計而稱道的嚴謹布局在國內外城市中並不多見,是結合汕頭自然地形向西南沿海不斷推進而逐步演變改造而成的結果。”

騎樓建築中西合璧渾然壹體

走在小公園壹帶,眼光常常會被那壹座座騎樓吸引:這些騎樓大多為三層到四層,多數樓房都已空置,只有壹樓有人居住或作為商鋪經營。盡管表面斑駁,卻仍掩飾不住那陳舊表面下精美的裝飾和豐富的設計,流暢的線條似乎勾勒著曾經的輝煌…… 中西合璧,是騎樓建築的又壹特點。韓山師院潮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跟蹤拍攝汕頭老建築已有30余年的攝影家蔡海松告訴記者,汕頭近代騎樓建築,根據汕頭當地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參照古人架木為巢、後發展為吊腳樓等檐廊式建築,借鑒開埠後傳入的西洋廊柱式建築,並與當地的建築特點相融合,通過自我調適、理性選擇、融匯創新三個階段的建築文化轉型,加上大批華僑從南洋帶來的大批建築形式,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騎樓建築。它註重商業步行街和人行空間的整體設計,可遮陽避雨,有效地利用了空間,形成和諧統壹,豐富多彩的街景

在建築細部中,騎樓建築更是發揮了潮汕工匠在工藝上精雕細琢、盡極精致的傳統風格在山花、拱廊、窗框、門套等處,精心推敲尺度、比例、形式,巧妙地將具有傳統特色的各樣圖案和異國風情的“洛可可”紋樣藝術地結合在壹起,形成富有魅力的裝飾藝術,給人們帶來了新鮮感,同時也較好地表現出汕頭近代建築具有的鮮明特點和歷史風貌。“作為中西建築藝術相結合的壹種典範,在記載汕頭‘開埠’歷史的同時也為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蔡海松說。

僑資建僑房2000多幢

蔡海松指出,1921年汕頭設市後,特別是1929年至1939年日本侵略占領前,是近代汕頭建設高峰期,當時市政當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計劃,並利用僑資加以實施,廣大愛國華僑及有識之士在“實業救國”之倡導帶動下,紛紛投資建設家鄉。

在此期間,澄海陳黌利家族在汕頭購買大量地皮,立即著手興建新樓房,在“四永—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興建新樓房400多座。祖籍潮安榮發源家族,是近代新加坡頗有資財的華僑家族,他們也積極投資汕頭房地產業,擁有幾條街道的新樓房,其中,整條榮隆街和潮安街、通津街的不少新樓房,都是榮發源家族興建的。吳潮川華僑家族也在永和、永興兩條街道興建樓房多座。這三個華僑家族和其他華僑於近代在汕頭市興建的大批樓房,對當時的汕頭城市建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汕頭市小公園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特征》壹文也指出,小公園能夠在20年代末到抗戰前夕全面建成,汕頭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經濟迅速發展是背景因素,而僑資在建設中起了主導作用,約占總投資的2/3,建僑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進行建設,這是保證小公園能夠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下高起點規劃和高標準地進行建設的重要經濟支柱。

百余騎樓老房契

印刻“僑文化”

擺在記者面前的,是100多張小公園壹帶的騎樓老房契。這些房契或斑駁、或泛黃,見證著小公園上百年的歷史,以及小公園與海洋文化、華僑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這些老房契的擁有者是壹位汕頭80後小夥,名叫丁爍,筆名“青蛙探險”,是中國新聞社的壹名記者,也是汕頭僑聯的青年委員。從十年前開始,丁爍就投入到潮汕文化實物和資料的收集中,至今已收藏幾百件潮汕古玩。他所著的潮汕文化著作《印象潮汕》壹書,更是遠銷海內外幾十個國家,在學界擁有了壹定知名度。去年11月,丁爍辦起“番客·老埠文化藏品展”,向公眾免費展示了他收藏的400多件潮汕古玩。這壹批老房契,便是展品之壹。

記者看到,這些房契的時間跨度從宣統二年(1910年)到民國38年(1949年),***80多座,總面積超過3萬平米。這些房子涉及英國紹昌洋行、汕頭總商會、李華利僑批局、汕頭金山中學、華南公司、萬發公司、佳榮公司、長遠公司、暑記公司、悅泰公司等單位還有幾十個家族的房產。其中的幾張紹昌洋行的“賣斷契約”裏,還加蓋了英國領事館的藍色印章。這批房子最後都被壹李姓家族所買走,包括李華利、李六利、李豐利、李鏗渠等家族成員。“坐擁80座騎樓的李華利家族,可謂是‘民國房叔’。”丁爍打趣道。“原先李華利商號以煙葉生意很大,後來還開設有李華利僑批局。”

“這張是僑批局的房契,很罕見。”丁爍展示著其中壹份名為“汕頭新潮興街僑批局”的房契。“《汕頭僑批業同業公會檔案》顯示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李氏家族在民國時期曾在汕頭新潮興街94號開設僑批局,名稱為‘李華利’,經理人為李潤初。而房契中92、94、96、98號房子正屬李華利的大房妻子李周進福所有。

丁爍告訴記者,汕頭小公園這壹片有好幾千座騎樓建築,這些大部分是僑房,舊時,很多華僑出國時候往往把房契放在信得過的親戚朋友家保存而時間太長,後人不知道就可能當廢紙賣了,而流入市場。按著房契的地址和地圖,丁爍還曾前往尋找老房子,發現除了外馬路及中山路部門被拆遷外,其他房契中的老房子大都還在,沒被拆遷,大都沒人居住,老房子背後的故事因此無人得知。然而,他們卻無聲見證著汕頭百年開埠史,也因其身上印刻的“僑”字而有了特殊的意義。

“汕頭小公園是汕頭開埠文化的地標。這些老房子有著自身的傳奇故事,亟待梳理挖掘。”潮汕民間文化學者林保文在仔細觀看這些老房契之後表示,汕頭老城幾千座騎樓,大部分的主人都定居海外,目前能找到房子故事的不到5%,然而只有老華僑能知道這些老房子的故事。因此,必須搶救華僑的口述歷史,讓這些老房子的故事得以挖掘、保存和流傳

百貨大樓曾率先

在汕實行股份制

在小公園裏探訪遊走,不管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是壹些本地年輕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講起壹段相同的記憶:小公園最引人註目的建築就是百貨大樓,樓裏有著帶有花卉圖案的彩色地磚,樓梯拐彎處裝有哈哈鏡,電梯更是充滿神秘色彩……

百貨大樓建成於1932年,可謂是汕頭老城核心地帶最為重要的建築。據了解,南生百貨商號由梅州籍華僑李柏恒創建於1911年。1932年,由李柏桓、李耀宗、李遠波、李鏡泉等梅州籍華僑集資50萬大洋,在今小公園西側安平路頭,建成壹座7層高的洋樓,商號稱為“南生公司”。其中,第壹至二層經營蘇廣洋雜百貨,第三至四層為中央酒樓,第五至七層為中央旅社。員工達300多人,曾興盛壹時,但因管理不善,開業僅10個月便宣告倒閉。

1935年,經理李柏桓將南生“承賠”給旅居印度尼西亞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經營。李海烈重新組合同鄉李錦元、李洪、李鏡泉等10人為股東,整頓經營管理,生意日旺,成為當時汕頭市首屈壹指的百貨公司。而曾在南洋經商的李柏桓很有生意頭腦,當年,南生貿易公司率先在汕頭實行“股份制”、“承包制”經營模式。

值得壹提的是,上世紀30年代,汕頭埠便有了電梯,這部“汕頭第壹梯”就是屬於歷史最悠久的南生公司,且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1956年,南生貿易公司與汕頭市國營百貨公司合營,改名為百貨大樓。1958年5月29日,汕頭百貨大樓在“南生公司”的基礎上實行公私合營並隆重開業。當年開業,2萬多市民相繼湧入,見證了汕頭商業發展的壹個重要時刻。

如今,百貨大樓早已荒廢多年,四周也已被藍色鐵皮墻圍起。盡管如此,我們仍能從它陳舊的外貌,感受到那曾經的繁華。

  • 上一篇:武漢華僑小學是重點嗎?
  • 下一篇:泰蘭德最愛的玩偶 怎麽弄?看補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