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位於中國東南部的長江中下遊南岸,東臨浙江、福建,南接廣東,西接湖南,北接湖北、安徽,* * *長江。江西是長三角、珠三角、閩南三角洲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主要城鎮和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600至700公裏以內。江西在古代被稱為“五頭楚尾,廣東胡敏亭”,是壹個“勝利之區”。
南昌、贛州、上饒、新余、景德鎮、萍鄉、吉安、鷹潭、宜春、撫州、九江共11設區市、99個縣(市、區)。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城市。到2006年,全省人口4339萬,人口密度257人/公裏?0?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鄰近省份,出生率為13.80‰,死亡率為6.01‰,城市人口比例為36.6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男女比例為105.13(女=10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漢族占99.7%,畬族占0.2%。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裏,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北部較為平坦,東、西、南三面被幕府山、武夷山、懷玉山、九連山、九嶺山環繞,中間丘陵起伏,成為壹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向北開放的巨大盆地。全境河流2400多條,其中贛江、富水、信江、修水、浦江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該省位於北回歸線附近,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341mm至1940mm。無霜期長,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9.7%,居全國首位。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金、銀被譽為江西“七朵金花”。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江西人才輩出。徐誌摩、陶淵明、齊、賴虎、林、王安石、歐陽修、晏殊、晏、、黃庭堅、姜夔、楊萬裏、朱、陸九淵、、史孝友、文天祥、於吉、解禮思、解縉。
歷史淵源
江西發展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追溯到壹萬年前。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制度,始於漢高祖初年(約公元前202年)。當時設縣,縣轄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柴桑、江西、新幹、、宜春、、艾、安平、海魂、醴陵、,分布區為贛江、。漢武帝將全國定為13監控區,稱為13郡。此時江西屬揚州府。
西晉元康元年291,改江州,主體為江西原郡。隋朝時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與郡相同,所以隋朝江西有7郡24郡。到了唐代,增加到8州37縣,分別是洪州、饒州、前州、冀州、江州、原州、撫州、忻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在全國劃定10個監區,玄宗時增加到15個。洪、饒、錢、冀、江、元、府、辛八州隸屬於長江以西的監測區。
五代時,江西屬南唐(南唐前期稱吳)管轄。這壹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級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主決定在洪州建南都,並因此將洪州升為南昌府。宋代改行州以上道,江西劃歸9州4軍68郡,大部分屬於江南西路,部分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在銀行建立省書制度(簡稱省或省)。江西的省轄範圍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了今天江西省的絕大部分(原江西省東北屬江浙壹帶),還包括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興省由陸、直隸、州(設有縣級行政機構)和縣組成。江西省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新州等13路,南豐、潛山等2個直隸州,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中書省為公部(傳統上仍稱省),改道府,改州為縣。江西政務院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轄78縣,與今天的江西省區基本相同。當時的檢察員司、檢察員司、指揮檢察員司是江西省檢察員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個部門由中央直接控制,分權而治。
清代江西改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繼承明制。又增設吉安蓮花、南昌銅鼓、贛州黔南等三個縣級會館,寧都縣升為省級直隸府。總督成為該省的最高行政長官,下設兩個部門,即承辦宣傳和決策局的部門和提交判決和制定法官的部門,負責民政、財政和司法監督。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都改為縣。江西省* * *轄81縣。到1926,北伐軍進入南昌,南昌正式建立。婺源縣於1934年由安徽劃歸江西,1947年轉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 * *產黨領導人民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湖南的寧岡、永新、蓮花縣和吉安、安福、遂川、陵縣的部分地區)、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益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縣、上饒、潛山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和銅鼓。當時,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的21個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新豐、廣昌、石城、利川、寧都、興國、杜愚、會昌、尋烏等地)11縣),而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就設在瑞金,所以瑞金。
江西人文
概述:
江西被譽為有章有義的國度,江西文化的精髓就在這裏。核心意思是“文、章、節、意”。可以說,自古以來,文與義並重,既是對江西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壹,也是江西人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宋代以前,江西產生的人才並不突出,除了陶淵明,幾乎沒有其他有分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完全取代了河南的文化中心地位(就詩人而言,在唐代是“唐人皆離中州”,到了宋代,則變成了“宋人皆離江西”,到了唐代,則有了“杜麗柏寒”和中州三大家之壹。在宋代,有“歐洲國王蘇黃”(三人來自江西,壹人來自蜀國),他們壹直留在那裏,直到明朝中前期。況且宋代是中國文化的巔峰,宋明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百家爭鳴時代,江西知識分子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宋代江油湧現出許多文化巨擘,無所不用其極,自成壹派,引領潮流。晏殊、晏、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裏、姜夔、周必達、文天祥等是最傑出的代表,而這壹時期無疑是江西人文的輝煌和燦爛。從元代到明初,江西文人繼承了宋代遺風。在正統文化領域,他們的成就和地位還是首屈壹指的,然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作。元代以來江西產生的文化名人有馬端臨、、解泗、劉世忠、吳澄、羅欽順、、、湯顯祖、宋、王有鼎、魏、、蔣士銓、陳、、文石婷、李瑞卿、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梅汝謙等。這樣壹個在中華文化鼎盛時期成就最高的省份,應該占據壹席。
江西學派的學術與文化:
在江西產生並直接以江西或其古名江油、張羽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學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創立的。因為是江西人,所以叫江西心學。它是中國思想史上第壹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壹哲學體系後來經過王守仁的擴展和發展,達到了頂峰。它在中國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代有王門七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江右派、王畿派和王艮泰州派,而江右派則堅持師說,維護的基本觀點,故又稱王派。
江西詩派,是陸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二年所作,被選入黃庭堅、等25人的詩中,因“源流皆出”而被稱為江西詩派。元初與杜甫、黃庭堅、、陳並稱三祖。在詩歌流派中,人們反對昆西風格。他們向唐代杜甫、韓愈、孟郊學習,強調模仿,崇尚工匠精神,註重琢磨,但要求“字字無出處”,提倡“點石成金”、“脫胎換骨”的方法。到清末,同光分為三大派,其中江西派為壹派,以陳為首,師從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有夏敬觀、華卓、胡、王嶽、王逸、王浩等。,或者進出梅姚晨和陳師道。
江西詞派,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五代歐陽修的詞,打破了晚唐至五代初以花間派為代表的詞的浪漫柔美風格,賦予了詞更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更真摯的情感寄托;在藝術上引入詩性隱喻,從民歌中汲取養分,對宋詞日後的繁榮起到了開拓作用,從而在詞界形成了壹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言、壹鷗為骨幹的北宋江西詞派。宋末元初,又出現了壹個以劉辰翁為首的江西詞派。李益作了壹首絕句:送春,怨劉,唱給,不讀。
江油詩派,明初江西派,以劉崧(江西太和人)為代表,標榜唐寅,實際上對他影響最深的有、範、傑思等。後來,泰格體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劉崧“受清凈恩典之聲開導,後有楊士奇等人為繼承人,成了曠達之體。”作為泰格文體的創始人,楊士奇曾任四朝內閣大臣,太平天國時期的宰相。江西淳樸自然的詩風,適合歌頌聖人、歌頌和平的作品。故錢曰:“江西之學,由中而下至東麗,壹步而至泰格,其流於世,卑而滯。”
張羽社會,“明末,中原為雲所擾,而江南的文學社會卻極為繁榮。其最作者:艾南鷹主張張羽社會,發展歸有光學說使之順暢”(見《四庫全書提要》)。他們前後反對“七子”,推崇歸有光這個“唐宋派”。在社會中有四位大師:陳、艾、張、羅。他們還致力於撰寫八股文,與江蘇金壇的周中和太倉漳浦的婁東派爭奪國內正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中國畫流派之壹。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母是寧都(今江西)人,住在南昌(今江西)。他開始時師從魏世誠學習山水畫,後來又師從黃學習。他的筆法空靈,在江淮壹帶頗有學問。
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壹種多聲部劇種,唱腔有高腔、亂彈、昆腔等。下轄兩個學校,俗稱饒河班、新河班,於1950合並,後入駐省會南昌,於1953正式成立江西贛劇團。更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口音有【高腔】、【範二】、【西皮】、【文南詞】、【強秦】、【老伯子】、【浙調】、【浦江調】、【昆曲】、【梆子】。
解放後,益陽話的劇目有《珍珠》、《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青羊戲《雙拜月》《花贈劍》;譚強戲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婚姻,與女人慶祝,白蛇傳,裝瘋賣傻和詛咒寺廟,孟姜女等。昆曲《悟空借扇》《項梁刺梁》。益陽戲還包括改編自《史記》的《西遊記》和湯顯祖改編自《牡丹亭》的《沈歡記》。青羊戲改編過《西廂記》第壹、二集等等。他的現代戲有《壹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家》、《邊境奇兵》、《偷種子》、《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其中《還珠格格》、《魂歸故裏》被拍成舞臺美術片;《借姑娘慶祝》被拍成了漫畫。《西廂記》由石靈河、董潔媛、王實甫改編,被譽為“石西廂”。?
該劇口語對話以中州韻為主。表演藝術可分為三類:老學生、常學生、青年學生、老旦、常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稱為“九角頭”。
著名演員有顏幼元、楊桂仙、、卓、童、肖桂香、陳、朱月仙、、段日麗、萬等。
附:南戲四大劇種之首益陽戲:益陽戲是中國戲曲史上壹顆璀璨的明珠。益陽戲誕生於江西益陽。益陽戲壹誕生,就以其前所未有的藝術魅力迅速滲透到中國歌劇舞臺,在中國歌劇舞臺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奏響了中國歌劇史上的最高旋律,開創了中國歌劇的新形式,翻開了中國歌劇史上的新篇章。益陽戲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從嚴酷的社會現實中凝結出來的。自南宋以來,自元朝入明以來,益陽及其周邊地區幾乎壹直處於戰亂和饑荒之中。洪武二十四年,益陽戶數19,718,人口51,653。到清順治六年,益陽縣人口只有11,801,銳減五分之四。正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益陽調鍛造成了“高腔”。益陽方言是益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益陽人“自強不息,珍愛正氣”,誠實坦率,崇尚宗教。益陽方言鑄就了益陽人的性格。通過戲曲審美活動,我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得到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到了明代,益陽人口銳減。“留下來的人會死,會遷徙,會活在世上,不會離開土地。”因此,對嘉靖年間的“益陽之調”應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解釋。
瓷器文化
景德鎮以盛產瓷器而聞名,有瓷都的美譽。
“新平冶煉陶器始於漢代”。景德鎮自漢代開始制瓷,據文獻記載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制瓷歷史過程中,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名窯和制瓷技藝的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德鎮瓷器,以品種繁多、紋飾豐富、造型優美、制作精良而著稱。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唐天寶元年改稱昌南鎮。景德鎮是國務院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壹。自宋代以來,歷經千年風雨,瓷器的生產和銷售依然經久不衰。景德鎮瓷器是具有壹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和濃郁陶瓷文化氛圍的產品。世界因瓷器而認識中國。在英語中,China代表中國,也是瓷器的名稱。景德鎮也以瓷器聞名。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下令在禦瓷底部書寫“景德年制”字樣。據宋集(卷190?6?1方域十二年)記載“景德鎮,浮梁縣,饒州,江東道,景德鎮元年(宋)。”明確記載景德鎮定於景德鎮元年,即公元1004年。
景德鎮瓷器自宋代以來壹直是皇家宮廷的禦用瓷器。元朝統治後,景德鎮進壹步設立“浮梁瓷局”,監督為朝廷生產禦用瓷器,並為政府機構樞密院燒制刻有“蜀府”字樣的蛋清釉瓷器。元代景德鎮在制瓷技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首先,輪胎制造原材料的進步。采用瓷石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方法,提高燒制溫度,減少器皿變形,從而燒制出動量大的大型器皿。並采用還原焰燒成,充分展現了景德鎮瓷器的特色,使國畫技藝與制瓷技術的結合更加成熟。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現,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蛋清釉、紅釉、藍釉等彩釉瓷器的高溫燒成成功,標誌著景德鎮熟練掌握了各種著色劑,從而結束了元代以前瓷器釉色以類玉為主的局面。明代景德鎮生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宋的《天宮吳凱》描述當時景德鎮瓷器的產量時說:“數郡合並,輸於江西饒俊郡(指景德鎮)。若夫,四世同堂,是有名的獵人,都產於饒俊浮梁縣景德鎮。”明朝以後,朝廷在景德鎮設立禦窯廠,燒的瓷器專供朝廷使用。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私窯,形成了當時“官民爭利”的繁榮局面。此時的景德鎮瓷器生產,是壹座“天下窯聚,千嶺聲大,星火炸天,夜不成眠”的雄偉江南小城。景德鎮在明朝萬歷年間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當時,景德鎮處於中國制瓷工業中心的地位。它不僅負責生產所有的宮廷禦用器皿和明朝政府在國內外獎勵和交換的所有官窯瓷器,而且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
清代景德鎮的制陶設施大體沿襲了明朝的遺風。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私窯,還設立了陶監來監督瓷器的生產。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瓷器生產突飛猛進,達到歷史巔峰。制瓷技術變得更加復雜和精致,其品種特別豐富多彩。彩釉在高溫下“晶瑩純凈”,其琺瑯和粉彩色彩細膩,清麗雅致。康熙年間的青花、三彩、五彩風格獨特,雍正年間的水墨淡雅,乾隆年間的青花精致、仿古的瓷雕別出心裁。
景德鎮瓷器在近代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近代在全面繼承歷史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有了創新和發展。如今,瓷器已經成為江西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最具辨識度的風景之壹,千年以來形成的瓷器文化可謂是江西文化中精致華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