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覺得筷子的發明很有用,因為吃起來簡單快捷,又能保證手不油膩,所以壹直在用。中國商周時代就出現了精美的象牙筷子。從漢代到唐代,人們制作筷子的材料越來越多,技術也越來越精湛,但形狀基本上都是圓形,兩頭細中間粗。到了明代,人們改變了筷子的形狀,把它變成了“方尺圓”。筷子頭變成方形後,就不會像以前那樣滾來滾去了。在人們眼裏,筷子不僅是工具,還是工藝品。各個朝代的工匠都想盡辦法在小筷子上雕花,如“福祿犀首”、“雙龍宮主”等,讓筷子文化的傳承更加豐富多彩、多樣化。
筷子文化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能以不變應萬變。中國的美食豐富多樣,但無論是方的、圓的、大的、小的、長的、短的、軟的、硬的、煎的、蒸的、炸的,中國人都能熟練優雅地用筷子吃,這代表了中國化繁為簡的哲學智慧。筷子文化是理解牛的藝術,是運用四兩技巧的技巧,是中國人生活哲學的深刻體現。
筷子不僅是中國人的飲食工具,也是中國的象征,中國的表達,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遺產。杜嘉班納的行為已經觸及了中國人的底線,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值得我們所有人去保護。以下是我有幸看到的壹雙象牙筷子,願與大家分享。
這是壹雙清代中期的象牙筷子,遵循“首方為圓”的規律。雖然它們很古老,但仍然保存完好。筷子的表面有點發黃。經過漫長的歲月,它們留下了歷史的印記,被包漿包圍。它們很稀有,具有不可估量的收藏價值。
明清時期,筷子的制作更加復雜,富裕家庭註重使用鑲有竹子或象牙的筷子。竹木鑲銀既能彰顯使用者的富貴地位,又能避免手持兩根沈甸甸的銀條的尷尬和不便,可謂是面子和裏子兼顧。在具體風格上,竹木的種類和鑲銀位置的變化,使得竹木鑲銀筷子非常豐富。費翔竹鑲銀筷、烏木鑲銀筷、紅木鑲銀筷、雙鑲筷、三鑲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