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木雕作為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之壹,起源於中國木雕之鄉浙江東陽。它有幾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國寶。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精美完整的東陽木雕保存在北京、蘇州、杭州、安徽的故宮裏。
傳統東陽木雕以裝飾雕刻為主,以平面浮雕為主,有薄浮雕、淺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層雕、通空雙面雕、鋸空雕、地雕、彩木鑲嵌雕、圓木浮雕等類型。特點是層次豐富又不失平面裝飾。同時,因其色澤淡雅,無深色油漆,完全保留了原木材的自然紋理,故稱白木雕。
東陽木雕選材嚴格,壹般用椴木、白桃木、樟木、銀杏木等。此外,還可以選擇松樹、白楊、柏樹、桃花心木、水曲柳、水杉、雲杉、紅豆杉和臺灣松。
東陽木雕在明代逐漸成熟並聲名遠揚。當時主要用於制作羅漢、佛像以及宮殿、寺廟、園林、住宅等建築的裝飾。清朝乾隆年間,聞名全國的東陽木雕被廣泛用於建造宮殿。當時挑選了很多工匠來雕刻宮燈、龍床、龍椅、案。後來逐漸開發出可用於民間雕刻花壇、箱、櫃的家具產品;辛亥革命後,東陽木雕逐漸顯示出商業性,工匠們將商人制作的木雕產品銷往香港、美洲、南洋等地,逐漸形成了東陽木雕的鼎盛時期。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壹度雕零,導致產品滯銷,工匠無法生存;但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逐步組織木雕藝人成立合作社,使這門手藝得以完整保存,不至於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