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最早燒於隋末唐初,著名於北宋。它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斷,繁榮前後不過二十余年,因此彌足珍貴。汝瓷稀有,世界僅存65件,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衛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博特博物館、日本大阪東洋陶瓷博物館、美國祈福德、聖路易斯等著名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
從盛唐開始,汝州下轄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粘土豐富,林木茂密,從欒川坡上的沿河店,到東南的羅泉、桃溝、梁青寺,直至魯山段店,方圓百裏之遙。方解石、鉀長石、長石砂巖、葉蠟石、螢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和應時等主要原料分布廣泛。1988年9月,在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也發現了碎琉璃汝瓷罐,為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在用泥土制作陶器器皿時,由於燒得高,制作出了與以前不同的陶器制品。表面光滑細膩,色澤迷人,世所罕見。激發了汝州陶瓷人的智能技能,並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完善,使這壹發現越來越成熟。2000年6月,在寶豐縣大營鎮梁青寺汝窯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壹件“元豐鮑彤”。錢是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鑄造的,為妳的官瓷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據。
汝瓷以珍貴的瑪瑙為釉,色澤獨特,被譽為“瑪瑙是傳世之釉”。隨著光線的變化,釉色如“雨過天晴,雲開霧散”般絢麗、潤澤、古樸。器面小而開有蟬翅,稱“梨皮、蟹爪、芝麻花”。北宋時,妳的瓷桌上常刻著“風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也曾刻過“蔡子”這個姓氏作為紀念。自宋、元、明、清以來,朝廷官員就使用器皿和寶物,視之為珍寶,比商、易、更貴。它被稱為“汝瓷雖然很有錢,但還是不如它好”。
根據古陶瓷專家陳萬裏的推斷,“宋微宗崇寧五年至哲宗元佑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重金在汝州制作青瓷,因為定州的白瓷太鮮艷,統治者認為沒用,就下令汝州制作青瓷。汝瓷從此被選為皇家珍寶,也被稱為官方瓷器。
汝州東北部燒制略具裝飾花紋的青瓷,釉色極潤翠綠,為早期產品;南方燒制,多以印花或雕花裝飾,在透明的艾草釉下若隱若現,但制作時間可能晚於南宋;市區出土的新窯具多為汝窯,多為天青汝瓷。汝瓷還生產天目瓷、白瓷、花瓷和茶釉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