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
身為小蟹,總角江南;糯米最愛,河鮮魚籃!
怎不憶江南?
食在人間,蘇杭流連;紅綠青影,並葉藕蓮!
怎不憶江南?
食為天,憶更切!因此,有《江南味道》來品,真的太契合!
這是部講述江南多地美食的紀錄片,每集說壹地,更有壹地說壹肆,娓娓道來,觀之色形,恰聞味香!
20多分鐘就足以讓您舌尖充滿欲體驗的激情!
該人文紀錄片***八集,由臺灣資深紀錄片導演陳建鄂執導,作為《中國味道》系列紀錄片的首部作品,由良友(北京)文化傳媒公司出品。
第壹集:
以蘇州數位中國烹飪大師的精湛廚藝,闡述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江南味道中“不時不食”的精髓。
醬汁肉、青團子、烏米飯、刀魚……家喻戶曉之美食!從季節與食材選取的角度,解讀江南地區“不時不食”的飲食文化。
第二集:
醉廬主人劉漢林,原本是個畫家,因為妻子向往安寧閑適的田園生活,才搬到杭州郊區的山林中,開了壹間私家菜館,取名“醉廬”。
述說江南文人的美食哲學。體現了“江南味道”之道。
第三集:
蘇州東山,陸巷古村農家菜+懷德堂(古玩店)掌櫃袁衛東,述說蘇州味道之來龍去脈。
太湖人,始終延續著祖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村當地村民袁衛東,依靠家鄉獨特的歷史文化優勢,開辦了壹間古玩店,有了“袁掌櫃”的稱號。此外,袁衛東家裏還開了間餐館,主要由父母與妻子打理經營。餐館主營餛飩、雪餃、菜飯等東山小吃。以袁掌櫃為代表的東山人,在充分享受大自然所賜予的壹切的同時,又通過自己的勤勞與智慧,不斷感受著蘇州味道所散發的詩意與美好。
第四集:
兄弟二人,壹耕壹讀。繁華與幽靜,人生的道路!
建德山區汪友鴻、汪友湧兄弟。哥哥大學畢業後上海工作,曾經壹度成為華為早期的精英管理層。弟弟務農,成為地道農民。
兄弟倆感情壹直很好。6年前,哥哥回到杭州開設私房菜“耕讀堂”。為了讓食材盡可能保持新鮮,包下老家270畝山頭和壹水庫。由弟弟負責種植、飼養,食材每日發往哥哥“耕讀堂”做原料。
第五集:
專事杭州本土菜的葉馬茶樓,樓主馬敏冬,妻子葉蓓蓓。夫妻店---“葉馬”分別取自夫妻倆名字中的壹個字。
食材原料都來自農家定點供應,保持了最簡單最原始的風味,做法也不花哨,菜名也實在。“鹹肉土雞”、“清蒸白條”、“蔥燜大鯽魚”、“酒糟大黃魚”......
第六集:
祖籍千島湖的富陽人,美食博主!
在老家杭州青芝塢開設壹家餐廳,以完成自己兒時的夢想。作為壹個標準的“吃貨”,笑笑總是喜歡琢磨各種菜肴的新奇做法,甚至考取了西餐資格證。“中菜西做”成為她的創意美食的核心特色。作為現代江南年輕人的代表,笑笑的無國界料理主張,讓更多江南本地人可以不出家門,就能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使江南味道中又多了壹層創意和情趣。
第七集:
能講壹口流利中文的法國人帕斯卡,來自朗德地區!特別喜歡走在鄉間與江南當地的農民攀談,懷揣著對中國茶葉的濃厚興趣,90年代初就來到中國,並從此紮根下來,在杭州開設法國餐館。
依靠絕妙的廚藝,結識了自己的中國妻子施虹。他對於原料的選擇近乎苛刻,會自己去食材產地親自看過,並直接從農民手中購買。他認為,這樣壹來,既能保證自己餐廳的原料品質,又能為當地農民增加壹份收入。
第八集:
千年古鎮雙林,有家江南傳統的百年糕餅店!
古鎮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保留下很多風俗習慣,逢年過節、迎親嫁娶吃年糕的習俗就壹直傳承下來。而王新泉壹家三口所經營的新泉糕店,已經歷經了五代人,其制糕手藝已逾百年。雙林人對糕點的重視與需求,從王新泉壹家三口每日忙碌的身影中便能清晰可見。王新泉賣的糕點既是鎮裏人的贈禮佳品,又是鄰裏街坊喜愛的茶點早餐。
我自己壹季:
江南食物,多有求原汁原味;年月更叠,現在五湖四海雜陳,求全亦難全,很可能碧螺蝦仁的旁邊飄散重慶老碼頭呢!
美食在人間,尋常百姓家!
因此我們看見片中更多著墨於市井五味,其間有高手大廚、有傳承百年、也有洋在中用!
總之,憶江南,江南人可得味道!
大多數單集的主人公,都不約而同親自奔赴田間地頭,橋頭甏瓦,選擇食材,法國人XX說的直接,菜市裏賣的,擔心有各類化學合成或者農藥超量殘留,因此,長期定向擇取,放心,安心,寧心!
且都市中產階層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註重餐桌安全性,也願意為這個安全性,買單!
江南,可以在眼裏;
江南,可以在舌尖;
江南,可以在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