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雲洲,後位於京東西路,宣和元年稱東平府。
1000年(鹹平三年),河水沖破雲州,城被淹沒,州縣移至武陵山(今周城)前的五裏平原。
1042年初(李青二年),京東西路位於雲州程序縣(今周城)。轄區應為田、西青、興仁、東平,以及徐、冀、丹、蒲、鞏、廣濟軍。***43個縣。
1119年(宣和元年),雲州改為東平府(徐誌市)。下轄程序、陽谷、中都、壽章、東阿、平陰六縣的東平監。
晉朝:(1115 ~ 1234)
設立山東西路,管轄東平府程序(今周城)。
道轄東平府,冀、徐、邳、騰、博、燕、泰安、德、曹等九州,四十三郡。
東平府,轄程序縣(今周城)。金代初設雲州,後設總務府、運司。轄程序、東阿、陽谷、汶上、壽章、平陰6縣。
1128(金天會六年)立劉玉為“大齊”皇帝,先治大明,後遷都程序,冒充東京。並以程序(今周城)為山東西路第壹城。程序和壽章縣的領土仍然屬於東平郡(知緒城)。
元代:1206 ~ 1368)
它叫東平路。山東地區分屬東平、東昌、濟寧、益都、濟南、板陽府六路。
徐誌(今周城)東平路。元太祖十五年(1220),前晉東平臺部與宋朝濟南統治,率領張德、大明等州三十萬戶民眾起兵反宋,而蒙古則以山東西路為省內兵馬總管,率領州縣達五十四個,管轄範圍西延至太行山林縣(紅旗渠),東至萊山、 北起德州,南至江蘇省郫縣,歷時48年,是東平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壹次。
東平路總經理辦公室。至元五年(1268)改為散府,九年(1272)改為下陸總府,轄壹個科員署和程序、東阿、陽谷、汶上、壽章、平陰六縣。
明朝:(1368 ~ 1644)
先有東平府,後有東平府。明代東平府轄汶上、東阿、平陰、陽谷、壽章五縣。
洪武元年(1368),東平路改為東平府。
1374年(洪武七年),東平府降為州,隸屬集寧府。
1385年(洪武十八年),東平府改為兗州府。
清朝:(1644 ~ 1911年)
叫東平府。
前期東平郡仍屬兗州郡。
1730年(清雍正八年),東平府升為直隸府,轄東阿、平陰、陽谷、壽章四縣。
1735年(雍正十三年),直隸州撤為散州,東平州沿邊統治。轄陽谷、壽章兩縣。
1913後稱東平縣。
(侯成2000年11月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