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服,* * *由22,965,438+0塊藍寶石制成。形狀與人體基本相同,分為頭飾、外套、袖子、褲子、手套、鞋子六個部分。為了佩戴方便,每個部分都是單獨制作的。其中頭飾、手套、鞋子等玉器都是在邊角處鉆孔,用絲線連接;剩下的玉片襯以麻布,每片玉片表面用窄絲帶交叉粘貼,再用寬絲帶沿玉片邊緣縱橫粘貼。因為整塊玉是用絲帶連接起來的,所以叫“絲玉服”。發現了第壹件形制完整的絲綢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帝王、高級貴族臨死時穿的衣服。裹玉衣的習俗在歷史上已經流行了300多年。漢族人迷信玉,認為玉衣可以防止屍體腐爛。我國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的絲綢玉衣是迄今為止我國見到的最早的壹套形制完整的玉衣。
南越王的絲線玉衣長1.73米,* *用了2291片玉,由絲線和麻布制成。分為頭飾、上裝、左右袖、左右手套、左右褲、左右腳套十個部分。玉器以長方形、正方形為主,還有梯形、三角形、五角形。頭飾、手套、鞋子都是用打磨過的玉片,用紅絲線穿過邊角,裏面用絲襯加固。玉衣的軀幹部分,大多是利用廢玉或邊角玉料切割成小玉片,貼在麻布裏子上,再用紅絲帶斜貼在表面,非常規整光亮。
出土時,由於南越王的遺體和織玉衣的絲線已經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上,專家們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才修復復原。可想而知,兩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是多麽耗費人力物力。
玉衣下有五塊玉。墻上有絲帶繞過孔洞的痕跡,說明這五面墻原來是用絲帶綁在壹起的。在余壹手套的壹端,有壹對形狀各異的龍形玉柄。在考古學中,所謂握,就是把東西放在死者手中,讓他們握。
在中國歷史上,采玉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的“玉面具”和玉衣。根據已知的考古資料,西漢文帝、景帝時期就出現了形制完整的玉衣,帝王將相以玉衣為服,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流行。到東漢時,玉衣已明確分為金線、銀線、銅線三個等級,並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曹魏黃三年(222),(曹丕)廢除玉衣制,以防止盜墓。至今未發現東漢以後的玉衣。
南越王趙雲,漢武帝開國大典元年(公元前122年)所制,比河北滿城漢墓中山王劉勝及其夫人竇婉的金玉衣早約10年。這件絲綢玉衣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壹套完整的玉衣,是文獻和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的新品種。這也是壹個主要的特點,大衣的形式是雙排扣。部分絲線玉衣玉器外觀與廣東曲江石霞遺址出土玉器相似,應為南越國宮廷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