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南漳縣板橋鎮原雷坪鄉,是陶氏古民居最集中的地方,現保存較好的有10余棟,其中陶家祠堂、陶紹初民居、陶述照民居、陶匡倫民居、雷坪陶氏民居等6處陶氏老宅,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月14日,出於對古建築的敬慕,也有尋根問祖心情使然,我們從南漳縣城驅車來到這個鄉,專程探訪陶家祠堂。按照當地壹老農描述的路線和方向,我們大約步行2公裏的崎嶇山路,到達老灣村陶家祠堂。屋子裏至今住著年近六旬的老兩口,老兩口有兩個兒子都在大城市裏安了家,倆老人說,這屋子是他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舍不得離開。陶家祠堂坐北朝南,占地約有120平方米,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屬徽派建築,外墻由過鉆的大石砌成,室內由木板、木柱等建成二層壹進院,前為議事廳,後為敬祖堂,左右廂房將廳、堂兩屋連同天井相圍,形成四合院。這個祠堂的建築高大氣派,工藝也很講究。室內的木質構件,因年久,雖然毀壞嚴重,但仍能從布滿蜘蛛網的擡梁、殘缺的木雕窗欞上看出其建築的精美豪華。祠堂的大門兩邊各有壹個石鼓,上面均精雕細刻著象征吉祥的圖案,龍、鳳、魚栩栩如生。據傳說,石鼓象征著身份:封建社會的衙門門口放置大鼓,權貴豪宅前放置石鼓,普通百姓家門口只能放門枕石。由此可見陶氏壹族當年的興旺。
在祠堂門前,擺放著三塊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刻的石碑,其中有壹塊上面記載著陶氏原籍河南汝寧府確山縣,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始遷湖北襄陽府南漳縣,壹住雷竹灣,壹住沐浴村,壹住洞兒巖。還刻有喪葬則相吊、嫁娶則相助、水火盜賊則相顧、鰥寡孤獨殘疾則相收、墳墓樹木則相護等陶氏族風族規,與如今提倡的鄰裏互助、鄰裏守望、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等良好風尚有異曲同工之妙。陶家祠堂集民族工藝、美術、民俗、建築美學於壹體,是古民居建築的壹個代表,也是荊山厚重歷史文化的載體。據縣博物館負責人說,在整個襄陽地區像陶家祠堂這樣至今仍保存較好的家氏宗族建築不多見,它對深入研究荊山歷史文化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值得人們進壹步去認識、挖掘、尊重與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