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研乃磨墨之工具,文房四寶之壹。我國硯創用於何時史無記載,故難考證。根據中國文字演進可以測知壹二,古代文字以刀刻,以後出現漆書畫之類亦不需研磨故不用硯。時至周代始有用天然石墨磨汁作書,方需研磨,這時所用研器,當為硯。硯之起源可於斯。當時之硯的材質多為練泥瓦硯,而質地堅硬,叩之清脆,比之金磚澄漿尤為細膩實用,歷千年之久。
進入秦漢以後磚瓦作硯,素有秦磚漢瓦之謂。唐宋時除專制之瓦硯外石硯開始使用(史有記載秦漢時已有石硯),可能當時以天然石片而用並無刻意雕琢之硯形,隨用隨取用過棄之罷了。考:唐時端歙石相繼發現,為硯材之名石,屬四大名硯。實用價值升級,社會文士寶之。我國硯材繁多,有磚瓦、玉石、銅、鐵、木質漆砂硯、瓷硯等。瓷硯肇始於東漢,這與青瓷的焙燒成功有關。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風靡壹時,取代了其他材質。硯的名稱繁多,有以名石、產地、良工所制、造型、歷代名人特制所用命名。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在硯上精心雕琢成精細美麗的圖案,文人雅士題詩留銘,歷代有之,其價值高貴(專書上均有記載,略)。
我國青花瓷萌芽於唐代,過渡於宋,成於元明。唐宋時地方名窯有瓷硯生產,如唐代婺州窯所產多足硯(又名辟雍硯)。硯面隆起四周有水槽,以利應用,頗為盛行。宋時江西景德鎮湖田窯瓷硯,亦多圓形,釉色青翠淡雅如玉。元明景德鎮仿哥釉硯美觀大方,尤其“懷硯”小巧玲瓏,適宜醫家隨身攜帶應用。青花瓷硯亦多圓形,有大有小,方形甚少,數十年前在市場上偶可得(目前仿品已多)。在淡雅的底釉上飾蒼翠的青花圖案尤為可愛。余近日有暇去朝天宮古玩市場淘得清代乾隆民窯青花圓形瓷硯壹件,高3.5厘米,直徑11.5厘米,四周起沿高出硯面1.5厘米,硯面光潤柔和,中部隆起,四周有水槽,整個硯形雖圓而扁如扁鼓形。硯外底釉凝重,飾青花幾何紋,四方開窗,分別書寫“祿在其中”四字,寓意刻苦讀寫,必有所成。“福祿壽喜財”,祿官也含俸祿之意。底部飾青花鮮荷盛開,意在出淤泥而不染,用以警示學童,底凹成池可以兩用。此硯(見圖)古樸典雅,不失為民窯上乘之作。