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據考證,核心會戰地點是郯城縣袁泉鄉馬陵山區的獨龍澗。清代康熙所著《益州誌》說:“馬嶺山在州東九十裏,與郯城相連,狀如奔馬,直抵宿遷...齊伐魏,孫子勝龐涓於此。”這裏地形復雜險要,有山有溝有溪,能埋伏幾十萬。馬嶺路可分為峰路、山澗路、谷路。高峰路是壹條南北古道,連接南通的吳越楚和北方的齊燕趙。馬陵山地區至今仍有古道遺跡。馬陵山地區的古道沿途,有數十處與齊魏馬陵之戰有關的地名、村名。其中獨龍江溝的道路彎彎曲曲,兩邊懸崖峭壁,深谷密林。當年,孫臏打算在這個山溝裏射殺龐涓,這個山溝又叫龐涓溝。這條溝裏有許多與孫和呼格戰爭有關的地名,包括孫臏營、伏兵崖、恨古崖等戰場遺跡。其中比較有名的是謝佳穎村,相傳是因孫臏在龐涓中箭後在此紮營而得名。謝佳穎村位於東鄰臨沭河,東鄰王家村。1979村附近出土了壹些青銅箭。在謝佳穎村的西南面,有群山環繞的木刻寨。地勢險要,出土了很多青銅箭。從村往南約7公裏,就是著名的“禹鑿山口”。根據傳說,這個山口是為了於霞的治水而開鑿的。水流到這裏後轉向西方。兩邊懸崖陡峭,樹木茂密,景色優美。山口東南是古寨村。當年孫臏就是用減竈的方法誘敵深入。在這裏,他把爐竈減到最少,他的營地就在古寨村。1972跑馬嶺水庫施工時,挖出數百個壺坑和許多三角形青銅箭頭。沿古村向南,經大賢莊、官莊、蘆窩、商河,到達蘇魯交界的張蒼村。山勢起伏30多公裏,山路依舊平坦,這是孫龐鬥智鬥勇關於馬嶺古道的南段。古柏化石1991年65438+2月,壹位村民在馬嶺山東坡地表下80厘米的壹個石層中發現了壹個古柏化石。化石無根、無枝葉,是比較完整的樹幹,長3.6米,直徑35-45厘米,棕紅色、棕黃色、黑色。經中國科學院古人類研究所脊椎動物古生物所專家鑒定,其時代為中生代白堊紀晚期,距今約7萬年。它是目前華東地區發現的最大的古樹化石,對研究中國中生代地理和氣候變化具有重要價值。
挖掘
龐涓溝(獨龍江)附近的馬陵山地區和古道出土了大量與齊魏馬陵之戰有關的文物。這些文物主要有兩類:壹類是武器和爐竈,壹類是墓葬。大量出土文物是重要證據。1958期間,黑龍潭水庫修建時出土了400-500支青銅箭,孫塘村出土了200多支青銅箭。1972跑馬嶺水庫修建過程中,開挖出數百個鍋竈炕和數個三角銅箭。後來,在清泉寺出土了幾十個鍋竈炕和上千個銅箭、三角銅串,在大上莊出土了壹把完整的銅劍,在村出土了壹支斷箭,在鄉出土了壹根銅刺。這些武器被考古學家鑒定為戰國時期的青銅武器。尤其是獨龍江出土的箭頭數量眾多,而且比較集中。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大上莊出土了壹件刻有銘文的青銅戈,名為“顧左”。據先秦史專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考證,此戈為魏軍兵器,其年代與馬嶺之戰相吻合,但其他地方沒有馬嶺出土文物和文獻。這不僅與史記中的記述完全壹致,也證明了這裏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在樣山附近,山頂有龐涓墓。墓下,山前有壹座古“安子廟”。據說是孫福年和龐涓為龐修建的。寺北還有壹座無字的紅色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