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 《治國安民》的文言文閱讀答案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解釋: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國家,安定人民。
在貞觀九年(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對侍衛官說:“以前(隋文帝)剛剛平定京師的時候,宮裏面美女古玩滿院。(然而)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征求,同時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能忍受,於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朕(皇帝自稱)親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無事。於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猶如栽樹,數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麽就不能夠安樂呢”
3. 急求壹篇古代有關治國之道的文言文哈哈,最有名的當然是《諫太宗十思疏》啦!
〔唐〕魏徵 著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遠者〔2〕,必浚其泉源〔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6〕,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9〕。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10〕,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11〕。竭誠則吳越〔12〕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13〕。雖董之以嚴刑〔14〕,震之以威怒〔15〕,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16〕,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17〕;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18〕;樂盤遊〔19〕,則思三驅以為度〔20〕;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21〕;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22〕;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23〕。簡能而任之〔24〕,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26〕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舊唐書·魏徵傳》
4. 金榜之星課外文言文閱讀治國為政篇寇準清廉答案原文及譯註供參考:原文寇準出入宰相三十年,不營私第.處士魏野贈詩曰:“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洎準南遷時,北使至內宴,宰執預焉.使者歷視諸相,語譯導者曰:“孰是‘無地起樓臺’相公?”坐無答者.(出自孔平仲《國老談苑》)註釋寇準:北宋真宗時曾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後被讒罷職,不久又復職.出入:指寇準兩次做宰相,罷職又復職.營:經營,修建.第:住宅.處士:有才學而隱居不仕的人.鼎鼐(nài):本是古代烹煮用的容器,後用做立國的重器,象征政權,也借指執政大臣.至:到達.內宴:宮廷宴會.遷:官員調任,這裏指貶官.北使:遼國使臣.宰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與樞密使、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執政),通稱宰執.預:參加.歷:逐個,壹壹地.語:告訴,對……說.相公:對宰相的尊稱.坐:在座的.孰:誰,哪壹位.至:到達.洎:等到譯文寇準在幾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執掌國家大權的宰相,卻沒有為自已建造壹所私宅府第.當時處士魏野贈詩說:“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寇準晚年被貶廣東雷州.壹次遼國使者到宋都汴京,看著壹個個執政大臣,問引路人:誰是‘無地起樓臺’的宰相.“當時的朝庭官宦們都羞愧得面面相覷,無人回答.。
5. 求12篇短篇文言文1、材論 原文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於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②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於人也。
故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臯、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異於眾,況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異能於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⑤,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見者也。”此徒有見於錐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馬之在廄也。
駑驥雜處,飲水、食芻,嘶鳴、蹄嚙,求其所以異者寡矣。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禦,壹頓⑥其轡而千裏已至矣。
當是之時,使駑馬並驅,則雖傾輪絕勒⑦,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 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騏驥與駑駘⑧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
(節選自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材論》) 註釋 ①形:外貌。何以:以何,憑借什麽。
②畫策:出謀劃策。 ③上之人:在上位的人,這裏指統治者。
④臯、夔、稷、契:臯,臯陶,姓偃,相傳曾被舜帝任為管刑法的官。夔,舜時期的樂宮。
稷,是厲山氏的兒子,名農,能種植百谷。契,相傳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於商,為商朝的祖先。
⑤“猶錐之在囊”二句:比喻有傑出才能的人是不會被埋沒的。囊,口袋。
末,尖端。 ⑥頓:整頓,這裏指拉。
⑦絕勒:斷了馬籠頭。絕,斷。
勒,帶嚼口的馬籠頭。 ⑧騏驥與駑駘:好馬和劣馬。
⑨“試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壹個人的方法,在於讓他們擔任適合自己的工作。 譯文 況且有才能的人,他們的外表憑借什麽和其他人不壹樣呢?在於他們遇到事情能夠處理好,出謀劃策能夠得到好處,治理國家能夠使國家安定,這就是他們和別人不 壹樣的地方。
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夠認真選拔,正確任用,即使他們胸懷如臯、夔、稷、契等人壹樣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別人不壹樣啊!何況他們是處 於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淺的人還說:“壹個人如果身懷不凡的能力,就像錐子處於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會鉆到外面來,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卻沒有表現出來的人。”這 只是他看到錐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卻原本沒有看到馬在馬廄中的情形。
劣馬與良馬混雜相處,壹樣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尋找它們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 等到良馬拉著沈重的車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煩勞人駕馭,壹拉韁繩,千裏遠的路程已經走到了。
在這個時候,讓劣馬和它並駕齊驅,那麽即使劣馬 跑翻了車輪,扯斷了馬籠頭,弄得筋斷骨傷,日夜不停地追趕它,也遠遠地趕不上啊。在這之後良馬和劣馬才能區別開。
古代的君主知道這種情況,所以不認為天下 沒有無才的人,於是就想盡辦法來尋找並且考查他們罷了。考查的方法就在於讓他們擔任適合自己的工作罷了。
2、九方臯相馬 原文 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②?”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 ③。天下之馬者④,若滅若沒,若亡若失。
若此者絕塵弭轍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擔纆薪菜者有九方臯⑥,此其於馬 非臣之下也。
請見之。”穆公見之,使行求馬。
三月而反報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⑧。”
使人往取之,牡而驪⑨。穆 公不說⑩。
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11)!子所使求馬者,色(12)物(13)、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14):“壹至於此 乎(15)!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16)。若臯之所觀,天機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 視。
若臯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
——《列子》 註釋 (1)子——尊稱,相當於“您”。 (2)子姓——子孫,這裏指兒子。
(3)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壹般的好馬可以從形體外表、筋肉骨架上觀察出來。形,指形體。
容,指狀貌。“形容筋骨相”是名詞性並列短語作動詞“相”的狀語。
(4)天下之馬者——天下最好的馬(即千裏馬)。 (5)絕塵弭轍——形容天下之馬(即千裏馬)跑得既快,還不揚起塵土,不留下車輪的痕跡。
絕塵:腳不沾塵土,形容奔跑得很快。弭,mǐ,消除,停止。
弭轍,沒有足跡。 (6)與***———起。
擔纆(mò)薪菜——擔柴挑菜。纆,繩索。
(7)反——同“返”。 (8)牝(pìn)——雌性的鳥、獸。
與“牡”相對。 (9)牡(mǔ)——雄性的鳥、獸。
驪(lí)——純黑色的馬。 (10)說——同“悅”。
(11)敗矣——壞了、糟了。 (12)色——純色。
(13)物——雜色。 (14)喟(kuì)然——嘆氣的樣子。
太息——長嘆。 (15)天機:天賦的悟性。
(16)壹至於此乎——竟達到了這樣的境界! (17)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這就是千萬個我加起來也不及他的原因。 1.臣之子皆下才也——的 2.穆公見之——代詞,九方臯 3.已得之矣——代詞,馬 4.召伯樂而謂之曰——代詞,伯樂 5.又何馬之能知也——賓語前置 譯文 (壹天,)秦穆公對伯樂說:“妳的年紀大了,妳的子孫中有可以派遣出去尋找千裏馬的人嗎?” 伯樂說:“良馬,可以從它的形體。
6. 管子文言文《治國之道》翻譯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
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翻譯 大凡治理國家的方法,必須首先使百姓富裕起來。
百姓富裕就容易統治,百姓貧窮就難以統治。憑什麽知道是這樣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鄉並且重視自己的產業,安心地生活在家鄉並且重視自家的產業就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統治。
百姓貧窮就不安心生活在家鄉,並且輕視自家的產業,就敢於冒犯官吏違犯法令,冒犯官吏違犯法令就難以統治了。所以太平無事的國家中(百姓)長久富裕,動亂多事的國家中(百姓)長久貧窮。
因此,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必須首先使百姓富裕起來,然後(才能)統治他們。
7. 求14篇短篇文言文及譯文 (壹定要超短)謝謝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註釋(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壹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壹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壹本作“友朋”。
舊註說,“同門曰朋”,即同在壹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註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麽。
缺少賓語。壹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註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後壹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註釋(1)巧言令色:朱熹註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註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註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註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註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壹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1)道:壹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壹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壹般用於表示個人的態度,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