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繁榮的局面不僅表現在數量多、產品大而精、分布廣,還表現在青銅器中不僅有禮器、明器、器皿,還有大量的兵器、農具、工具。青銅兵器實際上在商代青銅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品種方面,有戈、矛、斧、鈸、劍、戟、箭頭。可以說,商周時期軍隊的主要武器絕大部分都是由青銅制成的。這些兵器制作精良,如越王、吳王的青銅劍,埋藏地下2000多年。出土時仍有光澤,花紋清晰,邊緣鋒利。青銅農具和工具雖不精美,但需求量很大。如河南偃師二裏頭商代早期宮殿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中,鑿、錐、刀等工具占有很大比例。又如鄭州商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工具、農具鑄造模型,其中坤的鑄造模型約占可辨認鑄造模型的2/3。青銅農具和工具雖為農奴所用,但壹般不作為陪葬品,而是作為消耗品。然而,多年來出土了許多青銅鏟、鋤頭、鐮刀、斧頭、犁和鏵。青銅農具和工具的大量生產,說明它們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中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所以商周青銅文化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由於冶煉和鑄造技術的進步,商代以後的青銅器大都留下了銘文(即鐘鼎文或今天的金文),為後人了解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科學家對青銅文化全盛時期出土的青銅器進行了化學分析,將其分為兩類。壹種是銅錫二元合金,其中鉛含量小於2%;另壹種是Cu-Sn-Pb三元合金,含鉛量在2%以上。在Cu-Sn二元合金中,Cu與Sn的比值大多接近4: 1。在Cu-Sn-Pb三元合金中,Cu和Sn-Pb含量之和的比值也維持在4: 1,但Sn和Pb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比例關系。可以推斷,當時的青銅冶煉是有壹定的配方的,但工匠們對壺錫或銅、錫、鉛的比例與青銅性能的關系的認識只是表面經驗,即意識到青銅比紫銅更實用,所以有意識地冶煉青銅。同時,銅和錫的比例與銅、錫、鉛的比例基本相同,說明當時的人分不清錫和鉛,都是銀白色的金屬。鉛的加入,很可能是因為中原地區錫不足。錫和鉛的區別也體現在李周烤公基中,但隨著實踐的深入,這種不足已被逐漸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