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1.白鹿洞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壹。位於廬山五老峰南麓後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爾山,三山環臺,壹水(貫道溪)中流,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
全院山地面積為3000畝,建築面積為3800平方米。山環水合,幽靜清邃 ,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始於唐、盛於宋,沿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
初為唐代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與其兄隱居讀書之處。李渤養壹白鹿,出入跟隨,人稱之白鹿先生。後李渤為江州刺史,於隱居舊址建臺,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其實並沒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懷抱,貌如洞狀而已,白鹿洞四山環合,俯視似洞,因此而名。 白鹿洞書院的自然風光極為毓秀,四山環臺,古木蒼穹,溪水古橋,別有洞天,現已成為文化旅遊的佳鏡。院內松柏交翠,花草爭芳,環境幽靜秀麗。館內藏品反映了廬山歷史文化的輝煌,有當地出土和及從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銅器和歷代陶瓷,有唐宋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在廬山的手書碑拓,有明清著名書畫家唐寅、鄭板橋、朱耷的字畫卷軸,最珍貴的則是《五百羅漢羅圖》,血書《華嚴經》和水晶佛珠,皆屬國家壹級文物珍品。
白鹿洞書院,在儒家理學思想的指導下,憑借廬山這塊風水寶地,並依靠歷代文人學者和熱心教育者們的精心耕耘,獲得了壹種精深文博的厚實,區別於廟堂式的州、府、縣學,令人向往、探索和追求,這正是它壹千余年來生命力的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的緣由。 白鹿油書院現存在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由書院門樓、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築群落組成。建築體均坐北朝南,石木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2.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壹峰的嶽麓山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壹座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壹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書院大門橫匾“嶽麓書院”四個大字,兩邊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講堂正中懸清乾隆禦書“道南正脈”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屏風正向刊張村撰《嶽麓書院記》。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禦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3.河南登封嵩陽書院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恒,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為都會,包伊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裏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壹。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致,大方不俗。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壹個院落而言,而是由壹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建築***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除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4.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又名睢陽書院、南京書院。因為商丘在唐供稱為睢陽,北宋景德三年(1006)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又升格為南京,為當時四京之壹。商丘瀕臨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輻輳,隋唐以來,已發展成為壹方都會。宋代的應天府書院就設立在商丘的繁華鬧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