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是中國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後人逐漸改進。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鉆探工具的象征。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學工具。19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送壹把打造精致的洛陽鏟。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1928年目睹盜墓者使用洛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鉆探,在中國著名的安陽殷墟、洛陽偃師商城遺址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辨別土質,是每壹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洛陽鏟”既是盜墓工具,又是考古工具。“洛陽鏟”已被正式作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備工具,在教科書上畫出圖形,介紹其使用方法,向全國推廣使用,並因此而形成了中國獨有的考古鉆探技術,也成了中國考古鉆探工具的象征。可以說,在世界範圍,“洛陽鏟”也是最好的考古工具之壹。洛陽鏟更是被廣泛應用於國家基本建設、科研和工業上。
洛陽是“洛陽鏟”在中國的唯壹產地。然而,長期以來,“洛陽鏟”的生產經營壹直處在民間手工作坊的原始狀態,面臨後繼乏人的窘境。壹些考古專家呼籲對有著重要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洛陽鏟”制作工藝進行科學整理和規模開發,甚至建議將“洛陽鏟制作技藝”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常見的洛陽鏟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長20至40厘米,直徑5至20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桿後,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