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雲港的歷史發展變遷中,有著這樣四條老街:海州中大街、民主路老街、連雲老街、南城六朝壹條街。
這些老街,恰似城市的靠椅,讓人們得以休憩,得以享受片刻悠閑的時光,並在這時光中難得地回望過去,用新時代的頭腦,呼吸歷史積累下來的優雅空氣。
歲月像壹塊磨刀石,打磨出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光彩。
今年年初,四條老街都在謀劃新生。新浦區民主路改造、連雲區連雲老街改造都已經列入2013年城建重點項目,並列出了時間表。海州古城復興壹直在進行,南城六朝壹條街隨著新海新區的建設也在煥發新生。
本報開設“行走老街區 留住城市記憶”專欄,邀妳壹起行走老街。今天我們行走海州中大街,讓我們在這條老街發現城市的記憶,和這座城市對老街的關切以及老街的現實變化。
倘若在壹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在海州古城的街巷裏緩緩行走,會有壹種時光穿梭的錯覺。在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城中,每壹處地方,無不烙著歷史的痕跡。海州古城是連雲港的前身,中西部鐵路交通大動脈“隴海線”中的“海”即來源於此。在海州古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僅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遍布城內的街道也獨具特色。踏上青石鋪就的古城中軸線———中大街,街旁灰墻灰瓦的院墻,無壹不透著滄桑,散發出濃郁的朐風海韻。 老街巷承載著壹個城市的歷史,記錄著城市的驕傲與遺憾,也珍藏著人們的回憶與夢想。每壹個關於城市的故事都離不開老街老巷,它們曾經是城市的血脈,與城市的人們骨肉相連,在見證時代風雨的同時,也感受著歲月滄桑。
海州,秦漢時期稱朐縣,建城於梁武帝天監十壹年(公元512年),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自秦漢以來,海州壹直是海贛沭灌地區乃至周邊更廣闊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古海州城內形成以中大街為中心的格局,東西主軸為東大街(東門至鐘鼓樓)、中大街(鐘鼓樓至十字街)、西大街(十字街以西段);南北主軸為南大街(十字街至西市橋)、北大街(西市橋至北門)。
東起鐘鼓樓,西至十字街,全長375米的中大街,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盛極壹時,也是大港夢的發端之地。如今連雲港以億噸大港雄姿立於海州灣畔,海州名人沈雲沛功不可沒。沈雲沛出生於1854年,卒於1919年,地地道道的海州人,清光緒二十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農工商部右參議轉左參議、郵傳部右侍郎、郵傳部尚書、津浦鐵路會辦大臣、吏部右侍郎等職,時為蘇北著名的在京大官。
1916年,隴海鐵路通至徐州以東,對於這條鐵路的出海口問題,沈雲沛與當時另壹個實業巨子張謇發生過嚴重分歧。沈雲沛主張隴海鐵路修到海州,張謇則主張把鐵路修到南通。
在沈雲沛的力爭下,隴海鐵路東段修到了海州洪門,成為海州經濟史上壹個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海州再也不是海邊小城,而是中國鐵路交通線上的壹個新起點。民國24年,連雲港建港,當時荷蘭承包商的建港辦事處曾由南京搬至謝家洋房辦公。
大港夢在海州古城發端,成就了今天江蘇沿海開發、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等四大戰略機遇在港城的疊加。 中大街壹街八巷,那些巷名海州人個個耳熟能詳:二營巷、塘巷、關廟巷、孔巷、隍廟巷、儒學巷、王巷、蔣巷。周邊的沿街店鋪、寺廟等也都集聚於此:海州文廟、生慶公、天成藥店……這裏是文脈、財脈、人脈的集聚之地。
說到文脈,不得不提海州文廟。海州文廟也稱孔廟、先師廟,始建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當時作為專門祭祀孔子的廟堂。宋朝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9年)的海州學宮,是我國最早的學宮之壹。經過歷代的增修擴建,到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形成了文廟最盛時的布局:廟址南至城基,北至現在的新建路,東至隍廟巷,西至儒學巷。當時的文廟,東有城隍廟,西有大慈禪寺,是古海州城中心儒釋道三家祭祀場所建築群中氣勢最為雄偉、面積最大的壹組建築。
今天遺存下來的文廟建築是由清代嘉慶年間海州學正翁鹹封修建的。文廟以正門為中軸線,門前東西向中大街將中軸線上的建築群分為南北兩部分。目前,海州古城的清代建築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就是位於中大街的海州區中心幼兒園(原中大街小學)院內的戟門,這裏是古海州文廟所在地。戟門雖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但從其厚實的墻體與粗壯的木柱及堅實的房梁仍然可以看出,當年修建它的時候,用料之講究,用心之細致。
清末明初之際,海州成為海屬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南蔽江淮、北控齊魯”成為淮北名郡。
“財脈”即沿街商賈都聚集於此。天成藥店、生慶公茶莊等新浦後街的商鋪,都是在這裏興起的。而港城實業,也從這裏發跡。油紙廠、電廠、農副產品……從後河碼頭銷往全國各地,繼而走向世界。
所謂“人脈”,即海州古城有五大姓:殷、葛、沈、楊、謝。這五大姓氏的居民全都住在中大街沿線,如謝家樓就是在家門口開起了商鋪,在當地享有極高的聲譽。海州城舊有諺:“楊家花園謝家樓,沈二老爺獨占南山頭”。與謝家樓齊名的楊家花園如今已無寸瓦片磚可尋,而位於中大街的謝家大院內的洋房卻有幸得以保存。謝家洋房由荷蘭人設計,青島人施工,與連雲港火車站辦公大樓、鐘樓為同期建築,現為海州公安分局辦公場所。 清代“康乾盛世”期間,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佛教寺、庵、道觀和祭神的廟、宮遍布海州,清末更有“九庵十八廟”之說。壹條街佛道儒三教都有,在國內其他地方十分罕見。
當時的中大街核心繁華地區在馬路口,從東往西依次是城隍廟(道教)、文廟(儒教)和大慈禪寺(佛教)。城隍廟舊址在今電影院及其後面的食品廠,其原址在鐘鼓樓以東,元末毀於戰火,如今已不復存在了。
大慈禪寺位於海州城內十字街東首,原名大悲教寺,俗稱大寺。該寺始建於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整個寺院建築於1971年被拆除,建設鼓樓中學(後為海州中學宿舍)和文化館,附近居民再也聽不到晨鐘暮鼓和悠揚的誦經梵唱之聲,只有山門前“八”字形廣場在告訴人們昔日寺院的莊嚴肅穆和香火的旺盛,時時勾起老壹輩人們的記憶。
海州歷來為淮邦重鎮、歷史名城,文化古跡甚多。時光荏苒,在經歷了上世紀的戰爭與浩劫後,古老的城墻、州府、花園、書院、寺廟、祠堂壹壹從我們視線中逐漸消失,只能從舊照上得窺壹斑。海州現存的古建築大多殘缺不全,保存完整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