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居山樹木蔥郁,古樹參天。這裏不僅有唐代無心的杏樹,還有稀有的白樂樹和芳香的果樹。既有傳說中因月宮嫦娥意外墜入白玉盆而幻化的“嶽明湖”,也有傳說中因五仙跳海而幻化的“五龍潭”。既有嶙峋的巖石,也有奇峰怪洞;而這座山“真像壹座禪寺”,更是名揚海內外。
據記載,真如寺建於唐憲宗元和初年(806-810)。原名“雲居寺”,由道榮禪師創立。宋代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題寫的“真如佛寺”的碑文,以“信用寺”之名傳承至今。
要進入心內寺,必須先過“趙州關”,這是該山的關隘,也就是現在心內寺的山門。穿過山門,我豁然開朗。但見四周群峰相擁,中間小盆中,殿宇青瓦紅墻,田園幽谷黃綠,小橋流水,令人如入仙境。
這附近有壹個湖,形狀像壹輪明月,名叫嶽明湖,也叫“放生湖”,面積有十幾畝。湖水清澈如鏡,壹塵不染。每當太陽升起,金光蕩漾,從遠處拍攝山門和寺廟建築的影子,倒映其中,蔚為壯觀。在嶽明湖下端的出口處,有壹座花崗巖單拱石橋。橋下銀珠飛濺,形成壹片蒙蒙薄霧。正午陽光普照時,可見七色彩虹,故稱“飛虹橋”。
飛過虹橋和雙飛橋,右邊的山峰下,是道教禪師和海燈法師的佛塔;趙州關外有近百座古墓佛塔,如佛教禪師塔、老僧許雲佛塔、海會塔等,可見信陽寺的佛教道場曾經繁華,歷史悠久。
廟前約150米的碧溪河上還有壹座“佛印橋”。橋的東南側有壹塊比較平整的天然花崗巖巨石,稱為“心連心石”。根據傳說,這座橋是元代的禪師佛印建造的。當時,蘇軾、黃庭堅等人經常遊覽此山,卻派元禪師在此駐足。有壹次,禪師和蘇軾坐在他們的巖石上,促膝談心,* * *說不完的話。蘇軾起身,在巨石上寫下“石床”二字。佛印當即命人將這位元禪師鐫刻下來作為紀念。後來這塊石頭被淹沒了。1957年,老和尚徐允主持嶽明湖清淤時,將此石挖下,洗凈,放在佛印橋頭,成為壹景。空雲有詩:“婆老崇佛有夙願,在石上暢所欲言。”碧溪橋畔有古跡,雲無心。四海歡騰,艷陽高照,澤北慶平安。信義誠留壹帶,雲碧溪橋標壹名。"
繼續走,過了羅漢墻,卻見二山門上掛著“真如禪寺”的匾額。心理寺的寺廟建築以天王殿、大乘大雄寶殿、藏經樓為中軸線,有海雲樓、虛懷樓、鐘樓、鼓樓、客堂、功德殿、玉佛殿、伽藍殿、禪堂、揣摸殿、祠堂、方丈室、老寮、虛雲老僧紀念館等20余座寺廟,房屋142間。超過100名僧侶住在這裏。他們秉承“農禪並重”、“耕者復興舊業”的佛教傳統,耕種自己的土地,“以廟修廟”。* * *管理林地3700畝,糧食自給有余。和尚不殺動物,地裏也不用農藥。生產的大米和蔬菜沒有任何汙染。我在寺廟裏吃過幾次“素食”,發現食物非常美味獨特。
唐宋鼎盛之後,禪寺七劫難,幾近荒廢。直到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在義成大師的主持下,才得以修復。目前,信義寺不僅有240多尊新雕刻的佛像,還有《大藏經》、《延華經》、《方山石經》、3.6米高的巨型玉佛、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修建的千僧壺、1120多年前佛教高僧種植的銀杏樹等。它不僅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對外開放寺廟、全國三大模範叢林之壹,而且因當代禪師徐雲老僧、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義成法師在此弘法而聞名中外。
如果要爬雲居山之巔的烏腦峰,要從徐槐樓出發,繞過田野,穿過竹林,然後沿著長滿松林的山脊,由東南向西北攀登。3公裏不到1小時。主峰海拔925.6米,因與周圍四峰並列而被稱為“五腦”。站在峰頂,遠眺東方千裏沃野,湖面遼闊;北望廬山,西海泛濫,江河環抱;南俯瞰“雲居別墅”,亭臺樓閣相連。數百裏雲霧,層層疊疊,蔚為壯觀。雲居山是江西省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佛教文化的起源,眾多的文物古跡,神奇的旅遊景點,都值得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